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宫廷紫砂泥绘艺术探析

2018-06-06董亚平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季初笔筒宫廷

董亚平

(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引言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让紫砂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崇尚把玩紫砂器的饮茶生活,渐至清康雍乾时期,紫砂受到帝王的重视,作为宫廷日用器具和艺术品门类而独立存在。紫砂在雍正造办处档案中被提及处就超过11次,“康熙御制”、“大清乾隆年制”与“乾隆年制”的篆书印款说明紫砂已成为宫廷御制贡品。紫砂胎体的装饰方式也有多种,其中与国画结合最贴切的是紫砂色泥堆绘艺术,简称泥绘。

1 清宫廷紫砂泥绘是宜兴紫砂装饰历史的巅峰

紫砂器材质优越,温润内敛,紧致耐看,光挺平整却有沙粒显现,所制茗壶泡茶不夺香,又可以制作符合传统审美特质的文房清玩。朱琰《陶说》描述“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紫砂泥具有可塑性,在胚体表面装饰添彩、以坯代纸;在器型上可以呈现金石艺术、雕塑篆刻、彩泥堆绘、珐琅粉彩、使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紫砂泥可调制的颜色很难如国画颜料般如此丰富多彩,在生胚上色的颜色和烧成色相差很大,同时烧成的色泽随着温度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更显得弥足珍贵。

2 紫砂泥绘艺术特征

泥绘的形制范畴不光有壶,还有笔筒、瓶、盖罐、洗、盘、盆、盒、尊、砚台和屏风等,尤其壶、笔筒、瓶和屏风上的泥绘装饰艺术,其布局巧妙、用笔自然、高古雅致、不愠不火、堆雕生动,堪称绝世珍藏。由此可见,泥绘之人,非一般匠人,其审美情趣、风应受文人雅士影响,方可妙笔生花、古朴浑雅。

2.1 泥绘原料

紫砂因有双气孔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与透气性,其色泽沉朴、不施釉料、工艺复杂、泡茶不易馊,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陶瓷原料之一,由于其不同矿区不同的氧化物含量有区别,也分为紫泥、朱泥、团泥等名称,在不同窑温的水与火的交融烧制后,紫泥一般烧后呈暗肝色,清水泥、朱泥烧后呈红色,团泥烧后呈黄色,清灰泥烧后呈灰绿色,每种泥料随着烧制温度和配比的不一样,烧后色彩变化丰富,又被称为“五色土”。紫砂不同的色彩的泥料调制与绘画颜料调色有些类似,如白泥可以提升每种泥料的明度,乌泥可以降低每种泥料的明度,清水泥与团泥可以调色橘红色,紫泥与老团泥调色可以变灰色……但实际烧成与颜料调色还是有差别的,必须要多次尝试烧成才能确定其发色。

2.2 代表艺匠推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入贡内廷御用泥绘笔筒七件,台湾黄健亮先生《故宫旧藏色泥堆绘笔筒作者初探》指出,其中只有两件印款“杨季初”,其它为“大清乾隆年制”或无款。其通过二十余件参照样本,引用图像风格解构画面元素,建立杨季初款紫砂器比对数据库,对七件色泥堆绘笔筒进行胎体器型和细节(形制设色、工艺技巧、构图设色、神情姿态等)对比:可能都为入贡皇宫御用的器物,皆应出自宜兴泥绘高手杨季初之手。同时史书偶有记载的另外两位同时期的名家为杨季元与杨履乾。

杨季初(1723-1795)清代乾隆年间紫砂壶艺家,善制菱花壶,与陈汉文齐名。创紫砂色泥堆绘艺术,有“一代大师”称誉[1]。南京博物院藏其《泥绘雪江待渡图紫砂笔筒》,故宫博物院藏有底钤“杨季初”篆文方印笔筒两件。雍正帝喜好茗饮,他不仪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质感,且讲究材料的配制,创制了柔和淡雅的色泥堆绘[2]。从现有作品资料来分析:如果清雍正帝退位时,杨季初才12岁,那因以乾隆年间壶艺家更为准确,同时雍正帝创色泥堆绘也应该是误传;泥绘装饰笔筒为多,菱花壶现未有作品相传。

杨继元,史有记载: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具体生平不详,曾为宫廷承制砂器[3]。却无此名款的作品传世。杨季元,史无记载,有少数拍卖与文献上推断或为杨季初之昆仲。善制紫砂陈设器,尤擅泥绘技艺。仅有李敏行著《中国古代紫砂器》中,杨继初、杨继元、杨履乾皆有介绍。其中:杨继初,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具体生平不详,曾为宫廷承制砂器,主要为泥绘装饰的笔筒,由制器看来,与杨履乾应为亲族。也因“继”与“季”同音,图1现留存传世作品底款都为杨季初或杨季元;由此可以推断:杨继元应为杨季元。《江苏陶瓷工业志》:杨季元、邵基祖、王南林等制壶高手,曾为朝廷制作一批精美壶器,于乾隆七年(1742)被召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

