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技术在创新特殊教育教学模式中的渗透

2018-05-14李怀彬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

[摘 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与互联网、多媒体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空间、传播及学习途径和手段的局限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相比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障碍。结合样本学校实际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突破特殊教育教学障碍奠定基础,有效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互联网+”;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232-02

开展针对“互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模式中渗透的研究,对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文件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要求,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標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信息化体系,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互联网+”技术的内涵

“互联网+”既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又是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衍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对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简单地说“互联网+”技术就是在传统行业中深度融合互联网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技术。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真正实现“跨界融合”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技术在改进教学理念、革新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构建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既可以提升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在线化、协同化等信息化水平,又能借助互联网采用虚拟技术再现企业生产真实场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和办学附加值。

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交互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能够促进教师重塑教学观念,革新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为例,阐述“互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重塑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具有思想导向性。它以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价值期望、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教师和学生的情操。传统的教学理念“教”与“学”泾渭分明,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内容限于书本和参考资料,教学环境限于教室,其单一性和非可逆性是阻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关键。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理念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具有多元化、可逆化、人性化的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将教育实施者、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紧密的融合,逐步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交互式教育理念体系。

这种教育理念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革新教学理念、突破教学障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残疾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依据“互联网+”技术更新课程体系

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各个专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产业变革的最新要求,不断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逐步实现市场引领、变更灵活、共享性高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更新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应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推进校企共建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将“互联网+”的发展要求融入学生的日常岗位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培养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拓展知识技能传播渠道,提高教学水平。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当地产业结构相接轨;改革课程设置,使之与岗位需求相吻合;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与一体化课程相适应的实训室,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工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依据“互联网+”技术,特殊教育学校努力建设以课程学习包、网络课程、微课、慕课(MOOCs)、精品共享课为主要载体的立体式课程资源体系,以满足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样本为例,学校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先开发出原始的课程学习包、视频课程,再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原始的学习资源包和视频课程进一步升级为微课、慕课(MOOCs)、精品共享课等。

1.开发课程学习包。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制作实物素材和演示课件,开发实验实训软件,搜集相关网络资源,并将其和原有的教材等包装在一起,提供给学生使用。

2.开发视频课程。视频课程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或者指导学生完成特定的实训任务的可存储、可重复再现的辅助性学习资源。这种资源在特殊教育类学校实际教学中作用十分明显。其开发过程简单易操作,主要是利用音视频采集设备将教师教学过程、实验实训演示过程记录下来,生成可以单独保存、反复播放的视频文件。

3.微课开发。微课开发即是从已有的课程资源包、视频课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或实训内容(主要是重难点)进一步开发成微课。在开发过程中,要依据微课开发原则,突出其实用性、易传播性以及方便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4.慕课(MOOCs)开发。慕课(MOOCs)的开发工程量大、过程繁多,技术复杂,开发难度较大。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慕课(MOOCs)的开发已形成行业化,各类慕课(MOOCs)产品亦已琳琅满目。学校根据实际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相关课程的慕课(MOOCs)教程。但这类慕课(MOOCs)仍需要进一步加工,配成手语及字幕,形成无障碍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听力障碍学生的需求。

5.精品共享课开发。课程学习包、网络课程、微课、慕课(MOOCs)不但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升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强化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针对部分典型的核心课程,通过聘请学科专家进行指导,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优化学习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将其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設应遵循“成熟一门建设一门”的原则,不求数量的短期增长,逐渐打造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示范形象,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示范和标杆。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习渠道

传统的教育知识传播途径是一种单一化、不可逆的线性传播方式,其时间和空间都有局限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源于课堂教师的讲授和教材及其他辅助性纸质参考资料。在特殊教育学校,这类传统的学习渠道限制了特殊教育对象获取知识的程度。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惠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位师生,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师生通”互通环境。这给学生拓展学习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断创新无障碍教学方法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媒体多感官的无障碍教育教学,拓宽知识与技能传播的途径和渠道。如,利用手机APP推送微课视频、慕课(MOOCs)等视频课程,打破知识传播障碍,帮助残疾人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建设成无障碍远程教育平台,帮助视力残疾人学生突破学习资源匮乏的瓶颈,自由选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配备字幕和手语的视频教程,帮助听力障碍学生实现获取信息的无障碍。通过仿真软件,将抽象概念视觉化、直观化,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掌握相关技能。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分析

成效分析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模式革新实验,“互联网+”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度紧密的融合,其效果显著,它不但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升了残疾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且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模式的融合创新,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样本学校52名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模式革新以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仅限于制作教学课件,但经过教学模式革新之后,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仿真软件制作、综合使用多媒体工具等方面都有了横向和纵向的提高。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残疾人综合职业素养是判断残疾人岗位适应能力的主要依据。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样本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残疾人掌握技能、拓展思维、提高认知、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根据样本学校通过“残疾人职业适应性测评系统”对当年毕业生和以往毕业生各100人进行调查比较,发现经过教育教学模式革新后的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加大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残疾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快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样本学校自2014年以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信息化实训室、资源教室以及教师工作室等,信息化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四、结语

教学模式的革新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的重塑,学习思维的更新,也带来了知识技能传播途径的拓展。从被迫接受知识技能到主动选择学习内容,这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最深层蜕变。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延伸到现在的网络交流,不仅突破了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能更加灵活、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杨柳.互联网+时代创新教学模式浅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7).

[2]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

[3]李怀彬.试论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2012(9).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