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美教育差异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2018-06-23王奎祥柳金宏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

王奎祥 柳金宏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已有的中美教育上的差异,从文化的最根本处着手,切换不同视角,分别从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家庭环境以及科研环境进行探讨,提出中美教育差异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美差异 创新人才 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185-02

一、影响创造力培养的文化因素

中美两种文化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两国对于创新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一)思想中的求稳与善变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未出现任何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拥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沉淀。区别于西方在短短几百年中以爆发姿态迅速膨大起来的文化,东方的这种独特文化更多的是一股淡薄与沉稳。这种海纳百川的沉稳,虽是我们文化的基石,却又在无形之中限制与制约着文化。“稳”这个字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却也限制了中国人的想象力。而西方人总是变化着的,他们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就像他们当初因为渴望证明地球是圆的,便扬起风帆驶向未知海洋的先驱一样。西方思想的这种特质赋予了这种文化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二)思维方式的由小及大与由大及小

现代科学为何首先在西方而不是在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萌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然而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东方文化向来是由大及小的整体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是由小及大的逻辑思维。中国自古以来探讨的都是宇宙与人的关系。先是宇宙,后是人,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中国人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整体至上的思想。中国人的眼光似乎总是落在问题的根源上,而非从结果着手倒推原因的西方思想。这一点虽然使得中国古代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但由于这种冥冥之中的对世界的思考顿悟无法用文字忠实记载下来,后人无法完全继承前人的思想,不要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只言片语挂靠在巨人肩膀上就已經可以称为一代人杰了。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哲学则是从细微之处入手。后人得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系统,使得理论越发完善和进步。

二、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制度因素

中国与美国不但在政体上完全不同,在对于人才的教学目标与选拔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制度因素会直接反映到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一)教学目标

相比较西方人将学位作为自身知识层次的证明,东方人则将高学位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无形中使得中国一部分高端人才的视野变得功利与狭隘。这种结果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学目标。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相比较于西方的孩子,虽然基础更加扎实,但是由于长期局限于课本,思想要稍显僵化,对于学习持有消极被动的态度。受父母老师的影响,他们所关心的也只有考试成绩单上的数字。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无暇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独自思考,更不用说创新了。

(二)选拔方式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晓我们的选拔方式存在弊病,但是改革方面的进展却一直不显著。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却极为有限。为了维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布,这就需要我国教育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选拔制度。高难度的试题起到的作用只是将学生分层。但应对高难度试题的手段就是熟练掌握解题的套路,因此,现在的教育就陷入了“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的考试怪圈。对于这一点,西方教育的评判基准相较来说更加全面。老师学生对于一个人是否是个好学生的定义也更加宽泛。在升学过程中,你的兴趣、社会实践、体育或艺术上的特长甚至是人品,都会纳入考察的范围。不同于中国学习好的孩子受人欢迎,学习不好的孩子受人欺负那样,这种从各方面审查人才素质的方式,对于各专业人才的筛选无疑更具有优势。

三、家庭教育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等级观念已经渗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受此影响,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发展束缚更大。父母将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望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强行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这样一来孩子便只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极易产生对于所有事都得过且过的心态,因此做不到精益求精。这种环境下要催生出新事物无疑是不可能的。而另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无论什么难题都一手包办,然而长期处于被保护之下,使得现在的中国孩子对父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且不说学习方面,就连日常起居都成为问题。与此不同的美国父母,则是早早地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让孩子帮着家里作农活家务,一切问题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疑拥有更强的独立性,面对困难时则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科研环境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对于老师拥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学生很少质疑老师,大多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很多人都认为老资格、老资历的人一定想得比自己全面得多,因此导致一些创新的火星直接被熄灭。其实不然。资历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更多的知识与经验基础,然而当知识与经验过多时,则会使人产生惯性思维,限制人的创新思维。所以才有这么一个现象,伟大的发明与发现大都是在这个科学家中年甚至是青年才出现的。国外很多的科学家,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在成名后退居幕后,一方面将舞台留给年轻人,一方面在背后默默付出,即使是联合署名的论文,这些老科学家也不会将自己的名字留在著作人一栏里。他们只是退居幕后,指导那些科学界的新兴力量。在中国则还存在一个导师带着数个学生的情况,甚至十数个学生,与其说他们是合作关系,不如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一旦学生有了某项发现,极大部分功劳也会被导师占有。这就导致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很难出头。而缺少晋升空间导致的后果便是很多人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混资格”。之后便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如今的诺奖得主来看,合作创新的趋势越发明显。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时期,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创新源泉了。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创新的环境。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虽然大是大非能看得很清楚,但一旦涉及个人利益与蛋糕的分摊问题,则又变得狭隘短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刘爱慈.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教育论坛,2007(8).

[4]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书育人,2002(7).

[5]胡灵敏.中国教育的困惑与中美教育差异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9-122.

[6]黎仰安.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14):5-8.

[7]黄痊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关 磊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
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效益源泉
立足“五个重视”推进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浅谈土木工程材料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