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2018-05-14张明安悦谭雪兰张香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熵值法发展模式

张明 安悦 谭雪兰 张香芽

[摘要]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關键词]熵值法;乡村功能;功能类型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快速转变,农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乡村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地域在当前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选取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从县域空间功能差异的角度出发,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探求乡村发展新模式,对长株潭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江下游,地处湘东,下辖23个县市区,3市呈“品”字型布局,两两相距不足20km。地貌类型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岗地等,湘江纵贯区域的南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16年长株潭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81万km2,是湖南省面积的13.27%,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205537.10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6.50hm2。2016年长株潭地区总人口1449.95万,占全省人口的21.25%,农村人口440.59万,城镇化率69.63%,地区生产总值为13681.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50.09:44.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47.67元,已进入城乡转型的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区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特点推动乡村发展,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根据《湖南农村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年鉴》及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获得。

3.3.2 指标体系的选取。(1)乡村功能的评价框架。乡村功能评价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实现对乡村功能的分类,通过选取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构建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的乡村功能评价模型,定量区分区域乡村发展类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乡村功能优化发展模式。①经济发展功能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等,可以通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财政贡献量、人均农林牧渔产值和农村的就业结构进行测度;②粮食生产功能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土地可承载力等,取决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垦殖率;③生态保育功能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可通过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化肥投入强度等进行测度;④社会保障功能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该地区宜居情况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情况,取决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和人均住房面积等。

(2)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方面选取22个评价指标(表1)。

①经济发展功能。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地区经济量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区域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由地均生产总值、地均财政贡献量、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人均农林牧渔产值等5个指标反映。

②粮食生产功能。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评价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乡村功能中的重要一项,这里主要指农产品的生产功能。该准则层采用区域耕地面积、垦殖指数、区域耕地质量、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6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区域耕地面积和区域耕地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结合其他四项指标,可以综合反应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小以及潜在的生产能力。

③生态保育功能。生态环境是与人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生态保育功能也是乡村功能的重要一项,该准则层由森林覆盖率、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化肥投入强度四项指标构成。

④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反应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反映出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该准则层主要由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收入比、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乡村电力设施、人均医院的床位数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等七项指标构成。

3.3.3 数据标准化。在评价之前,为了消除量纲不一致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效益型) (1)

负向指标:(成本型)(2)

式中,X'ij为第j个地域单元的i指标的标准化值,j=1,2,n...,n为地域单元的总数;Xij为第j个地域单元的i指标的原始值,max(x1j,x2j,...,xnj)为第i指标的最大值,min(x1j,x2j,...,xnj)为第i指标的最小值。

3.3.4 权重确定。在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D去除以各指标效用值之和,从而得到权重指数W,具体方法如下:

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D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D为1与第j项指标熵值之差。

3.3.5 乡村功能测度模型。在数据标准化及权重计算的基础上,将各指标的权重与其标准化值相乘求和,评价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社会保障等4个子系统的数值,由此来计算研究区各地域单元的乡村功能的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为第i个地域单元乡村功能强度农村的值;j为主成分因子个数;Pij为因子分值;Wj 为相应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值。

4 结果分析

4.1 乡村功能评价结果

用长株潭23个县市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公式(3)和(4),分别计算其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强度,并应用自然断点法分别将这四种功能的强度划分为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等级,进而评价出各县市区主导功能类型。

4.1.1 经济发展功能。由表2和图1可知,以研究区域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例,经济发展功能划分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三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2.94%,50.38%和26.68%。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中经济发展功能较强的区域主要是雨花区、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长沙县、望城区和韶山市。乡村经济发展功能选取的指标主要是生产总值、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长株潭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由于受到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辐射作用,发展速度明显较省内其他乡村地区快。乡村经济发展功能较弱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或者由于城市布局和城区经济的发展对乡村地区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和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它地区远离长株潭的核心城区,故而这些区域乡村的经济发展功能低于其它研究区域。研究区域中乡村经济发展功能一般的區域主要是宁乡县、浏阳市和醴陵市等6个地区,随着长株潭核心城区发展的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些区域乡村的经济发展功能将不断增强。

