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

2018-05-14程瑞雪

课外语文·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程瑞雪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疏导功能、蕴含心理疏导方法,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在高校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不仅要明晰心理疏导的含义,树立科学的心理疏导理念,还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因时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是一种新颖的形式,心理疏导已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在遵循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去疏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以实现解除或降低消极心理、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心理疏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思想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疏导的加入,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具有统一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校学生抵御和克服心理问题的有效“屏障”,另一方面,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有益于思想问题的解决。思想困惑,往往伴随着心理苦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谈心、交流的方式帮助高校学生排解思想上的困惑,同时也发挥了心理疏导的功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心理疏导方法。高校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不仅需要从理论认知角度提升,而且需要从意志、情感等方面塑造和升华,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自然蕴含了心理疏导方法。而且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去疏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在高校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因忽视高校学生的心理矛盾,流于因循说教、照本灌输,从而让高校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消极抵抗心理。心理疏导从高校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全过程施加影响,引导高校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具有差异性。首先,二者价值导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鲜明,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注重疏通、排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疑惑或心理障碍,旨在降低或解除消极心理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并不进行价值输入,着眼于高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二者所采取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榜样示范法、环境熏陶法、情感陶冶法、说理教育法等。除了采取直接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也采用诸多间接方法,如将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以达到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积极政治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目的。而心理疏导方法则表现为直接面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处置,更简单直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含义的界定

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具体含义,是运用心理疏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因而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思想发展规律基础上,把握“疏”与“导”两点。

心理疏导之“疏”,指思想渠道的疏通,即创造敞开心扉的交流环境,引导高校学生充分沟通,把心灵深处的隐情、思想问题的症结都充分表达出来;心理疏导之“导”指在系统准缺把握高校学生思想隐情、心理症结的基础之上,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循循善诱,科学引导,把不正确的思想拉回正轨、让不切实际的想法落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是从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提升其思想,塑造其意志,升华其情感和信念,进而使其原本不平衡、不适应的心理转向平衡和适应,使其原有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得以疏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作为方法和内容的统一,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应注意将心理疏导蕴含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传递给高校学生,而且要避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流于泛心理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疏导的原则

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不仅要明晰心理疏导含义,树立科学的心理疏导理念,还应遵循一些心理疏导的有效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因时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不同的高校学生其成长历程、成长环境皆不相同,其个体的心理感受、思维性格以及认知层次皆有差异,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心理疏导过程中避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用一套办法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把所有的高校学生都当成现实的、富有特性的个体对待,从个体的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因人施导,提出差异化的目标要求,开展灵活有弹性的心理疏导,助力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彰显出主体性。

2.因时制宜原则。因时制宜原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应该把握的时机。人在心情愉悦和心情烦闷的时候,沟通效果是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悦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心情烦闷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高校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时,应把握因时制宜原则,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工作,避免事倍功半。“根据统计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一天中有三个心理疏导的黄金时间段,8—10点是学习、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15—18点是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2—21点是脑细胞十分活跃和记忆力最强的时间段。”因而,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遵循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的客观特点,把握最佳时机,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面对特殊情况或有特殊性格的高校学生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把握及时性原则,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耽误疏导时间导致严重后果。

3.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高校学生的心理困惑或思想障碍,采取不同的疏通和引导方法进行疏导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好心理疏导作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高校学生身心发展并未完全一致,即身体发展处于相对成熟阶段,但心理发展却并未完全成熟。这决定了其在适应外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面对学业、社会交往、就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时,容易出现认知困难、心理波动、思想疑虑现象,进而产生焦躁、消沉、抵抗、恐惧,甚至人格障碍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者在工作中避免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思想,应找准问题根源,多措并举地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思想問题。在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帮助高校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塑造高校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内在统一性决定了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差异性又要求在实际运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把握有效原则,在主体性原则、因时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指导下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助力培养高校学生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付喜凤.论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中的心理疏导[J].社会科学论坛,2010(4).

[2]苏进昌,王君学,田荣彬.思想工作的心理疏导艺术[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