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互动·共享

2018-05-30刘立傅世放

关键词: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

刘立 傅世放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瓶颈因素,探究“引导·互动·共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完善理论引导、师生互动、成果共享的课堂教学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育人思想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引导;互动;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针对性的提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探究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引导·互动·共享”模式的有效实施,通过课堂教学中各个方面与各种方式的密切协作,进一步完善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教学成果共享的课堂教学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的理论需要和精神期待。

本文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亲和力提升研究为主题,分别选取3所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科技学院),3所高职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对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当前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将“引导·互动·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情况

(一)基本情况

调查共发放3000份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选取重庆市3所本科院校和3所市级重点高职院校,每所高校发放500份问卷,由于思政课开设时间的特殊性,调查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均衡,其中有效问卷2872份,回收率95.7%。

实地调查访谈上述6所高校共24人,主要涉及2类群体:一是专职思政课教师;二是大一、大二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学生学习主动陛的认知

思政课学习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意识越强,其主体性就越充分。然而在调查中。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参差不齐,令人担忧。“90后”的大一、大二学生既充满着强烈自主意识和求知欲,同时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方面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方面。例如,关于“能否自觉自愿学习思政课”,有34%的学生选择“自觉学习”;49%的学生选择“被迫学习”;还有1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无所谓”。又如“能否主动配合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有32%的学生选择“主动参加”;55%的学生选择“被动参与”;1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同样,在“学生是否经常与思政课教师保持交流沟通”的认知调查中。有23%的学生选择“经常沟通”:而选择“从不沟通”的学生比例高达64%;认为“偶尔沟通”的学生为13%。对于大学生在课外“是否关注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选择“关注”的学生只占34%,有54%的学生选择“不关注”,还剩1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认同

在实地走访中,所有被调查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仅仅的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实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数量,却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特别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育,这种缺少引导与启发的灌输式教育不仅无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也造成了大学生对灌输理论的误解,甚至是抵触。例如,关于“思政课教师是否采取互动模式教学”,选择“有互动”的学生只占为24%;有76%的学生选择“没有互动”。在“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调查中,选择“教学方法过时”的学生占到69%:还有3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简单”。而在“你喜欢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形式”调查中,有87%的学生期望“改革现有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仅有13%的学生选择“传统教学方式”。

3.关于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调查中还发现,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技巧、讲课艺术、组织能力、个人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思政课教学缺乏亲和力的重要原因。例如,关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表现”(多选题)的认知调查,有A、B、C三个选项,分别为“缺乏亲和力”,“缺乏感染力”,“缺乏吸引力”,选A的占74%,选B的占67%,选C的占79%,ABC全选的占68%。又如“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有32%的學生选择“专业素质”,48%的学生选择“学识渊博”,63%的学生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71%的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调适大学生思想困惑”。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和死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低头一族”、“手机控”普遍存在。如何提高思政课大学生的“抬头率”是所有思政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在问卷中。有79%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生玩手机已经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固化,思政课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设计方面非常缺乏,依旧沿用传统的、过时的方法,学生只能硬着头皮走进思政课堂,被动的接收思政课教学,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其中,有84%的学生是为了能考试过关、拿到学分才去学习思政课,89%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上课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利用QQ、微博、微信与学生交流比例仅为23%。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查中,84%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不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面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重形式轻结果,理论与学习实践相脱节,考核规范不完善,评价指标模糊。

(二)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课程内容的单一和针对性的缺乏,致使学生对思政课采取抵触心理,丧失了积极性。通过调查得知,这6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如访谈中有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教学偏多,依赖考前教师勾划考试重点,上课无需全神贯注。课堂中教学缺乏到师生互动环节,教学的感染力不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有67%学生认为思政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案例与时代脱节并且缺乏独到见解,教育内容滞后和僵化。在问卷中,对思政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情况的对比调查中。学生对专业课教学更感兴趣,尤其是借助专业模拟仿真设备,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要求,学习主动性明显得到提升,8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比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另一方面,这6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实地走访中,学生提到课堂教学中的偏向宏观知识,“高、大、上”特征尤为明显,内容缺乏地气,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79%的學生认为与社会现实、理论热点相结合的思政课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师人格魅力有待提升

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的关键影响因素。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认同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人格魅力的如何有效提升也是思政课教师群体关注重点。通过调查数据归纳出制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若干情况:

一是师生情感交流偏少,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仍显不足,过于注重课堂的交往而忽略了课后的交流,没有形成连续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网。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政课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与学生的沟通时间少之又少,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情感困惑却被忽略掉,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

二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调查中,思政课大班教学、合班教学依旧普遍存在。其中,人数在90-130人的班级占较大比例,面对如此巨大的课堂空间,思政课教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空间距离的增加不仅会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控制,也是制约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因素之一。

三是对人格魅力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人格魅力的健全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的过程,只有全面把握人格魅力的内涵、作用,才能认同既而展现。在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中,由于教师在人格魅力的认识上存在偏颇,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认可也不尽相同。例如,有63%的教师认为专业素养最重要,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重要性分别占据第二位25%和第三位12%。同时,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8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充满自信,对学生有善意,有亲和力。还有8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要有耐心、性格开朗,其中对充满幽默感的教师认可度最高。因此,学生期望就是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人格魅力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针对性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若各方面要素能互相协调,及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初衷。为此,探究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引导·互动·共享”模式的有效途径,完善理论引导、师生互动、成果分享的课堂教学育人机制既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又赋予思政课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