4.1.2 粮食生产功能。由表2和图1可知,以研究区域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例,粮食生产功能划分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三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8.47%,26.36%和15.17%。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中经济发展功能较强的区域主要是宁乡县、浏阳市、芦淞区、石峰区、攸县、醴陵市、湘潭县和湘乡市。粮食生产功能的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区域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结合地区人口状况(如人口密度)和自然环境(降水量),这些县市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和粮食种植状况优于省内其它地区,故而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功能较强。与粮食生产功能较强区域相比的雨花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天元区、炎陵县、雨湖区、岳塘区和韶山市,粮食生产功能较弱。粮食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功能较弱地区大部分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区,耕地面积小,农业人口少,因而粮食产量不大。韶山市和炎陵县的耕地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总面积比重分别是1.1%和2.9%,远小于区域面积接近的其它市区。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韶山市人口仅占研究区域人口的0.68%,劳动力紧缺。炎陵县位于江南丘陵的山地区域,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缺少大面积种植粮食的自然条件,因而粮食生产功能较弱。研究区域中乡村粮食生产功能一般的区域主要位于较强和较弱之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和工业不断增加,核心城区周边地区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和耕地质量不断降低的趋势。

4.1.3 生态保育功能。由表2和图1可知,以研究区域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例,生态保育功能划分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三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6.92%,12.19%和30.89%。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发展功能较强的区域主要是芙蓉区、岳麓区、宁乡县、浏阳市、茶陵县、炎陵县和韶山市。生态保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森林覆盖率、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和化肥投入强度。芙蓉区和岳麓区虽然属于长株潭的核心城区,但拥有一定的旅游收入,城区经济发达,农业人口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化肥投入强度低,因而生态保育功能较强。其它生态保育功能较强区域属于江南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而且都有一定级别的旅游景点,旅游收入高,因而乡村的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长沙县、望城县、石峰区、株洲县、攸县、醴陵市、雨湖区、岳塘区和湘乡市生态保育功能较弱,主要原因综合有以下几点:①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化肥投入强度大;②旅游收入较少,缺少一定级别的旅游景点;③森林覆盖率较小。而生态保育功能强度一般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株潭的核心城区与较弱地区之间。

4.1.4 社会保障功能。由表2和图1可知,以研究区域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例,社会保障功能划分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三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91%,27.5%和67.59%。从空间分布来看,社会保障功能较强的区域主要是岳麓区、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岳塘区。这些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高,城乡收入差距相对于其它研究区域较小,且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因而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功能较强。而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湘乡市、韶山市、攸县、醴陵市和炎陵县的社会保障功能较弱,主要是受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慢、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区域的社会保障功能也较弱。与之相比,研究区域中乡村社会保障功能一般的区域则主要位于较强和较弱区域之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区域乡村的社会保障功能将不断增强。

4.2 乡村功能类型的划分

由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主导功能的发展不平衡,根据乡村空间优势功能的评价结果,对乡村功能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统筹乡村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乡村空间开发引导和管控,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对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区域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乡村空间功能差异性和区域特征,将长株潭乡村地区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人居生活型——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种类型(见图2)。

4.2.1 综合型。根据对乡村评价结果,芙蓉区、雨花区、开福区、天心区和岳麓区属于综合型乡村功能发展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4%。该类型区域无论是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或是社会保障功能均名列前茅。这些区域属于长株潭的核心城区周边,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较为肥沃,粮食产量也不错。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公共服务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都较为完善。由于属于长株潭核心城区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如耕地面积的减少、耕地质量的降低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4.2.2 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该类型区域主要包括醴陵市、攸县、望城县和长沙县的乡村地区,类型总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的上中部。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功能和粮食生产功能较好,区域辽阔,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进行农业生产,但是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功能相对要差一些,应引导其合理发展,注重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

4.2.3 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该类型区域主要包括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株洲县的乡村地区,类型总面积仅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2%,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的中部。这些区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较强,粮食生产能力较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是农业生产和适宜居住的重要区域,但是区域的生态保育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较弱,可以适当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防止追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2.4 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该类型区域主要分布于天元区、雨湖区和岳塘区,类型总面积较小,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集中分布于长株潭地区的中部。该类型位于其它几种类型之中,但与综合型相比有一定差距,综合型各种功能强度均比较强,该类型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较强,整体经济发展良好,拥有比较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社會保障体系。粮食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较弱,该类型区域面积较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2.5 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该类型区域主要包括宁乡县、浏阳市和韶山市的乡村地区,这类型区域生态保育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较强,类型区域总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5.8%,主要分布在长株潭研究地区的东北部和西北部。该类型区域面积较大,粮食生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强,但综合考虑各功能的得分情况划分为此类型。类型区域的社会保障功能较弱,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4.2.6 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该类型区域主要包括茶陵县、湘潭县、炎陵县和湘乡市,该类型区域总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3.6%,此类型区域主要分布长株潭研究区域的南部和西部,类型区域生态保育功能和粮食生产功能较强,可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巨大的潜在生态价值。该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较弱,没有支柱产业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转移利用,农村居民收入较低。

