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拜师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2018-05-31李金龙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宋氏行礼形意拳

郭 琦,李金龙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章在第三点重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形意拳作为山西地方特色拳种于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氏形意拳是形意拳的一个重要分支。保护传承形意拳重要的方式无疑是师徒传承,而拜师是师徒传承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学界对当代拜师的具体变迁研究鲜见,对山西省宋氏形意当代拳拜师的研究呈空白状态。故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山西省宋氏形意拳传承中比较重要、有代表性的传人,详细了解建国后到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拜师情况,进而归纳整理当代拜师的特点并具体分析其原因,旨在推动山西宋氏形意拳及其师徒传承的发展。

张继生先生认为:“武术中的礼体现更多的是制度、规则,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则更多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根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式[1]。所以拜师可视为一种包含内在礼容的外在表现仪式。就仪式而言,人类学家阿诺德·范·杰内普提出“通过仪式”三阶段论:分离阶段、阈限阶段或过渡阶段、重合阶段[2]。反映在传统武术“拜师”上引申为:师徒相认、师徒相互考察、举行拜师典礼正式入门。笔者将从徒访师、徒择师、师择徒、拜师典礼四个方面对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拜师特点及成因进行探析。

1 徒访师的特点及其成因

1.1 特点

拜师学艺第一步是师徒相认。徒弟如何认识师父呢?根据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徒弟认识师父的途径呈现多样化。首先,从古至今拜师学艺最传统的方式是徒弟由中间人引荐给师父。如果徒弟甲想拜宋氏形意拳拳师乙为师父,必须有一个师徒双方都熟悉的中间人丙牵线搭桥,丙将乙引荐给甲。在北方的诸多拳种中丙被称为“引师”“接引师”或“引进师”[3],在宋氏形意拳中丙被称为“引荐人”。

其次,师父参加比赛被徒弟看重进而拜师学艺。笔者访谈K先生时,他的一名徒弟正在旁边习练,K先生指着他说:“我在山西大学参加表演,被他看见了就一直跟着我,想让我教他。”徒弟说:“当时看见K老师在赛场上表演,跟自己练的完全不一样,于是就紧紧跟随老师了。”笔者了解到很早以前就有少数徒弟经此方式认识师父进而拜师。

第三,徒弟通过报刊、书籍、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师父。当代宋氏形意拳传人为了促进宋氏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经常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如2008年拍摄的《中国形意拳》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央视上映后使宋氏形意拳名声大振。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世界形意拳同仁、武术爱好者通过网络即可搜索到有关宋氏形意拳的信息。此外宋氏形意拳传人还设置专门网站——“形意宋氏堂在线”。有许多徒弟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到宋氏形意拳及其传人进而拜师习武的。

1.2 成因

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徒弟认识师父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与大众传播媒介多样化有关。当代人生活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报刊、书籍、杂志是民间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宋氏形意拳传人利用这些工具广泛传播。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普及更加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只要搜索“宋氏形意拳”便有相关视频、图片、文字信息等呈现在大众眼前。

2 徒择师的特点及其成因

2.1 特点

20世纪90年代民间传统武术逐渐兴起拜师收徒的现象,徒择师与之前相比出现部分徒弟侧重于选择有“名”的师父。20世纪90年代之前,徒弟选择师父主要有“三看”:一看师父的武德修养;二看师父有没有精湛武艺;三看师父是否愿意教授自己,徒弟是拜“明师”学艺。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徒弟选择师父主要不是为了学习师父的武艺,更看重的是师父外在的名气、名声、名望。这类徒弟有两种:第一种徒弟已经拜师学习了某个拳种,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个身份,又拜了一位有名气的师父,但很少学习这位师父的武艺;第二种徒有虚名并不实学之人。徒弟单纯拜师并不学习师父的武艺,即“拜师不学艺”,而是借助师父的“名”方便自己。

2.2 成因

中国人特别讲究“关系”,比如常听说的“拉关系走后门”“找找关系”等。中国人注重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例如“我是某某的学生”,“我是某某的朋友”。关系形式化以关系角色化来落实,将关系中双方的角色行为加以相当程度的定型化。[5]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传统武术徒择师过程中,关系取向的表现也在显著增加。有些徒弟选择师父更看重师父的“名”。师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社会上聚集了丰富的社会资本。他们拜师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拜师建立与师父之间的师徒关系,将师父纳为自身的“人脉”之一。[6]徒弟为了自身的名利,在与他人打交道办事情时,借用师父的名义来界定自己的身份——“我是某某的徒弟”,无形中享用了“师父”这个资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3 师择徒的特点及其成因