杨履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工,生卒年无考,所制茗壶,形态自然,宛若天成,圆润细腻,盖口严密,做工精到。善泥绘装饰,所作山水,布局有致,层次远近,虚实疏密,章法有度。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杨履乾泥绘山水圆壶圆”鼓身、嵌盖、圆纽、三弯流、圆弧,通体协调,泥色纯正,泥绘精致[4]。

图2杨季初紫砂笔筒,背面浅刻“阳羡杨公堂专为八功臣赉制。壬午年冬杨履乾绘,杨季初镌”,乾隆壬午年为1762年杨季初39岁。图3清早期·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款识:杨履乾。其生平不祥,约为康熙至乾隆年间人,传器极少,制器风格精致大度,善用泥绘装饰。史载其与杨履乾二人为宫廷制器。香港茶具博物馆藏有本色堆泥绘圆壶一持,落杨履乾款,做工精致,可作参考[5]。画屏上落款丙戌年,有资料写为康熙四十五年,笔者推断乾隆丙戌年为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为对,与前面紫砂笔筒相差4年。曹者祉著《紫砂》中写到:乾隆后期的杨履乾,亦善泥绘装饰,有泥绘山水壶传世。也有文献记载杨季初、杨季元为兄弟,三杨为同姓,按照古代工艺技法家传性与传男不传女等推测,杨履乾很可能为其中一人之子。同时,两人如是兄弟,季字排名,初与元的概念都是第一个孩子,是否会与古代一人多名号?而传世史料记载大多数以杨季初为主,其他二人谈及甚少。如制壶名家杨彭年与杨凤年在史书上都称兄妹,而杨季元的存世作品不少于杨季初,笔者推测杨季初与杨季元很可能为一人,其胎土、火候、做工印章及泥绘手法一致;不应该不只提及杨季初一人,而忽略杨季元,或应写为兄弟。

杨氏为皇室绘画功底极深的艺人,其作品通身构图、设色典雅,巧妙的利用泥不同的质感:调入粗砂,可堆塑厚重的树干与皴裂的山石;研磨细泥,可体现柔软衣物的飘逸感;调色浅黄脂泥,可描绘人物皮肤的细嫩感;用薄薄的色浆,可以描绘远山;用毛笔醮以淡薄脂泥,一笔笔晕染调和,一层层叠加雕修,制作过程缓慢,却要视觉感一气呵成,其高超技艺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

2.3 紫砂泥绘材料特征与工艺技法

《中国陶瓷史》上记载,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工匠。雍正、乾隆时期呈制宫廷御器,善制彩釉砂壶,在烧成的紫砂器上加以色釉彩绘,画经低温焙烧。笔者认为,此记载有误区:见表1,紫砂泥绘不同于紫砂彩釉,泥绘是大多采用纯天然的紫砂泥,如嫩黄泥、绿泥、紫泥、清灰泥、乌泥等本色紫砂泥研磨成细粉,根据比例调浆调色产生更多朴雅的颜色,之所以流传甚少是因为技法要求较高,绘制难度非常大,难度远远超过彩釉,烧制后,不泛釉光、色泽稳定、历久弥新、质朴自然,长期使用后亦有包浆,久之如玉,具有文人逸趣,古雅芬芳。

泥绘是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用各色泥浆根据画面虚实、高低关系而厚薄有度,通过专制工具精雕细琢堆画、堆绘于胚体上,类似与印章石料或砚台雕刻,类似浅浮雕装饰手法,体现画面主题的质感。如果颜色太薄,则不显色;如用胚体太湿,容易泛色;如工具使用不良,容易花泥;如反复修正,容易破坏胚体光滑面……泥绘装饰手法完工后相对色泽稳定,要掌握好胚体干湿度用工具进行按压,使泥浆会粘附力更强使泥绘图案不易脱落。

泥绘装饰手法流行于清早期,在嘉庆后便慢慢消失了,虽有留存一些清中后期泥绘制品,却制作粗糙;民国到现代亦很多艺匠泥绘,但艺术水准与泥色调配与清早期无法相媲美。

2.4 画风题材的缘起

紫砂泥绘的题材多为山水和花鸟,其并非无根之源,受清早期中国画的影响颇大。清康乾盛世皇室文人书画鉴藏之风盛行,“清初六家”是包含“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和另外吴历、恽寿平两人。“四王”主张摩古绘画,其风格基本一致,受董其昌、黄公望、元四家的影响,题材主要为山水,成为康熙皇室中风格正统的宫廷主流画派而备受推崇。其“自信”建立在深厚的学古基础之上,顺应了南朝齐代谢赫所著《画品》推崇“转移摹写”为中国画六法之一;其画论,如画跋辑录的王时敏《西庐画跋》、王鉴《染香庵画跋》和王原祁《麓台画跋》等,以南宗大家为主和仿黄公望的尤为多见。四王对于“仿”的兴趣极浓,并且毫不掩饰,几乎已到了无画不仿的地步[6]。

