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的培育价值与路径

2018-06-23张娜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新时代

张娜

摘要: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公民的发展推动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公民的文明素养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对公民的文明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我国公民的文明素养不仅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新时代下培育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性,以期让每个公民认识到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必要性,同时还就现今公民文明素养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实践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 文明素养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31-02

一、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培育价值

(一)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的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1]文明素养是指与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的内在素养,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文明进程建设中,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行、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养,满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的观念、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智慧、技能等,推进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适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公民的要求。

(二)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培育的价值

(1)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公民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意义在于:首先,公民在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发生沟通与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了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公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必然要去获得大量的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公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利于去进一步提升发展自己;最后,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对于人的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有促进作用,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

(2)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拥有一定现代文明素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而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人。新时代下,我国对公民的文明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每个公民应有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只看人均、人均收入等经济方面的指标,还包括人的文明素养方面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时代要求,还是从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出发,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都迫在眉睫。

二、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看客心理严重,公民的道德礼仪素养缺位

在新时代下,我国是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文明国家,也是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公民的文明素养是它秩序的来源。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升,但是很多人在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文明是要达到全人类的文明,而不是一个人的文明。而且公民对文明的沉默,实质上是对不文明的放纵。面对不文明行为,如若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腐蚀文明的土壤。

(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公民的精神文化素养匮乏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许多西方国家在全球化时代下,不断将自己的文化以各种形式传播到我国,从而对我国的主流文化形成挑战。这种外来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进而影响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我国一些公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匮乏。

(三)人与自然不和谐,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薄弱

在新时代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严峻的问题,仍有许多人不遵循自然规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社会上出现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薄弱,不能自觉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导致各种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

三、新时代下我国公民文明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注重耻感教育,在各种耻感教育中形成长效机制

耻感教育主要是要让被教育者知耻而不为,使得被教育者对不文明行为感到耻辱,进而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不甘做不文明的看客。社会上频频发生不文明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公民耻感的缺失。我国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耻感教育。

(1)完善耻感教育内容。耻感教育是一种荣辱感教育,以前的耻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些理论上的教育,如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更新耻感教育的内容,比如要重视正反例子来加强耻感教育。在耻感教育中,只有让公民自身了解到现在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才能让受教育者真正衡量出耻与不耻的标准,从而做到知耻而不为。

(2)重视耻感意识培养。耻感意识是耻感教育的基础以及荣辱观教育的道德底线。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果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耻感意识,这样将有助于我们自觉主动地进行耻感教育,达到一种行为上的认同感,激发公民的自律意识,真正做到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思想、动机以及行为。

(3)健全耻感教育运行机制。耻感教育需要有组织地运行机制,包括耻感教育奖惩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公民积极地参与到耻感教育中,同时主动地揭示不文明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还可以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将耻感教育的现状及时地反映到各执行部门,使得各部门有效地掌握在耻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二)注重文化建设,在各种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文化是一种无形地影响每个公民文明素养的潜在因素。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文化能够塑造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注重文化建设,正确合理地对待外来文化,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每个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首先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其次,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满足每个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政府和市场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三)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为公民文明素养提供可持续保障

新时代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每一个公民,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提升每一个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在本质上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面向所有公民的教育。在政府层面,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建立领导和管理机制。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也要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氛围。在社会层面,生态文明教育不只要注重理论上的宣传,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实每个公民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以及各领域都要接受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样才能让每个公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态文明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队,2017 .

责任编辑:刘 健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新时代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