APP下载

《华盛顿邮报》社论版有关新疆报道的言据性研究

2018-06-29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论例句信度

李 佳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引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长度占四分之一,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区,是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西方媒体中的新疆报道研究多从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和隐喻等视角且主要针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具影响力,最有声望的报纸,同时言据性是分析语篇的一个重要手段,多以新闻报道、政治演讲等为研究对象,对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论少有研究。社论作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体现报纸的方向,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导向性,是政党或政治团体的重要喉舌。据此,本文主要对《华盛顿邮报》社论版中有关新疆报道的言据性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

言据性(evidentiality)是一个语义范畴,能够以语法、词汇,或者任何其他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它不仅表明信息的来源,也可以体现说话人对信息的态度[1]。例如:

Iseehim climbing over the wall.(我看见他正在翻墙。)

Ihearher crying.(我听见她在哭。)

Maybe,he was upset.(或许他很失望。)

以上例句中斜体字部分被称作“据素”(evi⁃dential)第一个例句中的see表明“他正在翻墙”这一信息的来源是说话人亲自看见的。第二句中的hear表明“她在哭”这一信息来源是说话人听见的。而最后一个例句中maybe表明说话人对于“他很失望”这一信息的态度不确定,仅是一种推测。

言据性最初源于对美洲的印第安语,尤其是对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印第安语的研究。1911年Franz Boas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一书的导言中首次提到了据素的语义概念。他发现,印第安夸基犹托语要求说话人必须说明信息的具体来源,而且这种对信息来源的说明是通过在动词后面添加不同的后缀来完成的[2]。1947年Boas在《夸基犹托语法》一书中提出了“eviden⁃tial”一词[3],自此言据性有了确定的专用术语,被正式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1981年春在美国伯克利召开了关于言据性研究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1986年出版了题为《言据性:认知的语言编码》(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的论文集,使言据性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进而确立了其在语言学领域中的牢固地位[4]。胡壮麟先生最早将言据性研究引入国内,此后言据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从广义上来说言据性有以下七类:分别是信念、归纳、传闻、演绎、信度,言语资源和预期[5]。此外,还有一种零据素现象(zero-marked eviden⁃tial),Du Bois[6]指出当某一信息被认为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社会公认的信条,或者任何理性的人凭借可获得的证据都能得出同一结论时,无需指出信息的来源。一些语言虽然拥有言据性的表达系统,但说话人可以根据交际需要及目的来选择是否使用据素[7]。言据性所表达的信息来源和肯定程度,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验积累的映射,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8]。

二、《华盛顿邮报》社论版新疆报道分析

此次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华盛顿邮报》社论版中搜集到有关新疆的报道5篇,共计2565字。从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对报道中据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标题据素分析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评价新闻的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和态度。在这5篇文章的标题中,四篇都采用了零据素手段。一篇使用了传闻类据素。由于零据素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消息的客观性,为了增强报纸的可信度,作者大多采用零据素的手段。

(二)正文据素分析

胡壮麟[9]将据素分为七类,分别是信念(be⁃lief)、归纳(induction)、传闻(hearsay)、演绎(deduc⁃tion)、信度(reliability),言语资源(verbal resources)和预期(expectations)。据素出现与否、出现频率的高低都并非偶然,它们既是新闻语篇经过历史文化沉淀以后的特定文体特征,也是记者的篇章构建策略[10]。正文中各类据素出现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文章编号 信念 归纳 演绎 信度 言语资源 预期1 2 3 4 5 合计1 0 1 0 0 2 1 0 1 1 0 3 6 6 3 3 5 2 3 1 0 1 0 0 2 4 7 3 3 2 1 9比率1.7%2.6%传闻17 11 13 8 18 67 57.8%19.8%1.7%0 0 0 0 0 0 0%16.4%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传闻类据素出现了67次,占全部据素的57.8%,在七类据素中位列首位。其次是演绎据素,出现了23次,占全部据素的19.8%。预期类据素出现了19次,占全部据素的16.4%。归纳及信念、信度类据素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分别出现了3次和2次,占全部据素的2.6%和1.7%。没有出现言语资源类的据素。

1.传闻据素

知识的证据并非完全来自认知者的直接经验,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倾听或阅读他人所说、所写的东西[11]。通过引用旧文本,新的文本可以获得知识方面的合法性,从而建立起自身话语身份的合法性和权威性[12]。

英语中表示传闻据素的单词及词组主要有:say,tell,argue,claim,suggest,speak,report,make clear,make a point,according to等。此次研究正文中传闻类据素出现了67次,占全部据素的57.8%,在七类据素中位列首位。例如:

Now,it’ssaying goodbye to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too.

…he speaks during an interview at his home in Beijing China.

例句1没有明确的消息来源,作者隐去消息来源,作为一种规避责任的手段。此外,例句2的消息来自于民间百姓,在引述了政府及官方的信源后,加上大量的所谓“民间声音”,这种方式暗合了西方受众的心理[13]。

2.演绎据素

演绎是另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这种推理方式是由提出假设到获取结论的一种直觉的飞跃[14]。换句话说,演绎的前提是假设,由假设得出结论,但结论正确与否不得而知。英语中should,can,could,would,will等都是表示演绎据素的典型词语。不同的演绎符号所体现的信度不同,其中can,could所体现出的信度较低。而would所表达的由假设来获得知识的方式是说话人规避责任的一种手段。例如: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Thailand has undertaken not to send anyone in its custody back to a state where the individual would face persecution.