王翚(1632-1717),常熟人,清初画圣,因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而确定四王在宫廷绘画中的正统地位,其作品对于清宫廷紫砂泥绘山水题材画的影响也最为明显。杨季初出生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江浙地区,江南文脉的影响使其具有文人趣味和书画鉴赏的品位。其中图4《泥绘山水渔舟通景笔筒》提倡临摹画意以山水幽居为主题,立意闲逸悠远,清新自然,颇有图5王翚《仿古四季山水图》之神采。其构图、意境、设色、远山的处理和皴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观之赏心悦目。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近低处嘉木茅舍,高远处山林蜿蜒,隔以扁舟江水、任意漂流、林径趣悠。

与王翚交好最多的为恽寿平(1633-1690),武进人,早年山水取法黄公望,中年浸润宋元诸家,后舍山水画花鸟而成“常州派”。其因王翚而得到宫廷的认可,乾隆九年的《石渠宝岌初编》中收录了他18件作品,画风在流行于四海,更影响清宫廷花鸟画家,如蒋廷锡、华嵒等人。在清初大家中,真正能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富有文人画特色的,当以恽为最杰出。恽南田人品清高,书法韶秀,诗词清新,画法超逸,均出于其他五人之上;而绘画理论的深微精妙,尤非其他五人所能望其项背,即在历代画论中,也极为杰出[7]。

图6杨季初《色泥堆绘段泥山石花卉纹笔筒》与恽寿平《花卉》对比,嫩黄泥胎如画纸绢素,都以堆绘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丛卉盛开的石竹花为题,花立错落,交相呼应。穿插方式的构图、参差没骨的用色、开合有致的姿态与厚薄的层次感接近,与恽画的笔墨洒脱飘逸、设色清丽脱俗如出一辙。

杨季初所制还有人物题材的泥绘作品,如《泥绘牧牛图笔筒》与华嵒所绘牧牛图在造型和用笔、气息也颇有相同之处……

杨氏作虽为宫廷艺匠,却避免繁缛华巧的宫廷风,出世制作去除华靡、推崇澹雅艺术主张与艺术品位的作品,不仅有自身人格与清雅静逸注入,更包含对文人绘画的高雅情调和审美趣味,通过画面的取舍、紫砂胚体上构图能力的把控、紫砂泥色和干湿粗细笔触的调和润画而体现胜于纸面高难度的绘画,且永世相传愈久弥新,提升了紫砂装饰的艺术品位,是极富意味的再创造。

2.5 材料装饰多样化

在国家的统治阶层的审美眼光下,宫廷艺匠的专业素养所制紫砂艺术也引领着一个时代的风格特征。清宫廷以紫砂为胎,外罩透明釉、雕漆、彩釉、描金、泥绘、贴花,皆为宫廷所召各个工艺产区的名匠入宫都督照办。故宫所藏三件笔筒不仅泥绘一丝不苟,而且不惜工本尽显皇家用器之奢美,采用口沿饰髹黑漆地描金回纹,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其中《宜兴窑紫砂彩绘山水笔筒》远观为紫砂原料进行泥绘,近视部分细节釉光闪闪,说明泥绘的原材料也有景德镇彩釉搭配使用的。采用不同区域清宫艺匠装饰具有区域文化交融的民族感。

图1 杨季初与杨季元底款

图2 杨季初紫砂笔筒

图3 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

图4 《泥绘山水渔舟通景笔筒》

图5 王翚《仿古四季山水图》

图6 杨季初《色泥堆绘段泥山石花卉纹笔筒》与恽寿平《花卉》

表1 彩釉与泥绘的区别分析

3 结语

紫砂泥绘艺术结合了宫廷美学、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传统技艺,是陶瓷史中最被忽略的文人紫砂艺术,其盛极一时却黯然消逝,值得我们思考如何使优良的传统技艺复苏与持续发展,后继者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如泥性掌握、艺术修养、书法绘画和堆塑能力。其发展方向也将可以是不同门类、不同区域的艺术交融,也要有团队分工合作的集体精神,对我们现代紫砂装饰艺术多元化的融合起到借鉴作用。

[1]许绍根,许可.中国陶瓷辞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05:636.

[2]王健华.试析故宫旧藏宫廷紫砂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3):70-76.

[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128-152.

[4]吴光荣.紫砂鉴赏与收藏[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216.

[5]潘敦.《闲砂辑略》[M].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12:6-9.

[6]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200.

[7]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50.

猜你喜欢

季初笔筒宫廷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自制笔筒
“鼠来宝”笔筒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重阳感怀
做一只怪魚笔筒
宫廷古法白米饭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