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杜林论》道德观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8-06-23马琛琛牟艳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建设

马琛琛 牟艳

摘要:《反杜林论》作为反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道德的本质属性。认真学习这一部经典,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的社会性、阶级性、共同性、历史性等立场观点指导当前道德建设,探讨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凝聚社会共识,树立主流价值观助力。

关键词:《反杜林论》 道德观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3-0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是关乎“兴国立人”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物质财富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推荐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反杜林论》百科全书式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恩格斯在文中的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针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论进行反驳,并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观。认为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同时,道德理想也随着改变,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是一个历史范畴,由社会关系所制约和决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经典著作中关于道德问题的经典精辟论述创新发展指导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立“主心骨”,提“精气神”,全面提高民众素质,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一、道德的社会性,决定了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之中,获得自觉的伦理观念。[2]社会的一切现象、关系、活动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经济关系直观的表现。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反映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具体体现在:人是社会人,从事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在活动中多重交流,形成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人与人、集体、社会在利益上出现矛盾和冲突,道德的出现,形成行为准则和观念,能有效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对此,我们不能孤立永恒地看待道德,必须根据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实际去考察衡量。

道德在本质上是对特定经济关系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思想文化水平、道德觉悟有着质的提升。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诚信缺失、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等反道德的负面现象在社会中推衍开来,导致人性扭曲、腐败蔓延、邪恶上升等不良社会后果,产生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道德失范危机,这个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道德感缺乏、正义感失落和价值理想丧失。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为指导,加强和推进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实事求是,凝聚共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主要表现在:一是努力倡導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决定的。二是努力倡导公正观,这是转型中国和谐发展的基本法则。三是努力倡导“义利一致”观。这是市场经济公有制基础决定的。四是努力倡导“为他人服务”的价值观。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五是努力倡导诚信观,这是经济主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

二、道德的阶级性,决定了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只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3]在封建社会,道德是封建阶级利益辩护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私有制度下,道德服务于阶级统治和利益掠夺,而共产主义社会,道德代表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恩格斯同时指出,无产阶级道德的实现,必须通过彻底革命,消灭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才能形成真正的人的道德。人的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本质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要求是信念与行为一致、言行与举止一致。

当前我国处于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落实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从本质上说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一方面,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引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改善提升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创造条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民群众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思想意识的协调统一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建设必须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不能以牺牲个人的合法权益谋求更高的社会利益,社会和集体不能强求个人为集体主义买单。简言之,我们要追求社会利益,但不能为了社会利益或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损害任何人的基本权利。

三、道德建设的共同性,决定了道德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阶级性质决定阶级道德,阶级对立决定道德对立,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不同阶级之间有着某些“共同”的道德因素,他举了“偷盗”这个例子,在私有制产生以后“不准偷盗”一直作为道德戒律沿用下来,地主封建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承认这条戒律,这条戒律就成为各个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矛盾永远对立统一,阶级虽然对立,但却是相互交往的,有共同之处。例如一个民族,虽然分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如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这些共同的东西是打破阶级界限的,具有全民族的性质。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说,就是这些共同的道德因素,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当社会条件改变,偷盗的根基不在,偷盗行为只会发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届时再强调戒律,已毫无用处。因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某些共同的道德因素,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也要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阶级的道德有着共同的因素,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恩格斯也指出,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进步的。[4]在进步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批判形成的社会公共生活基本准则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是通用的,可以继承的。例如在遭遇天灾时对受害者物质上和道义上的帮助,在家庭伦理关注中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道德义务,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都遵循的,经过历史沉淀巩固延续下来的基本准则,不断规范着人类进步的社会生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言,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不仅要批判继承中华历代人民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也要批判借鉴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能“洋为中用”的一些规范和准则。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性反省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借鉴和汲取,不断形成代表社会发展趋向的新兴价值精神,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人、塑造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道德建设的历史性,决定了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鼓吹的“永恒道德论”, 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认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 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5]“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 这种要求的借口是, 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6]从封建阶级到资产阶级、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或是同一历史时期存在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甚至是同一历史时期也存在着不一样的道德,没有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永恒道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特别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统治地位,统治阶级迫使道德准则转变为服务其发展的工具。对无产阶级而言,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形成的三个阶段道德内涵和标准都不尽相同。对此,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反映着人们行为和道德关系的规律,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扬弃批判以一定方式固定下来。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关系深刻调整,规范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也会不断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永葆引导新风尚的活力。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道德思想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时代倡导注重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邓小平时代倡导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育“四有”公民的道德观念;江泽民时代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支持,并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胡锦涛时代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觀,提出道德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时代同样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突出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动力的道德价值,使以德治国匹配于依法治国等。对此,道德建设必须立足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现道德建设理论、道德建设内容、道德建设方式与时俱进,增强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 党的建设大事记 十七大—十八大[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3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责任编辑:景 辰

猜你喜欢

道德观道德建设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