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趣”思想下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策略

2018-05-18韦波

考试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摘要:化学作为初中的新增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效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奇趣”思想教学。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水的组成”为例,从“水的组成”发现史,化学实验,微观组成,物质分类等方面研究,论述开展“奇趣化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奇趣;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帮助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化学作为化学这门课程的启蒙,现实中较为普遍的压缩教学过程,导致很多学生的兴趣下降。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不仅仅担负着培养学生化学基本知识理论和发展化学基本思想的重任,也要让学生有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动力,并且加強学习兴趣,再这样的前提下,“奇趣”化学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奇趣”化学教学的作用

在化学学科中,从化学物质,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微观世界以及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开展“奇趣”教学的方式和入手处。“奇趣”思想下的初中化学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突出化学学科的内涵和内在奇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结果的兴趣和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的心理,从而加强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 “奇趣”化学的教学策略

1. “水的组成”课程学习内容

此学习课程是初中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绕“水的组成”这个问题,将水是由哪种元素组成,什么叫做单质和什么叫做化合物有序地串联起来,并介绍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这部分知识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典型课题。“水的组成”这部分的知识可以通过对自来水的电解实验来进行教学,了解水由哪些元素组成,让学生学会水的电解这种基本实验操作,并且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

三、 “奇趣”思想下“水的组成”教学策略

1. 从现实生活中激发兴趣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学生们对其也非常熟悉,“水的组成”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多大难度,但是如何判断是由什么物质组成,如何证明,便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师需要从历史说起,并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水由哪种元素组成”转移到“如何证明是这些元素”。再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容易使学生融入到化学课堂上来。

2. 探索“水的组成”发现史

人们对水的组成的发现和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他发现了氧气),卡文迪许(他发现了氢气)和拉瓦锡。1781年,普利斯特里宣称他做了一个“毫无头绪”的实验:他将氢气通入一个含有空气的封闭球形玻璃瓶中点燃,瓶子中发出震耳欲聋的爆鸣声,仔细观察,还发现瓶壁上有露珠生成。普利斯特里多次向朋友表演过这个“魔术”,但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作为氢气的发现者,卡文迪许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不同比例的氢气和空气混合进行实验,并断定生成的液体是水。它还采用氧气代替空气进行了多次实验,同样获得了水。上述实验已经揭示出水不是一种元素,但是两位科学家受当时错误观念的束缚,没能认识到这一点。直到1783年,卡文迪许的助手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即重复了他们的实验,不仅合成了水,还进行了相反的实验,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从发现史到课堂的化学实验

用以上发现史引出本节课的实验——水的电解。在课堂上教师按要求连接好水电解的实验装置,并将混有硫酸的水装入电解器中,之后打开电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收集到一定气体时,关闭电源,教师组织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做出此现象的板书: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并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发现史的铺垫,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有更多的兴趣和成就感,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板书有更多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理论相结合。相对传统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方法要有效的多。

4. 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微观分析

在上述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了两种气体,教师提出问题: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加以证明?让学生思考后师生一起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检验生成的气体(即氢气和氧气)。教师对两种气体在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微观组成分析作教学模型(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拆分理解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再把拆分所得的氧原子和氢原子进行组合,对其结果做出假设,从而让这个微观的问题变的更具体形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动画来增加对化学知识以及微观组成的了解。

5. 拓展课堂内容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在“水的组成”课程中,物质的分类这些内容也包含在内,教师根据之前的学习情况,引领学生理解单质、化合物和纯净物。教师在上节的微观分析和检验气体的环节引导学生实验现象和微观模型两个方面分析物质成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教师组织学生从开始的实验分析物质的组成特点,构筑物质分类三层的关系图。从实验的所需的物质与三层分类联系起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6.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

课堂上的内容是教师单方面传达给学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学生再开展课外活动时可以使思维更加的活跃,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在学生自己的实验中获得的成就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也会使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更加的热爱。

四、 总结

化学对于人类来说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化学与我们平时的衣、食、住与行以及材料能源、信息、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但化学作为新增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一个难题。“奇趣”化学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效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丙香.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文献综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1):68-82.

[2]冯翔.基于微观分析与假设的“水的组成”探究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5(8):123-124.

[3]朱少祥.中学化学奇妙探究之旅——初级中学“我与化学”活动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成果[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60-1165.

作者简介:

韦波,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河池市环江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