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武术教育研究

2018-05-31田智博刘定一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形意拳师范学校国民

田智博,刘定一

1 前言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建于1919年,是当时太原乃至山西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在抗日战争前夕,该校被誉为太原学生运动的中心,培养出了一大批爱国人士。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徐向前、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等都是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该校第一任校长由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赵戴文兼任。阎锡山亲任教学督查,审定教学内容。该校教学机构设置完善,教学科目设置合理。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军事、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音乐、体育、美术、武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在阎锡山政府以“启迪民智为先”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根据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选定的。与上千年私塾内的四书五经相比,教学内容相当充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尤其是开展体育、武术等课程,将身体教育列为教学内容尤具重要意义。据《中华民国十三年九月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五周年概述》记载,该校以“重内家拳术以强健身体涵养心德俾有自术能力”为宗旨,开设了“武术研究社”,吸引了不少武术爱好者前来习武,不少爱国人士就是以此为起点,并走向革命道路的。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开展的武术教育不仅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武术教育的发展、武术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对山西民国武术历史调研过程中,有幸收集到关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资料,从而产生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兴趣。笔者通过对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武术教育的背景、内容及作用问题的探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的武术教育,为学者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史学资料。

2 国民师范武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2.1 时代的变革促进武术进入学校

在清末“新政”以后,清朝政府于1902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者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施的学校教育法律文件。该章程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普遍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该章程“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需要开设体育课程,课程称为‘体操科’,并对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场地设施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5]

民国成立后,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家族观念与地域局限逐渐被打破,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的武术教育体系的建构逐步展开。“在此背景下,以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为代表的武术教育体系成为近代武术教育的新范式”。[6]上述武术教育体系的重构为近代以来武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武术教育的思想、理念、内容等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1915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委托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这一提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并呈报教育部。教育部采纳了上述建议,通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各师范学校养成之”[2]。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仍不断有提案建议“注重国技”。教育部也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武术课的内容作了规定。明确规定武术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这是辛亥革命后提倡与推行武术教育的重大成果之一。

阎锡山主政山西后,对山西的文化教育发展较为重视。曾言:“当兵、纳税、受教育,为国民之三大义务……欲决胜疆场,必先决胜于学校。”[1]阎锡山指出:“振兴教育,譬如建屋,屋之在地上者,人人皆知注重,但能建筑房屋者,皆会讲究。殊不知屋之能否经久不坏,却不在地上之轮奂,全在地下之基础;教育亦犹是也。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3]1919年阎锡山创建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基本任务是为全省105县培养小学教员,以“开启民智”,稳固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由于阎锡山特别关注,这所学校规制完善,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强大,在山西所有中等学校中堪称一流。

一流的校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教学内容和质量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相对完备的教学与课程体系为培养一流的人才提供了保障。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将武术课程纳入其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无疑是极具先进性的。其举既迎合了上级教育部门所颁布的政策,同时也满足了阎锡山发展地方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尽管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的学校,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学员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武术教育以达到提振尚武精神、培养健全体魄、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事实证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设武术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日后大批学员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精神及身体上的准备。

2.2 提升了武术传播的效率

武术教育进入国民师范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身强体健的革命人才和社会精英,而且还扩大了武术传播的范围,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显然属于社会精英。学校通过武术教育使山西武术能够传播到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成为了继承、传播和发展武术的一个重要阵地;推动了山西武术的发展,对于山西武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中国山西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上,武术传播从来不乏门户之见、派系之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拳种的多样性,但是也实实在在地阻碍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由于武术历来被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长期保持了神秘性和排他性。既便是师父传徒弟也常常“留一手”。有拳谚云:“宁传十手,不传一口”,这难免使学拳者只“知其然”而难知“其所以然”。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将武术课程纳入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以班级制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和传授,改变了民间武术的传习方法,促进了武术教学方法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武术传播的效率。

“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与武术有关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4]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将武术纳入教学体系,通过班级制的授课方式将这种“流动过程”的速度大大提高,促进了武术的横向和纵向的传播。班级授课制客观上扩大了武术教育的对象,提高了武术传播的效率。在具体实践中,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聘请了数名武术教师,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师资优势,设置多个拳种的教学内容。同时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让学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共同促进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班级授课的形式,打破了旧有武术传播的门户之见,使各拳种、流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据文献记载:“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可容学生2 400人,两年毕业。自1919年起,按年招学生20班,二年后可毕业学生1 200人,专充国民学校教员。准备连续办理20年,以满足全省义务教育师资需要为目的。”[5]因此,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武术传播不仅是在学校内部、学员之间,而且可以象星星之火一样传遍三晋大地。这样的武术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是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方式所无法迄及的。

2.3 建立了规范的教材体系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武术教育不仅建立了规范的教学体系,有完善的教学制度,并且注重教材建设。从保存的资料来看,虽然其教材的印刷质量无法与现代教科书相比,但是其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利于学习、操作,是对当时武术教学内容的真实再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校印的《拳术》讲义共分为五编:形意拳总论、意拳、形拳、功拳和结论。其中第一编形意拳总论中分为不动姿势和形意养气学两章共八节;第二编意拳共三章:五行拳、五行生克、连环拳;第三章形拳共三章分别有:十二形、形意合一和形义合体大用;第四编功拳主要讲述八字功拳;第五编结论共两章分别为:岳武穆九要论和练习。

教材中既有拳理介绍,也有技术讲解,不仅将每一动作的演练方式通过图文展现出来,而且配有使用方法,做到打练结合。如图1中讲述崩拳时,既有路线图,还有人物图展示并配有崩拳的详细讲解;还有第十八节“抓肩式”配有两人对练的图,更是让人一目了然地理解了动作的要领。教材的编写非常细致,充分考虑了初学者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图1 崩拳示意图

