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研究综述

2018-05-14吴振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

【摘要】近些年来,对佤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综合性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社会习俗研究、宗教信仰研究及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学科视角的局限及忽视对佤族社会文化动态的研究等问题。

【关键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佤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通过对佤族六个聚居地即沧源县、西盟县、孟连县、澜沧县、双江县、耿马县的佤族情况进行了调查,于1958年完成了三个调查报告,即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之一、二、三,此调查报告对于佤族来说具有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深处云南西南边陲的佤族也日益受到学者的青睐,涌现出一批诸如《西盟佤族社会形态》《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佤族文化史》《中国佤族文化》等有分量的论著。来自于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他们手中的智慧之笔书写着佤族的历史与文化,其研究成果如下:

一、综合性研究

关于佤族的综合性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专著。魏德明则在罗之基的基础上探讨了佤族文化的承传性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佤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化经历了由盛转衰再到复兴的过程,佤族文化并没有被历史的车流所淘汰。李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云南临沧佤族百年来的社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佤族作为跨境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罗之基针对佤族地区过去存在片面强调农业生产、毁林造田、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提出佤族要发展,一是要加大国家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二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农业、畜牧业、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孟航通过对佤族人口的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提出应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佤族地区现有的能源与资源,通过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善经济结构等方式来促进佤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习俗研究

在前述的综合性研究中,罗之基、魏德明、李洁等学者在其著作中都涉及佤族社会习俗的描述与分析,而赵富荣则是专门对佤族的风俗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其著作《佤族风俗志》一书中,从家庭与社会组织、婚俗、礼仪与丧葬、宗教信仰与祭祀、节日与禁忌、民间艺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为想了解佤族习俗的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文本材料。赵岩社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开了在部分争议问题上一直困扰学者的疑团。

四、宗教信仰研究

佤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交往中,在对各种随时可能威胁他们生命和安全的自然现象而无法获得解释时,发展出一套本民族所特有宗教信仰体系,它们支撑和指导着佤族的日常生活,信仰宗教也就成为佤族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厚:徐华龙通过对佤族鬼魂信仰的分析认为,佤族万物有鬼的观念较于人类还处于非常原始时期的低级的单一思维而言。作者认为,过去佤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猎首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是一种巫术行为,与人类早期所从事的狩猎活动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猎人祭鬼”之前的三种学说,尽管在佤族地区还存在“以前不砍头,谷子长不好,后来砍人头来祭了,才好了”等故事传说。和徐华龙否定“猎人祭鬼”三种学说不同,左永平转向对“猎人祭鬼”的“鬼”研究。左永平认为佤族猎头祭祀不是特定专祭哪一种鬼神,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以祈求村寨平安、谷物丰收、六畜兴旺为目的的复杂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所祭之神包括天神木依吉、谷神司欧布、人神媒介的木鼓神等众鬼神。

五、教育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探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及其文化传承,不能不谈教育问题。赵岩社重点分析了佤族的传统教育,将佤族的传统教育分为原始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与美育五个部分,认为这五种传统教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赵富荣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佤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各种数据比较,认为目前佤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学质量也有改善,民族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彰显出来。针对目前佤族地区开展的佤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舒婷等提出应树立正确的语言思想认识、将佤语教育纳入正式学校教育体系、加强佤语语文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佤汉双语教育师资队等对策。

六、总结

纵观上述对佤族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均已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

从上述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佤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从民族学和文学、历史学等角度来分析佤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佤族的民族志等研究,无不深深打上了上述学科的烙印。而放眼对其他民族的研究,从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来研究民族的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已展现出强劲的学术生命力,成果不仅受到业界人士的共识,也对该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在20世纪末之前,社会学还一直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领域津津乐道的话,“社会学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问题也应得到研究。”佤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一直是民族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关注的对象,但随着社会学向文化研究转向,研究佤族文化的学科也应增加一名新的成员。

(二)忽视对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

在查阅的以往的著作和论文中,有关佤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非常丰富,《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佤族文化史》《中国佤族文化》等著作,從不同学科角度对佤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尤其是最近云南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以来,深处云南西南边境的佤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其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现在的佤族已不是以往研究成果所描述的传统社会,在剧烈的现代化进程中,早已打上了主流社会的烙印,“猎头祭谷”“剽牛祭祀”“拉木鼓”等具有鲜明佤族特色的习俗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而对于佤族地区今天所发生的变化,除了李洁的《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等少有的著作对佤族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外,更多的学者还是热衷于对佤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及其功能的解释。事实上,伴随着佤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除作为物质文化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行为方式也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对这些新出现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佤族社区的再认同,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也是研究佤族的学者必须作出的时代呼应。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佤族传统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变化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的变迁,并对这些文化变迁的各要素进行描述和对变迁原因的深层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当地佤族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3]罗之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浅议[J].云南社会科学,1994(4):58-64.

[4]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5-62.

[5]赵富荣.佤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6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7]徐华龙.佤族鬼魂信仰与鬼话形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8-15.

[8]左永平.解读佤族“猎头祭鬼”习俗[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4.

[9]郭锐.佤族木鼓的文化链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0]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赵富荣.佤族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5(2):67-70.

[12]张大群.佤族地区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J].民族工作,1995(7):41-44.

[13]舒婷,彭海林.沧源佤族佤汉双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44-147.

[14][美]约翰·霍尔,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17.

作者简介:吴振华(1984-),男,江西吉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佤族社会文化变迁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变迁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