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涵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蓝瘦香菇”

2018-05-18彭云

考试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摘要:历史即过去,正因为这个特点,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历史课堂是多么枯燥无聊,再搭配传统教学方式,更让很多学生“蓝瘦、香菇”,渐渐地对历史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求改变这种教学困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再“蓝瘦、香菇”,反而能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来学习历史。如何解决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结合自身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一、 优化导入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导入是讲授新课的首要环节,有如一场戏剧中的“序幕”。由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依然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尚不成熟,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并且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可有效利用初中生这些心理和性格特征,并结合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首先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环节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程的学习当中来,激发学生欲望和兴趣,加强互动交流并切实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更加有助于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真的做到“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比如,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作为导入:“人是怎么来的?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如果把问题探究假设成一个个关卡,那么解决问题就类似于生活中孩子们的游戏,解决一个问题就等于闯过一关,把学生置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开头,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

二、 将历史故事化,变枯燥填鸭为生动描绘

因初中课时原因,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大概描述,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渗透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历史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商鞅变法”是《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课的重点。我通过讲述“商鞅徙木立信”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两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和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理,教学中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就讲“炮烙之刑”;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祖逖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讲淝水之战时,就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

三、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学生表演等各种教学手段,复现或创设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情境,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因远离他们而难以理解的历史。

新版的七年级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插图“商鞅舌战图”。我在讲课时,一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商鞅舌战图》,一面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既了解了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懂得了改革的不易,也提高了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四、 巧妙设置疑问,吊学生的胃口

历史课堂之所以遭学生抵触,无非内容遥远,学习被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地抛出一个好问题,能激起千层浪,巧妙地设置学习疑问,吊吊学生学习的胃口,能让学生乐于其中。记得大学期间某老师曾说过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还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去认识和了解历史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真的设置出一个优质的问题,那么其一定能够有效调动起动脑思考的欲望产生思维的碰撞之花;并且能够引发和挖掘学生的联想能力,产生预测性的思想和见解;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和获取,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时,分析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时,因为之前已经讲述了秦的发展与兼并六国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对于统一后的秦朝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学生就能很快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当然也可以是逆向倒推式的提问,比如分析秦王扫六合的原因。课本上有一句话“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为什么是秦统一六国呢?秦国凭借什么走向强大?学生很快就能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去寻找走向强大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点一滴的史实中去找出原因,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抽丝剥茧,逐条比对,找出证据,当学生找出一条理由时会非常有信心,比传统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接受得更快,自然而然对于历史课堂乐于其中。

近来,我在研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时候,记得曾看到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所以,只要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讓学生在学习历史面前感到“蓝瘦、香菇”,有感而发,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

彭云,江苏省溧阳市,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