上述例句中使用信度较低的据素来表达,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在报道中隐蔽规避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该报道较低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预期据素

预期就是一种对未来情况的估计。这种估计可能与期望相符也可能不符。在言据性中,certainly,exactly,of course等据素表示估计与期望相一致,而but,however,even,in fact,only等表示估计与期望不一致。在此次研究中,预期据素出现了19次,占全部据素的16.4%,在七类据素中位列第三。预期据素的使用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进而引导大众并最终劝说大众与报纸持相同观点的一种策略。例如:

But Mr.Pu’s punishment is clearly more than just recalling the massacre.

Certainly,the party intended the prosecution of Mr.Pu to set an example and discourage others from being so open.

例句1中作者没有直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转而用but表示与期望不符的据素隐性地劝诱读者与其持有相同的观点。例句2中的据素cer⁃tainly表明估计与期望相符。通过使用这一据素,一方面表明作者对于所陈述的情况十分确定,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劝诱读者相信并与其持有相同观点。在此次研究中,表示估计与期望不一致的据素多于估计与期望相一致的据素。

4.信念据素

人们相信某个信息,往往是由于他所信赖或者尊敬的人选择相信,抑或仅仅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15]。换言之,信念并不十分强调证据,实际上信念总是依赖个人的经验及判断。英语中,I think,I guess,I suppose,I believe and I know等是表示信念的常用据素。社论作为报纸的旗帜,代表报社的核心观点。为了展示其可靠性则避免使用依赖个人经验及判断的主观性据素,因此信念据素只出现了2次,占全部据素的1.7%。例如:

We’d like to think other contestants would stay away,too,if all aren’t admitted,but we’re not hold⁃ing our breath.

上述例句作者分别使用了think这个表示信念的据素,一方面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同时又可以扩大对话空间,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这些话题的讨论中,进而达到扩大报纸影响力的目的。

5.归纳据素

感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从感官而来的知识是人类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归纳[16]。英语中的感官性动词如:see,hear,feel,等是表示归纳的常用据素。此外,must,obvious,clearly等也属于归纳据素。此次研究中归纳据素只出现了3次,占全部据素的2.6%。例如:

But Mr.Pu’s punishment is clearly more than just recalling the massacre.

与信念不同,归纳强调证据,特别是感官性证据,人们在依据感知觉的基础上借助理性思维,从个别深入到一般而形成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17]。换言之,归纳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因而具有较高的信度。然而,在此次研究中,归纳据素仅出现了3次,这充分表明了社论的主观性特点。

6.信度

信度是对信息可靠性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不仅是作者对信息可靠与否的判断,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信息所持有的态度。英语中,maybe,probably等是表示信度的常用据素。此次研究中信度据素仅出现了2次,占全部据素的1.7%。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社论代表报社的核心观点,为了展示其可靠性则尽量避免使用主观性较强的据素。例如:

Academics must tread lightly when speaking or writing about the country if they want visas for re⁃search.

lightly表明以上评述仅仅是作者的主观推断或猜测,可信度不高。同时还可以隐蔽地扩大对话空间,争取更多受众的关注。

三、结论

此次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华盛顿邮报》社论版有关新疆的报道5篇,以言据性为理论框架,着重对标题和正文部分据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首先,对标题进行分析,4篇都采用了零据素的手段,1篇使用了传闻据素。其次,对正文据素进行分析,传闻类据素出现了67次,占全部据素的57.8%,在七类据素中位列首位。

其次是演绎据素,出现了23次,占全部据素的19.8%。预期类据素出现了19次,占全部据素的16.4%。归纳及信念、信度类据素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分别出现了3次和2次,占全部据素的2.6%和1.7%。没有出现言语资源类的据素。由此可见:社论主观性较强,且大多采用推卸责任,规避利害关系等据素手段来达到扩大对话空间,说服大众进而增加报纸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华盛顿邮报》社论版有关新疆的报道篇数较少,报道的时间较早,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华盛顿邮报》有关新疆报道进行进一步探究,或可扩大研究范围对其他西方主流媒体的新疆报道进行研究。

[1][14][15]Chafe,W.(1986)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C].//W.Chafe and J.Nichols,(ed.).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Norwood,NJ:Ablex.:262

[2]Boas,F.(1911)Introduction: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 languages.F.Bos,(ed.)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43

[3]Boas,F.(1947).Kwakiutl grammar,with a glossary of the suffixe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37(3):201-377

[4]Dendale,P.Tasmowski,L.(2001)Introduction:evidentiality and related no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33):340

[5][9]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

[6]Du Bois,J.W.(1986).Self-evidence and ritual speech[C].//W.Chafe and J.Nichols,(ed.),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orwood,NJ:Ablex:322

[7]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194.

[8][10]王国凤,庞继贤.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框架——以新闻语篇的言据性分析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41-42.

[11][12][17]孙自挥,黄婷,黄亚宁.国家话语的言语证据策略研究——以《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2):120-121.

[13]石锋.给西方视野一个真实生动的新疆——从西方媒体报道看新疆形象建构[J].新疆社会科学,2013,(3):121.

[16]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31.

猜你喜欢

社论例句信度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好词好句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