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伦理问题探究

2018-05-23李彤

新媒体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新媒体

李彤

摘 要 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已经成为受众参与媒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受众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加深,许多媒介伦理问題开始显露,人肉搜索、艳照门、恶搞事件在新媒体连接的网络终端层出不穷,受众正常的媒介参与行为与网络暴力之间的界限模糊。文章旨在从新媒体网络特征、受众、把关人这三个角度分析伦理缺失的原因所在,并对受众的媒介批判行为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新媒体环境良好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暴力;媒介伦理;媒介批判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5-0018-02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均属于综合类社交应用,由此可见,受众的社交需求仍在不断膨胀。他们浸泡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媒介批判意识增强,相较于过去的不敢发声、不能发声,现今的受众能够发声、乐于发声,这足以被认为是新媒体时代下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转变。同时,新媒体受众的“发声”也为媒介伦理的缺失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媒介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对媒介伦理问题有更深层的认识,才能让受众正确行使自己的媒介批判权利。

1 媒介伦理缺失现象

1)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基于受众的力量去搜集信息资源的一种方式,最早起源于“高跟鞋虐猫案”,一则女子用高跟鞋虐杀小猫的视频突然出现在各大论坛上,引起热议,为找到涉事当事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包括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从而给当事人施压,使当事人受到来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压力,而当事人本身因为家庭原因精神压力很大,受到多方谴责后,不仅没有解决心理问题,反而状态加重,对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人肉搜索的内容从法律层面看已经涉及到个人隐私权问题,是违法行为;从伦理层面看,人肉搜索违反个人自由原则以及正当原则,是伦理缺失现象的一种体现。

2)艳照门。艳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转发传播基础在于受众对媚俗低俗信息的好奇与兴趣,往往在网络上会引起一个量级的传播,即使源头被删除,也会有许多用户保存在自己的离线终端中,很难彻底清除,平息事件。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据调查,在天涯和百度两大中文平台上,关于“艳照门”的帖子点击率突破2 000多万,线下的讨论、互传更是成为一种常态。其中,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事件的炒作、报道一方面对照片涉事明星的个人形象、后续工作影响颇深,另一方面媒体也没有承担起树立社会良好风尚的责任。

3)恶搞。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以往信息由专业人士生成的局面被打破,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恶搞视频、恶搞gif、恶搞图片成为受众新的娱乐对象。恶搞作品是用户生产的内容,有其原创性,但是以恶搞视频为例,恶搞视频通常是以原有视频素材为基础,结合当下热点事件剪辑制作出来的易于理解和传播的视频内容,从其基本含义来看,恶搞视频很容易产生版权纠纷,胡戈的恶搞视频《春运帝国》中借用了《英雄》《百变星君》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及人物形象,视频扩散后,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侵权行为,事实上目前恶搞视频仍介于侵权与未侵权之间的模糊地带。

2 媒介伦理问题引发的原因

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数字化与交互性,用户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行为不受约束,能够表达自己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观念,并且多数社交平台都在为受众提供匿名服务,隐藏在虚拟世界背后无疑给予了用户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放纵态度。新媒体的即时传播与交互性将熟悉或陌生的用户联系在一起,经过一个个小团体中占据优势一方的声音不断壮大、交融,从而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声音,而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受众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保持沉默,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这就是“沉默的螺旋”。

2)受众。受众与新媒体接触的时间正在拉长,新媒体为他们提供的娱乐方式使受众沉溺于虚拟世界,在群体压力下,受众折射出自身情绪的宣泄,产生共鸣性,从而导致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受众群体的娱乐特征使他们热衷于有情节有话题的事情,并主动参与,通过语言的力量对事件当事人施压,但是受众的言论一旦偏激、过度就会发展为言语暴力,他们不通过现实世界的正当程序就对事件当事人完成了虚拟世界的审判,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他们关注的只是表达本身而不关注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正确是否有意义,这是受众自身意识的扭曲,新媒体将网民带入参与信息制造与传播的新时代,拥有了权利,保有权利的义务也需要明确。

3)监管。新媒体发展太过迅速,直接导致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受众的行为,大多是大而化之的条例,并不能落实到实处,因此不具有强制效力,仅依靠受众自身的内在道德来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是不完善的。信息把关人失守是出现媒介伦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把关人在促进网络环境良性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把关人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受众才能够接触到把关人想让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对于言语过激,故意伤人,引导舆论一类的评论信息把关人应该不予以通过,尽管有受众认为净化后的媒介空间是受到限制的,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但是不得不承认因为把关人的存在,新媒体才能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受众的批判能力

1)学习客观质疑。巴伦认为,无论媒介信息的来源有多么可信,对媒介信息都应持批判态度。受众要质疑媒体首先要能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立场、动机态度以及是否有先入为主之见。例如“最毒后妈”事件中,有受众见到6岁小女孩浑身淤青,得知照顾她的女人是后妈,于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是遭后妈毒打所致,网上发帖要人肉出后妈真实身份,于是导致那位小女孩的后妈生活遭受热心网友的骚扰,甚至是周围人的议论,然而经警方调查,是因为小女孩本身患有血友病,所以才会出现上面的症状,后妈完全是无辜的,权威证言一出,网上评论销声匿迹,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她受到的精神伤害却是没有办法当作没有发生的。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议,才能保证批判的客观性。

2)加强认知能力。受众的批判能力既包含获取、分析、評议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也包含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批判能力的基础。对于受众而言,假如遇到把关人失守的情况,受众要学会自己去分析信息是否具有值得评议以及传播的价值。央视新闻联播抨击不良网络视听节目的报道中曾经出现一个女中学生说自己浏览网页曾经不小心看到很黄很暴力的页面,有好事网友认为该名中学生不诚实,抨击她小小年纪就知道黄和暴力,分明是替央视造假,于是将女中学生画入色情漫画,指责声一片,使当事人在学校都受到了影响。这对于当事人来说,无疑是侵犯了她的隐私权、肖像权以及名誉权,但是因为网友众多,警察难以追责,没有人为这件事负责。不论央视是否造假,网友都不应该将一个小女孩作为抨击的对象,作为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受众,应该保持理性,不随波逐流,勇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

3)介入媒介生活。受众批判能力还包括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加强媒介信息的解码和编码能力。要学会正确选择、欣赏、分析、评价媒介产品形成独立见解,促进媒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世界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容纳多元,接受多元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破除思维定式,开展自己的独立见解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暴走漫画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受众所喜爱,正是因为它的创办者本身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本身也是受众,不过,他将受众平日里习以为常的内容重新编码成了一段全新的内容,符合受众喜欢吐槽的兴趣点,大量的视频流量转化为经济价值,这就是介入媒介生活为受众带来的

好处。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伦理问题值得引起重视,许多伦理问题源自于受众又作用于受众,是一个双向过程。要使媒介传播环境与时俱进,受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必需的,用户生产内容同时也要为他们生产的内容负责,建成受众自我监督与把关人监督相结合道德监管运行机智,确保媒介伦理缺失问题稳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涂万立.论网络新闻反转剧的表现特征及社会危害[J].现代视听,2016(4):43-44.

[2]董小玉,胡杨.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公民社会——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15(10):57-60.

[3]周雷.东方的消失和马航现象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 彤,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新媒体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