(一)坚持教师为主导,助力“引导·互动·共享”教学模式形成

当前社会生活领域的多样化,必然促进社会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不可能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社会上的任何变化和发展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差异性、选择性、易变性、独立性”是当前大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典型特征,既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引导·互动·共享”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为此,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清晰的教学思路、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思政课教师将会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型,助力“引导·互动·共享”育人模式,为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夯实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是一躇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各种专业、性格各异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多的需求。

1.夯实理论功底,拓展知识结构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政课教学的难度系数是最高的。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为了能够把理论知识准确的传递给每个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提升到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只有理论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是快递“知识”,如何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接纳吸收才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关注自身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随时更新、升级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肚是杂货铺”用来形容思政课教师毫不夸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吸纳各类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深入浅出,让思政课教课堂教学成为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2.注重人格修养,彰显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以及对受教育者尊重和关爱,充分的展示出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和评价的程度。调查走访中,学生普遍认为,“人格魅力”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学生只有“敬其师”,才能“信其教”,进而“遵其道”。为此,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必须是一个理论研究者,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思政课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可以破解学生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务必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不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中,教师任何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格魅力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资源和影响力,除了有健康的外在形象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3.关注职业认同,坚守育人使命

教师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里认可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事的职业中找到乐趣,才能最终接受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应注重思政课教师向专业化发展,通过社会地位的改善,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同时保障思政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改科研,增强岗位吸引力,促进对自身职业身份认同。

(二)完善互动教学方式,提升“引导·互动·共享”教学模式效果

互动式教学是“引导·互动·共享”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主要指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实现师生之间一种动态的、稳定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活动过程。因此,通过行之有效互动式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学习和接纳思政课教学。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提升“引导·互动·共享”教学模式效果

1.创新教学能力,激發学习兴趣

在对思政课互动教学过程的调查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互动的成效,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控制力、语言表达、教案撰写、板书设计、多媒体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展现其个人魅力,而且还是铸就其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上挖掘创新点、制造创新点,运用创新思维看待互动教学过程,从互动教学的组织、实施、手段、方式等细节之处着手,形成特色鲜明的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搭建情感桥梁,实现教学共振

师生交流在互动教学的关键,这种交流已经超越了师生之间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带有情感的色彩,搭建师生之间情感桥梁,加强情感渗透是当前完善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因此,在互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调查中发现,对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关注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获取知识方面与教育者处于同一平台,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人格上是独立、平等,而非强制、压服关系。切忌一味的对学生批评责备,杜绝情感对立的出现,研究学生的需要与特点,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有助于提升互动教学的针对性。

3.巧用教学载体,提升互动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离不开各种教学载体的灵活应用,“时政性”是思政课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教学环节必须与社会的发展步伐相匹配。要使互动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多方位的互动,思政课教师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吸收新观念,增强及时发现、运用新载体的敏感性。一方面,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思路,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基于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完善翻转课堂“课外听课,课内互动”的教学思路,教师在互动角色转变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课堂互动时间合理分配,重点优化互动过程中的对话和讨论环节,实现互动过程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着重创设、开发情景式互动教学形式,在互动环节中创设逼真情景,激起学生参与的好奇心,构建愉悦的互动交流氛围和轻松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富含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气氛与人际互动,将教育内容有效的传递给每个学生,助力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三)构建共享学习空间,推动“引导·互动·共享”教学模式发展

在寻求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亲和力的最优化途径时,将课堂教学的影响力融入共享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前延伸到课后、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借助多种有效手段,促使师生之间更多地沟通与交流,共享教学成果,推动“引导·互动·共享”教学模式向前发展。

1.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增强思政课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囿于传统,不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适于思政课教学的各种APP软件,由被动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为主动引用学生利用手机学习。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师生之间的音视频、论坛交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能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而且更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有利于构建“接纳一消化一改进一反馈”的“共享学习生态”思政课学习的活动过程。

2.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共享学习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大学生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客观上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构建符合思政课教学特征的共享学习空间务必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既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又要坦然面对和接受他们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质疑。因此,改革过去说教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全部的教学环节,针对教师整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评判教学资源的权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考与总结,要去粗取精、及时给予解读与指导,发挥学习主体性,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让大学生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是构建共享学习空间的基础。

3.共享教学成果资源。提升思政课影响力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清晰的定位,在新的职责驱动下,除了实现思政课教学自身建设目标和功能,还应具有“大思政”的战略格局。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空中楼阁,要突破高校思政课教学内部循环,探索更大范围内资源深度整合,在保证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地位不可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主动将思政课教学成果与其他学科建设共分享,促使其他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教学相向而行,使其彼此之间“形成协同效应”,贯穿于高校全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通过这种共享阶段来反馈思政课教学的欠缺与不足,既能为改善思政课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又对其他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