图2 “抓肩式”图例

棍术讲义(如图3)主要讲述九洲棍,共分成五十五个动作。开篇概述了九洲棍的用法和演练路线,使初学者对九洲棍的演练有整体的印象;大部分动作都配有人物动作图和路线图来讲解。书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在本书的最开始部分,给出了九洲棍所有动作顺序的路线图,并标有练习的先后步序,让学生在学习九洲棍前先在脑海里有个整体印象,这样教师在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会对这个动作记忆更加深刻。

图3 九洲棍动作详解及顺序

剑术讲义共分成六章,分别讲述了五行剑、连环剑、梅花剑、六合剑、三才剑和三合剑。每一章都很清晰地简述了剑术的用法和练习中应注意的要点,除将每一章的剑术动作分成小节图文结合讲解外(如图4),对于形成每一个定式的过渡动作都进行了绘图说明(如图5),将动作路线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学习者通过课本就可以在提前预习时先将动作模仿出来。当教师在教授动作时,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动作图式,并且可以进行表象演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三本讲义讲解得都很详细。它们将每种拳术、棍术、剑术分解为不同的单式,再按套路顺序联接成不同的段趟,分段练习。这种分解练习的方法对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细化非常有益,可使每个动作更加标准和完美。教材的编写内容与体例适合学生,符合教学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图4 剑术动作线路图

图5 剑术示意图

3 国民师范武术教育的特色

3.1 注重育人功能,凸显爱国教育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办学宗旨是“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5],基本任务是为全省105县培养小学教员。这所方方面面在山西所有中等学校中堪称一流的学府,不仅受到了阎锡山的特别关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它还成为了革命者的摇篮。从1919年创建到1936年停办的这短短17年时间里,这里的进步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早在1924年,校中就由进步学生梁其昌、韦思恭、纪秀川等秘密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5年,又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支部,第二年设立了中共太原北部委。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等都是在这里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6年国民师范学校停办后,在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的名义,举办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训练班”“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以及由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等许多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培养了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及海外华侨中的进步知识青年4 500余人。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彭雪枫、周小舟等先后来到这里指导工作。为发展壮大抗日民族力量,1937年8月,我党又在这里建立了以军政训练班学员为骨干的山西新军的第一支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创建山西新军奠定了基础。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对于进步青年的培养,除了进行马列主义知识的启蒙教育外,武术教育的开展自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历来与“德”紧密相连。武德,是对习武者的道德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同时,“武”也是实现安邦定国的必要手段。习武者历来以保卫家国为己任,表现为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合格的武术教育不仅传授武术技能,同时也要传授武术精神。在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师范学校实施武术教育也是时代的要求。通过武术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精英,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国民师范成为我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

3.2 突出地方特色拳种,重视校本课程

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这既是由于山西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为武术教育提供了素材,同时也是契合了当时国民师范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需求。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培育了山西人“朴质厚道”“礼让厚道”“礼让文雅”“勤劳节俭”“勇武强悍”的性格;武术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山西这块哺育华夏文明的沃土。历史上,山西武术名人辈出,尤其民国期间,著名拳种大量涌现,并有武术著作问世。流传至今仍被世人所熟知的著名拳种如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都与山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武术资源为国民师范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国民师范学校采用“开门办学”的方针,聘请多位民间武术名师到学校任教。知名者有张荫梧、李彬堂、王俊臣、刘文华等诸先生。各位教师均身怀绝技,技艺超群,精通多种拳术。据张书田先生撰写的《形意拳术述真》记载:“李(彬堂)王(俊臣)二位老师专通形意八卦掌术尤长于剑术;刘文华老师……功深专转著有《形意拳术抉微》一书”。根据各位教师的特点,国民师范学校开设了拳术(形意拳)、棍术(九洲棍)、剑术等方面的课程,尤其以形意拳为特色。学校前后培养出徐登榜、田际成、常国钩、陈杰、庞维国、李占文、姚宋文、杨万锺、柳中泉、候广楼、黄鸣宝等武术人才,为后世山西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 讲究用法,强调实用技击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讲究技法,强调实用技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形意拳的实战特征,坚持“练为战”的武术教育指导思想。形意拳是山西永济尊村人姬际可所创,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以五行、十二型为基本拳法,讲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取意、取法为拳”。姬际可善使大枪,曾流传可“飞马点椽头”,后脱枪为拳,创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前身)。形意拳由枪的技法演变而来,自然更注重实用性。据传,形意拳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军体拳,另外拼刺刀里面有很多形意拳技法。《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二十九路军所用为形意拳五行刀法。此外,在太行山一带所流传的“破锋八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根据形意刀法创编的,在肉搏战中有极强的实用性。

可见,在国民师范学校的武术课程中教授形意拳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应该就是形意拳的实用性。

4 结语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以“重内家拳术以强健身体涵养心德俾有自术能力”为宗旨开设了“武术研究社”,吸引了许多武术爱好者前来习武,培养了许多爱国人士,并走向革命的道路。国民师范成为我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时代的变革促进武术进入学校,进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体育课程,并且印刷了关于武术讲义的书,建立了规范的教材体系,这些举措都大大提升了武术的传播效率。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相对完备的教学与课程体系改变了古代山西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武术的局面,使武术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扩大了传播对象,使山西武术能够传播到文化层次较高人群中,使山西省国立师范成为了继承、传播和发展武术的一个重要阵地;促成了山西武术传统拳路的整理和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规范化和武术理论的发展。

国民师范的武术教育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了山西地方特色拳种-形意拳;教学强调实用技击性。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七卷[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 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Z].1938.

[4] 郭玉成.武术传播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山西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6] 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形意拳师范学校国民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一直难忘
高地
高申作品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