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14戴雪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实践与思考协同育人

戴雪梅

[摘要]高职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是当前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协同教育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殷切希望。如何开展协同教育?结合近三年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认为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要协同思政课程与其他各课程的关系,注重“立德树人、德育为根”的有效衔接;要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要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协同“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注重思政教学新载体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就是指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借助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师(文化宣讲员或学工办老师、班主任)讲解、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区域(包括校园各部门各专业、社区、乡镇村等)革命文化、区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事关民生的区域特色文化,或通过师生共学共选共建教学内容,或通过培育优秀学生,让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式。

最初改革设想:通过借助“课程协会”桥梁,融合区域“三色”文化深度实践试点,改变思政课原单一理论教学常规,推进思政课内课外专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发展,并通过课程协会活动课程化和课程协会活动与分院社团活动合作化形式,将学生个体政治理论课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落实到《思政课理论学习与实践记录册》上,通过思政任课老师参与指导和考核,促进学生思能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达到协同育人目的。这里,区域“三色”文化主要指“红色、绿色、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主要包括时政新闻文化、地方革命文化、地方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文化等。绿色文化主要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处理的德治、法治和生态文化。特色文化主要指校园农耕文化(竞技、演讲、辩论、创业创新等校园特色文化)、地方特色小镇文化、经典艺术语言文化(见图1)。

本项目自2016年10月开展以来,有如下意义:

其一,从推进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看,本项目开展,可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加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通过课程协会规范性建设,可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行之有效的新载体;通过课程协会活动内容多样化发展带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多样化发展;通过课程协会活动成果汇总从单纯记录到对学生个体考核落实,使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体现个体性实效性。

其二,从学生成长的社会需求看,本项目研究为学生社团宣扬党和国家主流思想,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提供示范的正能量。但随着社团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潜藏在社团活动中的深层次问题就暴露出来,学生参与社团兴趣并没有与日俱增,有些反而与日俱减,而且带来了较大反面效应,如使高校政治建设弱化、学生在校宝贵的学习时间消耗太多等。我们借助课程协会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从某种情况看,弥补社团协会发展的不足。

思政课程协会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如课程协会活动学生受益面不广;外出活动不方便;指导老师时间问题;与专业实训冲突及支持度问题;实践教学落地难问题等。因此,应加强力度,以党和国家对教育需求和当下教学改革为契机,努力解决好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时度效。

1 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方向,促使高校把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但因历史现状体制机制等原因,许多院校特别有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协同不足的地方,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德育工作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协同;思政工作队伍的领导指导力、部门协助力、二级学院配合力没有很好形成合力;由于师资紧缺,或承当教学任务重,或专业课实训多,有的学校思政课开设不规范,压缩思政课理论课时;有的学校思政教师学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政教育理论合力等。这些说明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没有形成。所以,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形成齐抓共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1.1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在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时,要有一支领导力量,齐抓共管“大思政”建设。

(1)创办关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积极指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发展特色,指导总结当前思政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协同发挥各部门的思政合力,解决各部门关于思政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系不足的问题,解决思政教学硬件设施和其他需要机构指导协助解决的问题,从领导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机制等。(2)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每学期通过组织机构协同思政教学和教育的重大问题,设主题开展学习和讨论以及分析总结。(3)设思政专题讲坛或展馆等,推进思政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展馆试运用产生的效应,深刻说明校园内设有特色思政主题展馆,可以使协同育人产生协同效应。

1.2 努力构建思政理论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首先,以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鼓励思政教师不断结合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加强自我学习或外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鼓励思政教师通过走向专业接近专业,努力尝试挖掘专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题研讨;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知识竞赛和引导大学讲专题等形式,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宣讲;通过引导学生寻访学习宣传区域三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学习展馆文化、社区文化、特色小镇文化等,充分发揮实践课堂社会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同时鼓励教师深入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断发现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体,发挥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功能,“在互通信息和相互支持的条件下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法律教育、政治教育。可以整合高校辅导员队伍或专门设政治辅导员,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亲近朋友,能够及时、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在实践教学组织中更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思政课老师可清楚迅速了解新形势的发展,通过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协商讨论实践教学大纲,拟定教学实践计划,“协调推进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齐头共进,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教学。”

最后,以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补充,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组建思政课程协会干部参加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如引导他们及时关注社会重点热点,结合学习和分析交流,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并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或用校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引导大学生网络自律,用主流价值观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等占领网络教育平台。可运用互联网教室,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微视频和红色革命影视片等,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点评,促进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

2 协同思政课程与其他各课程关系,注意“立德树人、德育为根”的有效衔接

从人的成才角度看,倘若把树成长比喻为人成长,那思政课程与其他各课程的关系,相当于树根和树枝树叶关系。

从思政课教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当不断吸取党和国家及社会各企各村镇发展的阳光雨落,注意树根与树枝树叶的紧密关系,结合自身特点对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进行融合创新,并结合专业建设需求,推进专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的贯彻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有效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区域各类文化,包括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其他特色文化,进行寻访学习宣传。或通过培训优秀学生,通过同龄人思想言行感染同龄人,达到协同育人目的,提升教育实效。

