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07梁德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小组建设导学案高效课堂

【摘要】学校的改革必须是课堂教育改革。一直以来,我校的传统课堂基本上是“以教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核心理论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过分的讲,导致“灌输式”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提倡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我校从2015年1月起响应新兴县教育局的号召,积极开展“粤西乡镇学校强师工程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和我的课题组成员主要是负责其中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两年来,我们经历了探索上的迷茫和艰辛、感受了实践上的烦恼和喜悦、也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高效课堂 观念的改变 导学案 小组建设 课改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31-02

为贯彻落实《振兴新兴县教育行动纲要(2014-2018)》精神,提升我校实施新课改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从2015年1月起响应新兴县教育局的号召,积极开展“粤西乡镇学校强师工程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和我的课题组成员主要是负责其中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两年来,我们经历了探索上的迷茫和艰辛、感受了实践上的烦恼和喜悦、也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和深刻的反思。

一、高效课堂的探索

一所学校要发展壮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质量。而取得质量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是改革。在诸多改革中,哪种改革是最为彻底、影响最大的呢?那就是课堂教育改革。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在哪里度过的?在学校里;而学生在学校里的绝大多数时间又是在哪里度过的?在课堂上。由此可见,学校的改革必须是课堂教育改革。一直以来,我校的传统课堂基本上是“以教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核心理论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过分的讲,导致“灌输式”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提倡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改为我们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有了改革的方向,下一步就可以行动了吗?这还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课堂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观念的改变——观念没改变,是不会有真正的行动的。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观念呢?我们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抓的。

首先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即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或请专家到学校开专题讲座。2015年,我校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我市课改名校——郁南县连滩中学和云城区高峰中学听课交流或跟岗学习;先后邀请我县教育顾问和教研室老师到我校开设课改专题讲座;紧接着,我随新兴县江苏教育考察团到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课改名校听课交流,回来后还集中全校教师汇报学习到的课改经验、讨论传统课堂的弊端、学习课改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来获得的,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只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一些名校的教学模式,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讨论,确定了我校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学法的基础上,编写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后,教师则针对学生存留的困惑、问题,进行点拨、拓展与延伸。而“当堂训练”其实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具体的课堂五个环节是:1.自主预习;2.合作探究;3.展示提升;4.点拨指导;5.检测反馈。

第二,就是在行动中体会科学模式的魅力,在课改实践中转变观念。为此,我校在之前八年级课改探索的基础上,在七年级设立了两个课改实验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正式开始高效课堂的探究实践。

二、高效课堂的实践

要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关键是解决导学案的编写和小组建设这两大难题。

导学案编写的工作量本来就是非常庞大的,为了保证导学案的质量,我校各科的导学案是由学校指定的课改教师(每科两位)编写的,这份艰辛难以想象。为了减轻教师的不必要的负担,我校的导学案与教案是二合为一的,叫作“教学案”,并与PPT同步。每周的教学案都提前一周编好,经过两位同科课改教师讨论、修改后,再交教务处该科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才印刷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自己的教学案已编印成册。

为了方便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课改实验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四人,让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学习对子。为了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组长的职责、常用的话语,教务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建设通识培训”。可是,收效甚微——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不开口!课改教师和班主任鼓励了半个月了也只有组长或部分优生参与——课改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课改教师中也出现了悲观的情绪,提出了课改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

为了摆脱困境,学校提出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专项行动——停课两天,由教务处主任、班主任和课改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练习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展讲和小组质疑。功夫总算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学生终于动起来了!这让我们喜出望外,很快就意识到這是课改希望的曙光!课改的高潮就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紧接着,我们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月后每位课改教师都上一节自己最满意的课改示范课。期间,教务处主任和科组长坚持一对一的听课指导,还多次邀请县教研室老师到我校指导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课改教师成功展示了示范课,并被拍成录像作为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档。

三、高效课堂的收获

经过一年的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常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七(1)班和七(2)班为课改班,小考时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比其他五个非课改班低13分,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检测中,课改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比非课改班高了11分。

四、高效课堂的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高效课堂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关于组织教师外出跟岗学习的问题。有一位课改名校的校长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如果想搞真课改,就要住下来一起探究;如果是求形式,来一天就行了。”是的,“真经”绝不是随便翻一个“筋斗云”就可以取到的,而是通过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聚焦在课堂里才能感悟出来的。

第二,就是关于课前预习的问题。从实践的效果来看,预习案的答案多是抄袭应付的,效果非常得差;从对高效课堂效率的理解——等于课堂成效与学习时间之比——来看,课前预习这种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的做法不是高效课堂。有的教师就很喜欢让学生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假课”,不是常态课。

第三,是关于导学案的问题。所谓导学案,就是导到学生会学的设计,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可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部分教师的导学案弄成了习题集,这就失去了导学的作用。

第四,关于合作探究的问题。合作学习是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辅助手段。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是先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若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已经解决了问题,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可是,有的教师为了表面的课堂活跃,每课必有合作学习,这种“无病呻吟”的极端做法,只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

第五,关于小组的座位安排问题。为便于小组讨论,我们的学生原来也是每四人围成一组的。可是,一节课里合作探究的时间毕竟不多,绝大多数时间里学生还是看黑板或屏幕的多,故还是改为栽秧式的面向黑板的好。需要小组讨论时,前面两位同学转过身就行,没有必要搞形式上的“团团坐”。

第六,关于课后作业的问题。在乡镇学校做过教师的都知道,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后作业多是抄袭应付的,教师全批全改这样的作业也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我校课改班原来也这样布置课后作业的,现在已改为当堂训练。这样,在教师的监督下,保证了当堂训练是学生的又一次自主学习。

历经两年多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改教师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田中课改的春天,田中课改实验班的课堂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也让其他非课改班的教师看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个“以学为主”的科学模式的魅力,纷纷要求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之中。

參考文献:

[1]许修民.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4(5):80-81.

[2]陈幼丹.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学研究, 2011(8):12-14.

作者简介:

梁德宽(1966-),男,中学物理一级教师,广东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研究方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小组建设导学案高效课堂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生生合作之“小组建设”
高中英语教与学方式改变的探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