3.1 特点

“谈玄授道,贵乎择人”是明代程真如提出的择人主张。[7]从始至今传统武术各拳种门派都把传人的选择看作拳种能否辈嗣繁盛的第一关键所在[8],山西宋氏形意拳也不例外。但与某些拳种相比,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师父在择徒要求和时间上都有不同之处。

首先,徒弟是否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是山西宋氏形意拳择徒相对于其他某些拳种择徒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其他拳种一样,山西宋氏形意拳师父择徒首先关注徒弟的道德状况。“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是整个习武群体的普遍认识,如宋氏形意拳祖训:尊师重道、树德树仁、善思勤学、文明传承、戒骄虚怀、精益求精、德艺双馨、壮我中华;其次也注重专门性武德——练拳的专心、苦心和恒心[9]以及习武者的个人悟性、身体条件、年龄等方面的考察。中国的老百姓通常把“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理解为“有文化”[10]。笔者访谈多位拳师都谈到择徒要看徒弟“有没有文化”。据宋光华先生讲老前辈择徒也特别关注徒弟“是否有文化”。

其次,山西省宋氏形意拳当代师父考察徒弟的时间长短不定,而其他某些拳种师择徒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如《少林拳术秘诀》记载“经三月之久,始定其收留与否”,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师父考察入门弟子需三年[11]。山西省宋氏形意拳老前辈考察徒弟的时间大约也有两至三年,而当代拳师考察徒弟的时间长短不定,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不等。S先生讲:“我有一位徒弟是西南科技大学教授。见面次数不是太多,每次给他讲解后他都很感兴趣,然后他提出想拜师。我考虑他是大学教授,有知识有文化,非常爱好宋氏形意拳还愿意深究,传播宋氏形意拳有一定的平台,所以对他考察时间相对较短,总共大约几个月。”L先生讲:“我有一位徒弟是研究生。当时很想拜师,但我不敢收他,因为我知识水平低,担心教不了他,把他耽误了。但他一直崇拜我的武艺,经常向我请教,最终从认识到正式拜师相隔有十年之久。”

3.2 成因

山西省宋氏形意拳师择徒注重考察徒弟是否学过科学文化知识是因为:

第一,这是学习宋氏形意拳的前提条件。宋氏形意拳祖师宋世荣先生,自幼好学喜欢读书,对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读书之余,学习家藏《易筋》《洗髓》二经。二十四岁时,结识了曾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的刘晓棠先生。刘晓棠先生将库中藏的武学秘籍《内功四经》(包括《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赠予宋世荣先生。宋世荣先生得到后反复精研习试并结合家藏二经于内功方面专心研究,又融汇贯通太极、八卦、少林诸拳,独创出内功精深、发劲独特的宋氏形意拳。[12]从以上可以看出,宋氏形意拳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拳种。如果徒弟没有文化知识做基础是练不好、学不精该拳种的。

第二,当代宋氏形意拳拳师的知识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虽然宋氏形意拳从历史中走来,但其发展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拳师善于应用多种学科知识研究宋氏形意拳,比如哲学、医学、生理学等,教授徒弟时也会应用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解释。徒弟需听得懂并能理解师父所教授的内容才能提高自身的技艺,所以师父在择徒上会考察被择者的知识文化水平。

山西省宋氏形意拳当代师父考察徒弟的时间长短不定,是因为师父思想逐渐开放,不再囿于传统的“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而是看徒弟的具体情况而定。考察时间取决于师父对徒弟的了解程度。被择者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一定程度上被择者拥有的社会地位会取代一部分考察内容,比如,大学教授,其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水平等可以被师父在短时间内认可,缩减了考察时间。

4 拜师典礼的特点及其成因

4.1 特点

拜师典礼是师徒名分正式确立的标志。学者李旭研究指出拜师典礼由拜祖、递贴、行礼、宣读门规四个主要环节组成[13]。但笔者走访调查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拜师典礼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拜师典礼都进行以上四个环节,而递贴、行礼是任何拜师典礼都不能省略的环节。当代山西宋氏形意拳拜师典礼具有历史阶段性,并且同一时期不同支派拜师典礼也不同。

