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动力探析

2018-05-14李金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动力系统。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析乡村振兴动力,指出乡村振兴可以依托利益需求力、互惠互信力、情感联结力、共同价值力以及合作性动力等动力要素,构建一个利益表达、行为保障、社会交换、价值认知以及共建共享等功能统一体的动力系统,以此优化乡村社会资源,调整乡村社会关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社会资本;乡村振兴;动力储量;动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着重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讨乡村振兴动力及内在关系,通过解读乡村振兴可以依托的动力储量,探析各动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构建乡村振兴的动力系统,由此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稳定运行。

1 社会资本研究与理论分析维度

1.1 社会资本研究进路

自社会资本一词提出以来,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洛瑞(loury)指出社会资本是家庭关系和社区组织可以利用的资源形式;林南(Nan Lin)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且与社会个体的异质性、地位以及关系强度具有直接相关性;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指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人的行为选择是社会资本嵌入关系的产物;布迪厄(bourdieu)正式界定了社会资本,指出社会资本是资源的集合体,表现为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三种资本形态;科尔曼(Coleman)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资产,有利于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纳哈皮特和戈沙尔(Nahapiet&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来源于人际关系网络、信任、认知和合作关系,是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信任合作和集体行为,包括三个维度: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帕特南(Putnam)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维度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促成合作性集体行为;伍考克(Woolcock)指出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且能够促进基于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集体行动。

1.2 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维度

社会资本是基于社会网研究的一个复杂多维概念,大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二是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者的共同要义在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源。那么,基于已有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维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本文将从社会资源维度、规范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以及结构维度探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要素;其中,规范维度源于帕特南的研究,关系、认知以及结构维度遵循纳哈皮特和戈沙尔的研究,社会资源维度依据社会资本的本源性概念。

2 社会资本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动力的逻辑联系

2.1 社会资本为探索乡村振兴动力提供了思路

社会资本因其源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源,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用以研究个人和组织行为。那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多元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激发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源发展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永续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这是因为,社会资本理论为客观分析乡村社会发展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把握多元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掘隐藏在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形态,探索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要素,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互助互惠互信的乡土社会关系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社会资本是构成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

在我国乡土社会变迁过程中,乡村社会资本是乡村共同体中社会个体长期交往、互利合作以及基于历史传统、习俗等原因而形成的人际及组织关系网络,由此形成的乡土社会共同体的信任、互惠和集体合作,构成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依据。尽管说乡村社会资本具有多样化的形态,且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其为调节乡土社会关系,推动乡土社会变迁,形成个体行为逻辑依据,提供了非正式制度规范。那么,依托于社会资本理论,解读乡村振兴动力,是新时期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任务的应然要求。

3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动力储量

解决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急需要挖掘乡土社会动力储量,建立内生于乡土社会的动力系统。基于社会资本研究及理论分析维度,本文尝试着将乡村振兴动力分为五种类型,并探讨了动力之间的关系。

3.1 社会资本分析维度下乡村振兴动力储量

3.1.1 社会资源下的利益需求力。从社会资本的社会资源这一本源性定义出发,乡村振兴的首要动力是利益需求力,即乡村振兴参与主体作为独立且关联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托于自身的社会网络关节地位以及社会资源,在促进集体利益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下,通过整合乡村发展内外资源优势,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实现乡村人民群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乡村人民的福祉,不断满足乡村社会发展利益需求的一项系统性过程;反之,伴随着乡土社会变迁,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的多元化、结构化,促使乡村振兴战略要与乡村利益诉求相适应。

3.1.2 规范维度下的互惠互信力。在社会资本理论看来,互惠规范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社会信任可以从互惠规范中产生。这就是说,普遍的互惠规范为乡村振兴参与主体提供了约束准则,约束着他们的行为方式,降低了多元主体间信息交换和利益表达的交易成本,促使他们在行为活动中将短期内推动乡村发展与长期内实现自身利益相结合,在实现乡村共同体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促成多元合作;同时,在交易成本降低和多元合作的条件下,乡村振兴参与主体会因收益的增加和多元参与方的互助,增加与乡村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增加社会交换的频率和重复性,由此在频繁的社会交换过程中推进彼此的社会信任。

