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政治试题评价取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2018-05-14肖志农叶小兵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教学启示核心素养

肖志农 叶小兵

摘 要:高考试题评价取向是引导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尺。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学科的经济试题,其立意体现核心素养、价值导向,取材反映时代特征、学科特色,设问呈现角度巧妙、富有进阶,考点突出必备知识、经济素养,答案表现形式创新、事理交融,这一评价取向,对政治学科教学在关注时代背景、构建理论逻辑、重视情境解析、贴近现实生活、培育学科素养等方面都富有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价取向;教学启示;核心素养

高考作为评价工具,要求试题必须具有评价本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018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既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也彰显着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导向。笔者以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学科的经济试题为例,探析其评价取向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提高复习备考实效有所帮助。

一、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学科的经济试题评价取向

1.试题立意:体现核心素养、价值导向

试题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突出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这样的命题取向体现了很好的价值导向,对于高中教学遵循教育规律、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助推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试题取材:反映时代特征、学科特色

试题的选材,从内容看,一是聚焦经济发展战略性举措。如“央行宣布扩大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这些素材反映了我国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和新举措,体现了国家意志。二是聚焦当前热点经济现象。如“快递业激烈竞争的应对”“某国提高进口钢铁关税对该国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智能手机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等。试题将鲜活的素材寓于情境创设中,引导考生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从形式看,试题选材最具有经济学科特点的是经济图表和经济数据的运用。如全国Ⅰ卷第15题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曲线图、全国Ⅱ卷第14题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格、全国Ⅲ卷第13题我国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图示推断等。这些材料图文并茂、典型权威、信息丰富,对学生解读材料的学科思维品质要求更高,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试题设问:呈现角度巧妙、富有进阶

试题涵盖信息归纳、结果推断、归因分析、传导效应、关系理解等类型,且角度巧妙、富有进阶。如全国Ⅱ卷第38题,结合我国近年的“公共财政与税收收入的柱状经济图表和文字说明”,提出两个问题:(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两个问题角度巧、相关联、有进阶。

4.试题考点:突出必备知识、经济素养

试题涉及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价值量、供求曲线、生产与消费、企业经营、税收的作用、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外开放等,考查了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教材主干知识。同时,也涉及如产业链、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一些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这些都是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素养。

5.试题答案:表现形式创新、事理交融

一是选择题设计的形式创新。首次出现如全国Ⅱ卷第12题的六选二组合选择、全国Ⅱ卷第13题六选三传导效应的组合选择,这提高了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要求,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是选择题干肢的内在关联。选择题以情境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联性进行编制,要求学生在试题情境、设问指向、内在联系和生活实际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准确调用知识,提高了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

三是非选择题能力要求高阶。如全国Ⅰ卷第38题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我国马拉松热为背景,考查基于必备知识深入解读生活现象、深度解析理论归因、深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答案编制事理交融、理在事中,并在分析表面与内在、情境与理论、角度与层次中激活学生整合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简单套用知识。

二、试题的评价取向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关注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的宏观背景和政策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在学科教学中要关注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际环境的现实表现和主要特征,理解国家应对新常态、新挑战的政策举措。试题取材的评价取向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选用新时代背景下鲜活、丰富、典型的现实素材,或导入议题,或提供情境,或设置问题,或回应理论。可以这样说,离开了反映时代背景和体现国家意志政策导向的鲜活的教学素材,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能体现其学科特色和教育价值。

2.构建理论逻辑,引导学生深透解构和系统建构核心知识体系

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再现知识。如全国Ⅱ卷第14题某国应对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采取的政策措施中,涉及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央行在市场上出售债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压缩政府开支等四个选项的两两组合,如果没有对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债券分类等知识的深透把握和清晰区分,就难以正确解答。试题考点的评价取向启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只给学生简单罗列知识点,而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为学生提供梳理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宏观整合和微观剖析活化必备知识,适当拓展学科阅读视野,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结构,并能够在试题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构建理论逻辑,要克服教学中的“散、浅、扁、泛”等倾向,将知识教学引向“系统、深度、立体、高阶”,引导学生以学科教材理论知识和适当的课外学科读本为依托,不断向知识学习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进发,不断通过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重组建构,形成正确的、系统的、灵活的、易取的必备思维导图和理论逻辑体系。

3.重视情境解析,引导学生将材料解读逻辑与设问指向相对接

以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社会热点话题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瞭望世界、了解国情、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学和检测中的常态要求。试题设问的评价取向启示我们,首先需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进而明确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境,即根据对设问用什么知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评价、建议”等问题指向,引导学生对情境材料进行正确解读,从材料的主旨、主体、层次、角度等去对应和转化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平时解题中,常出现单就问题的知识设限去回答,而缺乏对从情境材料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具体剪裁与取舍,因而形成多用普遍的、笼统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现象。解决这一普遍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问题指向的情境去正确解读。同时,在原创命题、遴选试题、变式练习、试题讲评等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主观题的设问比较,包含材料主题、知识范围、主体客体、思维方向等要素,通过多角度、有梯度的问题设置,防止思维定式,能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审题和应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

在学科教学中重视情境解析,要克服教学中的纯理论抽象和去情境化表达,不能简单生硬地用知识解释知识、理论诠释理论,而要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从社会生活中萃取典型情境,再从情境中提炼知识,用知识解读情境,从而将设问与情境有机统一。考试解题本身就是模拟解决特定情境下的特定问题。在培养学生情境解析的教学中,强调要紧扣情境条件,增强解读的针对性;厘清情境结构,加强理解的全面性;依据情境主体,对应行为的规范性;促进情境转化,实现指向的对接性。这样,通过情境知识化、知识情境化、情境知识问题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习得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4.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提炼自身实践体验

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引导学科教學面向生活、贴近实际。如《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教学可引入网购狂欢节的话题;《政治生活》中“民主参与”和“依法治国”教学时,可带领学生观摩基层选举和旁听法院开庭;《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创新”教学可引导学生对“记住乡愁”和“振兴戏曲”开展思考;《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可不断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智慧和社会科技进步的哲理等。试题答案的评价取向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学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要与学生一道搜集和整理有价值的社会生活信息和话题,明确与其教学内容的逻辑关联,通过精心设计有梯度、有思维含量的教学议题在课堂上探讨思考,并编制创新的情境化试题,解读情境、分析问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情境信息支撑、理论阐释力量,又具有内在逻辑张力、内容简明扼要,既具标准价值,又具开放性的答案。

在学科教学中贴近现实生活,要克服教学中多为共性表达、忽视个性凸显,只有灰色理论、缺乏生活底色,多是知识观点陈述、少有生活体验回归的做法,防止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经验脱节。教学中要发掘和发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参与体验,并以此作为学科学习的个体理解基础;要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重视体验与感悟,引领学生过健康生活,从而展现知识学习的意义,并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与创生知识。

5. 培育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全面深化以“一体四层四翼”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测量评价和命题技术为依托的高考内容改革,正倒逼着学科教学由传统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的转向。试题情境中体现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所反映的政治认同,问题设计与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命题素材中国家意志和法定要求所体现的法治意识,答案编制开放性和创生性对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所体现的公共参与等,无不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要把学科教育教学放在活动型教学实践中推进。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试题立意的评价取向启示我们,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要通过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教学活动课程化,将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相互统一,将理论知识、情境分析与问题理解、现实诉求与生活体验等有机结合,从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由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整合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时代背景、重视情境解析、构建理论逻辑、贴近现实生活、培育学科素养。当学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时能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水平时,那么,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价值就能真正得到充分体现并实现。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教学启示核心素养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