笔者将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拜师典礼的发展分三个历史阶段:即建国后至文革前、文革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今。

4.1.1建国后至文革前的拜师典礼据S先生回忆,建国后宋铁麟大师收徒延续了之前的拜师典礼,比较简单:(1)祭祖。用木头或纸制作一个牌位在上面写达摩祖师或岳飞进行祭拜;(2)介绍拜师弟子;(3)师父上座,拜师弟子给师父递贴行礼(鞠三躬);(4)师父训话(祖训、门规)、徒弟表态。典礼结束,众弟子切磋武艺。此阶段拜师贴是红色的,简单写姓名、拜师原因、师徒姓名、介绍人姓名、拜师日期等;拜师弟子向师父递贴,贴内有拜师压贴金,表示对师父的尊敬与心意。此阶段拜师压贴金有几毛、几块不等。

4.1.2文革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拜师典礼文化大革命期间,拜师典礼中祭祖、磕头等被看成是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拳师不敢公开举行收徒典礼。文革结束后至80年代末,某些拳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极深,拜师习武在思想、行为上仍很谨慎。例如,S先生于1973年首次收徒,收徒典礼延续了前辈的收徒典礼,但没有祭祖这一环节,拜师贴也是延续了前辈(见图1)。

图1 S先生1973年收徒贴

改革开放后,S先生收徒典礼有所改进:(1)众弟子给祖师(照片)敬香行礼,祭祖对象是宋氏形意拳祖师及第一代宗师;(2)典礼上师父和师母上座,拜师弟子给师父行拜师礼、给师母行礼;(3)拜师贴内容增加了入门守则(见图2);(4)拜师压贴金有几块、几十不等。拜师礼序延续到70年代,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图2 S先生1985年收徒贴

再比如,K先生等13名师兄弟拜师前已跟随师父练拳十多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拜师典礼简单、谨慎:(1)师父上座,徒弟一个一个给师父递贴行礼;(2)师父一个一个给徒弟回帖(有回帖代表师父认可徒弟);(3)师、徒各简单讲几句话,典礼结束。拜师贴也是红色的,简单写愿意拜谁为师、师徒姓名、拜师日期等,但没有拜师礼金。

L先生于1985年拜师。L先生和另外一位习武者2人一同拜师,拜师典礼只邀请了10余位同门师兄,拜师礼序十分简单。师父上座,拜师弟子给师父递贴行礼,师、徒各简单讲几句话,照相合影留念,最后在家里一起吃顿饭庆祝。拜师贴是红色纸张,简单写愿意拜谁为师、目的、师徒姓名、介绍人姓名、拜师日期等。有拜师礼金。

4.1.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拜师典礼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上逐渐兴起拜师收徒的现象,拳师们敢于公开举办收徒典礼,拜师礼序逐渐回归传统,其规模、形式都有很大变化。

例如,S先生收徒典礼,在20世纪90年代较之前又有很大变化:(1)收徒典礼当天在院子里摆放各种器械,挂横幅——宋氏形意拳弟子入门仪式(见图3);(2)举行拜师典礼的日期多集中在周六日或法定节假日;(3)拜师礼金有几百、几千不等;(4)拜师礼序逐渐形成。①众弟子向祖师及宗师敬香行礼。②宣读祖训。③师父、引荐人、见证人分别向祖师及宗师敬香行礼。④来宾向祖师及宗师敬香行礼。⑤拜师弟子向祖师及宗师敬香行礼。⑥师父和师母上座,拜师弟子宣读拜师贴,向师父递贴行礼,向师母行礼。⑦师父向拜师弟子赠送礼物。⑧拜师弟子、引荐人、见证人、师父、来宾分别讲话。典礼结束,聚餐庆祝。

图3 S先生收徒现场

进入21世纪后,拜师典礼进一步的变化:(1)拜师贴发生很大变化,形式由手写版改为打印版,入门守则更加具体(见图5);(2)祖训由之前模糊口述转为明确的16字;(3)拜师礼由鞠三躬改为三拜九叩(见图4);(4)邀请来宾人数增多,有亲朋好友、有时还邀请当地政府人员、当地武术协会人员参加;(5)聚餐由在家里改在饭店;(6)拜师礼序增加了一个重要环节,即拜师弟子给师父和师母敬茶,其他程序还是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礼序。