3.1.3 关系维度下的情感联结力。关系维度是信任、规则、义务以及认可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共同体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表达了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互信、遵守规则、履行义务以及获得认可的社会结构意蕴。对应到乡村社区共同体中,乡村振兴战略拥有情感联结力,体现了乡土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附的情感粘合关系,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共同利益的实现。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关系强弱,强关系形成粘合社会资本,弱关系形成桥社会资本;从这一层含义出发,在强关系下,情感联结力助推乡村振兴多元主体获取更多的回报,在弱关系下,情感联结力加强乡村社区共同体内部信息交换强度,由此优化乡村社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1.4 认知维度下的共同价值力。认知维度体现了社会共同体内部成员共同认可的文化元素,如共同语言、共同愿景以及共享情景等,是社会个体认知与集体共同认知的内在统一;进一步地,认知社会资本越高,则共建共享的意识越高,履约行为积极性越高,集体行动更容易产生。由此而论,认知社会资本在增加社会个体回报的同时,还发挥着校正社会个体认知体系与集体共同价值体系保持一致的功能,约束着个体的行为选择,依靠“共同语言”、“同一平台”、“同一频道”以及“共享情景”等社会元素,为乡村治理共同体输入价值要素,生成乡村振兴的共同价值力,调节乡村社区共同體成员的行为偏差,强化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秩序。

3.1.5 结构维度下的合作性动力。社会资本是一种用以促进人类行动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其结构维度包括网络结点、布局以及组织等元素。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振兴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乡村社会网络,不同参与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分工,形成着乡土社会网络的结点;他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情感联系,形成了乡村社会网络分布格局;存在于乡土社会的草根组织,为乡村社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提高着村民的组织化水平。特别地,乡土情怀、乡土情结、乡土情缘以及熟人社会情感关系为构筑密集型社会网络创造了条件,那么,在密集型乡村社区社会网络中,社会成员依托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发展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信任合作,促成集体行动的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合作性动力。

3.2 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动力内在关系

测量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帕特南的内在三分维度强调信任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纳哈皮特和戈沙尔的三分维度强调集体合作行为的重要性,表达出社会资本可以从多元且内在统一的分析维度综合测量。以此为据,乡村振兴动力要素之间同样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之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的动力系统。在这一动力系统中,利益需求力是基础,行为主体表达着利益诉求,构成多元主体参与行为的内在要求;互惠互信力是保障,减少了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交易成本,促成集体行动的产生;情感联结力是桥梁,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粘合和信息交换;共同价值力是关键,调和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为乡村社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合作性动力是目的,激发乡村社会个体之间的合作性行为,实现社会个体行为由“原子化”向“结构化”转变,促成共建共享行为产生,实现集体利益。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个动力系统。社会资本因其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结构的研究起点,用其探析乡村振兴动力具有可行性,由此可将乡村振兴动力储量分解为利益需求力、互惠互信力、情感联结力、共同价值力以及合作性动力等五种动力要素,同时,五种动力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利益表达、行为保障、社会交换、价值认知以及共建共享等功能的动力系统,以此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Lin Nan.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o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J].Sage Publications Los Angeles,1982,131-147.

[2]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Readings in economic sociology,1985,91(3):63-68.

[3] 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5):95-121.

[4] Janine Nahapiet, 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2):242-266.

[5] Putnam, R D.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m Ital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6] Woolcock M. Microenterprise and social capital: : A framework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1(2):193-198.

[7] 陈思明,韩旭峰,李金成.驱动内源创新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机制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2016(12):128-132.

[8] 马红梅,陈柳钦.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10-19.

[9] 胡涤非.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及其测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2-68.

[10] 田纪云,李金成.基于共同价值的乡村整体性治理:现实反思和内容建构[J].天津农业科学,2017(11):15-17.

[11] 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29-41.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