从专业课教学角度来看,专业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兼顾高职院校(乃至本校专业特色)的实际情况,挖掘专业课程德育素养,“让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将思想教育内容合理的穿插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有效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达到理想价值评判标准。”可以让专业课实训与思教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的穿插在一起,开展协同育人。

3 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注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政观点具有多重复杂性,一方面受到国家主流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国内外社会多元思想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体对“三观”认知理解程度的影响。

从思政教学内容看,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大德意识,养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行为习惯。理想信念思政理论教育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代奋斗目标,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实践教学是指能够让高职学生获得各类实践体验。如同伴教育可以同伴的经历进行道德正能量的传递,推进个体对“三观”认知理解。榜样教育可以以古今中外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人物作为范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推进个体受到社会道德范式的影响。社区文化特色小镇文化可以让高职学生直接感受当代社会多层的历史的现实的多种文化集合体。所以,协同育人要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注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可以通过加强与各行各业、政府、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引各行业专业精英分子、劳模、专家等进校讲思想道德文化相关专题,或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他们的文化建设软硬环境,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可以以乡镇社区为紧密联系点,引导思政教师下基层蹲点,吸引丰富的实际营养,充实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到联系点现场学习,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加强融合区域文化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直接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推行协同创新,提高思政教育时度效。学校教育发展还需要在各高校之间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以便实现各种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取长补短。

4 要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探索的中心内容是以思政理论课课程为核心理论教学建设平台和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补充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的有机结合。实质是紧紧抓好第一课堂,规范发展第二课堂,促进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更加緊密结合。通过两年实践,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院党委加强统一领导,按照不同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发挥思政教育教学指挥作用。一可以充分发挥思政教学部的思政理论课为核心的组织作用。通过监督社科部或思政教学部规范建设,如要求把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的思路告诉学生,增加学生对本院思政教改认同度,推进教改实施,并适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师教学改革情况的反馈等,发挥灵活的教学机制功能。二指导和协调二级学院设政治辅导员,开展学工部的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系部党总支经常性的思政教育养成作用。三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发展,加强第二课堂规范化建设,壮大宣传部的主流宣传影响力,扩大团委引领青年学生的优势。四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尝试开展专业课文化课与思政课结合的实践教学,同时尝试把形势与政策课、业余专题党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等纳入大思政教学平台体系,促进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总之,要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注重理论和和实践紧密结合,使思政教学更好贴近时代、贴近地方、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理解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 协同“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注重思政教学新载体实践与研究

大学生是互联网运用的主体,要协同“线上”和“线下”关系,注重思政教学新载体实践与研究,增强思政课的形象生动性和实效性。

5.1 注重“线上”内容的引导性

高职学生思政学习主动性不强,网络的开放性给他们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也带来学习自由性松散性,这使得高校思政理论课开展“线上”学习时需慎重。可以结合网络课程,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线上”内容与“线下”思想相结合,可以通过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学生课后观看視频,课上讨论的形式;可以给学生授课主题,让学生利用媒体学习讲授,师生共同分析共同进步;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看课件,课上提问或课上练习等,实现“线上”内容的引导性。

5.2 增强“线下”形式的实效性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线下社会比线上社会更精彩更多样,思政理论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或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众多的个体需求,开展多形式的“线下”教学形式。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课堂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外,课堂辩论、讨论、演讲、情景剧、观看录像、答“记者”问、重大新闻播报、学生老师、老师学生角色互换型的互动式教学等,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从我们今年3月开展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调查显示(随机按10%人数抽样调查,课堂教学方式以多项供选择):62%的同学喜欢讨论、情境模拟、辩论等课堂活动;59%的同学喜欢专题化教学;58%的同学喜欢思政理论演讲赛、辩论赛、实践报告大赛、征文大赛等活动。另外,理论讲授时,要注意多联系实际,多举一些贴近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例子。当前高职学生喜欢拓展课外多样化教学载体:有73%的同学对深入生活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感兴趣;69%的喜欢当志愿者、献爱心等公益活动;65%赴展览馆、博物馆、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学习;65%利用学校展馆开展实践教学等。

5.3 “线上”和“线下”协同适度原则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要结合网络技术等媒体,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协同“线上线下”适度原则,拓宽教学空间。一方面要选择和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形象生动性和细化直观性,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面对面教师主导地位发挥的教学优势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线下”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政教育对象是对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的传输思想交流理念互传思维的过程。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思维理念的多层多种多源性,由于高职学生思想的多层性,学习少主动性以及线上的自由性、灵活性,充分彰显学习者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其实是不容易的,加上人思想理念受影响能转变绝非一朝一日短期可形成。所以,要把握好“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者实际的切合度,尽努力体现大多数学生关心的思想、理念、兴趣等实际问题。

总之,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是将人发展与发展人有机结合的过程,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过程,是值得研究的高校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乃至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产生协同效应的教育教学新载体。

[参考文献]

[1] 苏剑,叶大扬,陈秋华,研究生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2-114.

[2] 高慎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67-168.

[3] 王君君.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教化[J].教育与职业,2015(32):53-55.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实践与思考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