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阶段闽东畲族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概述

2018-05-14孙诗芬赵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教育

孙诗芬 赵峰

【摘要】畲族文化璀璨而富有价值,但在畲汉融合、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畲族文化的传承并不乐观。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不仅能传承现阶段的畲族文化,更能推动古老文化的革新。因此,探讨和研究小学教育阶段的畲族文化传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畲族文化;小学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70.87万人,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和浙江省,共有54.62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77.07%。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迁徙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畲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畲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畲汉融合、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代社会,畲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小学教育阶段畲族文化传承现状

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不仅能传承现阶段的畲族文化,更能推动古老文化推陈出新,因此,教育是我们在文化传播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重要途径,而小学教育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畲歌畲舞正在逐渐消失

畲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劳动过程中经常以歌对话,极具生活情趣。在此过程中,尽管鲜有伴奏,但还是发展了出不论在歌调还是曲调上都极具特色的诗歌,其中以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为代表。在日常劳动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畲歌、畲舞都是畲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由于畲歌不常用且没有文字记载,现在,三十岁以下的畲族人鲜有会唱畲歌的,更不用说小学阶段的学生了。尽管个别的特色小学会进行畲歌教学,但由于歌词不甚理解和曲调与现代音乐有较大出入,畲歌这一灿烂音乐形式渐行渐远,正面临失传。

(二)畲拳渐渐衰落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运动,拳棍结合,尤其以畲拳为代表,在畲族传统家庭中世代相传,还在反抗传统压迫剥削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陈吊眼、许夫人等人还曾组建畲军配合文天祥抗元。曾经在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的练拳习武声,到现在畲拳传承后继无人。无论是畲族聚集地还是畲汉杂居的畲族青少年都不再练习畲拳,对曾经畲拳的灿烂辉煌也不甚了解。畲族聚集地内的中小学体育课对畲拳并无开展特色教学,只有在校外有零星机构开展畲拳教学,生源有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对畲拳还需进一步挖掘和保护。

(三)畲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遗失

畲族人民崇尚青蓝色,服装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其中畲族妇女的服饰独具民族特色,美丽的凤凰服更是色彩斑斓,以头饰和彩带为亮点。畲族服饰基本是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另外,从业者年龄偏大,后继者的培养面临巨大挑战。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上与汉人无异,已经很少有人穿畲服了,导致民族服饰逐渐衰弱。许多畲族聚集地的青少年觉得凤凰头髻太过于麻烦和厚重,畲服落伍而不时尚,早已没有穿畲服的习惯,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畲服,只有在大型畲族传统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以及校园内畲舞表演时看过畲服。甚至于与汉族杂居已久的畲族小学生再没见过畲服,而是成为照片中凝固的风景线。

畲族小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亲身体会和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更别说是传承了。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若干年后,畲族手工艺将失传。

(四)畲语成为弱势语言

畲族语言是畲族人民自身独特的语言,是畲族文化的载体,更是畲族文化的根。但畲语并没有文字,很难进行考证及整理。目前,大部分畲族家庭仍在使用畲语交流,同时,畲族语言也吸收现代汉语的大量词汇表现新鲜事物和概念,但也面临着畲语失传的危机,许多畲族小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回家后和家长交流时使用畲语夹杂着普通话的形式,只会使用常见的简单畲语。而在个别开设畲语课程的畲族聚集地的小学里,教师教授畲语词汇时,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概念,学生学习吃力,兴趣不高。

三、制约畲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分析

近几年,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规和文件。例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通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然而,畲族文化仍在流失,逐渐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归结其原因,可以分为畲族文化自身的因素和外力因素两个方面。

(一)文化自身因素:历史发展造就文化自卑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僚”“畲蛮”,甚至被视为“野人”。畲族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甚至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进行了多次暴动。由于种种原因,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汉人,汉族文化知识是权威的代表,因此便产生了对畲族文化的自卑感。而这种对畲族文化的自卑感,使他们内心对畲族文化不赞同,主动地抛弃了本民族文化。这种思想就像是蛀虫腐蚀了畲族人民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在这种心理下,家庭教育并不重视文化传承教育,畲族小学生对畲族文化无法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更加阻碍了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影响文化传承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民俗文化并无书面记载,例如畲歌、畲婚、祭祀礼仪等仅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在畲汉融合、普通话日益普及的现在,畲语传承在不同年龄层是有区别的,能流利使用畲语交际的人年龄偏大;而脱离了畲族聚居大背景的青年人在学校和家庭都较少使用畲语,使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极大地影响到了畲族文化的传承。

(三)外力因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在畲汉通婚和城市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脱离了畲族聚集的大文化背景后,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之后的畲族小学生青少年在意识中,大多丧失了畲族文化传承的意识,摒弃了畲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长此以往,无法在畲族家庭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渐渐被汉化而逐步走向衰弱。

(四)课堂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又不够重视

在学校应试教育的大指挥棒下,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往往重视成绩的提高而忽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少部分开展畲族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汉族学生认为畲族文化与自己无关,上课积极性不高,畲族学生在长期的文化自卑和逐步汉化中,认为汉族文化是先进而文明的,对畲族文化学习兴趣不高,对本民族文化习俗的学习亦一知半解,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在畲族家庭中,由于本身畲族经济落后等原因,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观念也落后,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就无法保证自身身份的完整性的民族观念。在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双重缺失的环境下,畲族小学生更是无法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五)社会环境过于浮躁,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

在普遍推崇现代文明的社会环境中,畲族文化无法排斥外来文化以保证自身文化的完整性,反而被外来文化所排斥。在“韩风”“日风”“欧美风”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畲族青年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他们以汉化、脱离畲族文化特征表明他们在向现代化和现代文明迈进,而认为畲族文化并不是一种潮流所在。因此,畲族的文化标志和自身的特点正逐步被现代社会所摒弃。

畲族文化要传承发展,需要内外因共同作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畲族人民应该消除文化自卑,树立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就无法保证自身身份的完整性的民族观念,加强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意识。另外,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重作用,发挥课堂学习的巨大效果,开展丰富而又覆盖面广的畲族特色活动,培养畲族小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兴趣。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以重视,抓好小学教育阶段的文化传承,配合学校和民俗文化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文化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抢救、挖掘、整理才能让畲族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黄景强,陈鹏程.畲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淑萍.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数据库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

作者简介:孙诗芬,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赵峰,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小学教育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