图4 弟子行三拜九叩礼

图5 S先生21世纪收徒贴

譬如,L先生收徒典礼,多集中于周六日或法定节假日在家里举行。典礼现场摆放器械,挂横幅——L先生收徒典礼,挂L先生师父的照片。拜师典礼开始。(1)师父向前辈敬香行礼;(2)老徒弟一起给师爷敬香行礼;(3)拜师弟子分别给师爷敬香行礼;(4)师父、师母上座,拜师弟子分别介绍自己并宣读拜师贴,向师父递贴行礼,给师父、师母敬茶;(5)师父带领众弟子向前辈行礼;(6)宣读师训;(7)师父、嘉宾代表分别讲话;(8)照相合影留念。典礼结束,聚餐庆祝。拜师贴为打印版,内容有愿意拜谁为师、门规、介绍人和见证人姓名、师徒基本信息等(见图6)。

图6 L先生21世纪收徒贴

再如,M先生收徒典礼。M先生居住于楼房,在饭店举行收徒典礼。典礼现场挂M先生师父的照片。典礼开始。(1)师父和师母给前辈敬香行礼;(2)众弟子给师爷敬香行礼;(3)弟子代表宣读门规,师训;(4)各弟子武术汇报表演;(5)师父、师母上座,拜师弟子给师父递贴行礼,给师父、师母敬茶;(6)师父、徒弟讲话;(7)照相合影。典礼结束,聚餐庆祝。拜师贴是毛笔字版,内容有愿意被谁为师、门规、师父及徒弟姓名、拜师日期、地点等(见图7)。

图7 M先生21世纪收徒贴

4.2 成因

新中国刚成立后,山西宋氏形意拳原有的习武状态、拜师收徒现象没有太大变化,拜师典礼基本上延续了前人的惯例,即祭祖、递帖、行礼、师父训话(祖训、门规)等。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破四旧运动在全国迅速蔓延,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没收习武者的器械。人们不敢光明正大地练拳,只能解释为锻炼身体。有些地方武术被看做是资产阶级的残余、收徒弟是变相剥削等,导致许多拜师典礼只能小心谨慎的举行,有些典礼变得极为简单,徒弟给师父递贴行礼就算拜师。“文革”刚结束时,由于“左”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拜师活动仍然隐秘而简单。许多徒弟仍旧不敢公开拜师、不敢祭祖、不敢磕头,就连照相合影都不敢写“师徒”而用“师生”代替。直到1992年,时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将武术拜师仪式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正式上报国家体委,得到国家体委的批示[14]后,民间拳师才开始逐渐公开收徒授徒、举行拜师典礼,拜师礼序也逐渐回归传统。进入21世纪后,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徒弟向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也重现在拜师典礼中。

山西宋氏形意拳不同传承者虽然拜师典礼不尽相同,但不论是哪个传承者收徒典礼都是由行礼对象、拜师贴、拜师礼、门规、师训、拜师礼序等几个符号要件组成。然而,这几个符号征象具体到不同传承者收徒典礼又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弟子行拜师礼:S先生和L先生收徒,弟子需向师父行三拜九叩。在两位传承者看来这个礼节是最隆重的大礼,表示弟子敬事师长如奉尊亲;而M先生收徒,弟子需向师父行三叩首,在M先生看来不管行什么礼都是外在形式,最重要的是徒弟真心诚意地学习武艺。即使不行礼只要长期坚持习练就是对师父最大的尊重与回报。不同传承者的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表现在收徒典礼上的形式和内容就不同。

5 结语

师徒传承是民间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而拜师是师徒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宋氏形意拳当代拜师受不同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影响,在徒访师、徒择师、师择徒、拜师典礼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而这一切又与社会变迁、传媒影响、传承者的价值观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中华武术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2] 特纳,黄剑波,柳博赟.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5):583~588.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6] 龚茂富.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7] 吴殳.手臂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 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9] 李德顺.人的家园——新文化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10] 宋光华.宋氏形意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1] 李旭.中国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文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12] 邢登江,周庆杰.武术拜师仪式变迁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20~123.

猜你喜欢

宋氏行礼形意拳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吟啸徐行,一见倾心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明史·诸王世表·沈丘王》勘误
高职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庄园主与农夫
庄园主与农夫
《世纪》独家披露宋氏老宅百年风云广受媒体关注
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