4.3 乡村功能发展模式探讨模式

根据对研究区域乡村功能的评价和类型的划分,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在保证地区经济平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发展合理的有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参考国内外现有的乡村优化发展模式和结合整个研究区域类型的划分情况,把研究区域划分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4.3.1 功能综合型发展模式。功能综合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开福区、岳麓区、石峰区、岳塘区、天元区、芦淞区、雨湖区和荷塘区为三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条件优于其余区域,经济发展起点高、起步快,属于综合型发展模式。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效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空心化等。构建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目标,农村地区不再仅仅是粮食和劳动力的生产基地。该区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逐步建立二三产业体系,加大力度保护城市扩张对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3.2 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由于工农业生产发达,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区和宁乡县属于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长沙县和浏阳市的经济产量排名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区域内产业园区众多。长沙县已经形成以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宁乡县作为全国的“鱼米之乡”、“牲猪之乡”、“茶叶之乡”,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望城区地域面积大,县改区后经济发展后劲更强。综合四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功能和粮食生产功能排名,结合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状况,主导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农业方面,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和自给自足的陈旧观念,树立农业规模化经营理念,完善土地产权市场,建立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城市化、农地经营权流转,随着流转,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地适度集中,就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工业方面,以工业为动力、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出发点,用工业化方式来推动,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效率,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利用区域经济的地理优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3.3 生态——旅游复合型发展模式。本生态—旅游复合型发展模式特指韶山市和茶陵县。韶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既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也是享誉中外的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达56%,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2016年韶山市旅游收入达52.82亿元,占GDP比重为67.90%。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是历史文化名县,也是中国红色政权的诞生地,境内有南宋古城、南浦铁犀、丹霞地貌奇观“灵岩八景”、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3.22%。2016年茶陵县旅游收入10.63亿元。综合韶山市和茶陵县的自然环境和旅游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导生态——旅游复合型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特色,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乡村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森林砍伐,在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重新规划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景点,同时加强旅游管理,构建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4 生产——生态复合型发展模式。湘潭县、湘乡市、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炎陵县属于生态——生产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利用,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带动其它产业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破坏。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4.9%、45.46%、52.6%、54.9%、57.44%和83.55%,生态环境较好。农业是经济发展基础和支撑点,合理规划和发展农业,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重视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农副产品的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和支撑点,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合理规划,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控制林木的随意砍伐和野生植物的过度采集,有方向地引导,在划片区域内适度砍伐,积极开展菌类和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态资源,形成生产—生态复合型发展模式。

5 结论

乡村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等功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并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更多的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重视乡村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是当务之急,因此农村发展的各类模式在地域范围上的创新和探究将是乡村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选取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研究区域乡村的发展方向,能一定程度为研究区域提出一些有效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平星,陈雯,孙伟,等.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8(6):797-807.

[2] 杨牡丹,何丹,杨传开.长株潭城市群构建过程中的行政区划调整[J].现代城市研究, 2012(8):76-81.

[3] 孟欢欢,李同昇,于正松,等.安徽省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04):144-148.

[4] 李浩利.城乡规划视域下新型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浙江海洋学院,2014.

[5] 洪惠坤.謝德体郭莉滨等多功能视角下的乡村山区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J].生态学报,2017(07):2415-2427.

[6] 张果果,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视角[D].贵州:贵州大学,2008.

[7] 唐林楠,刘玉,潘瑜春,等.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J],地理科学,2016(10):1514-1521.

[8] 李智,范琳芸,张小林,等.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03):359-367.

[9] 刘晨阳.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2.

[10] 冯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1] 谭雪兰,于思远,陈婉铃,等.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8):1203-1210.

猜你喜欢

熵值法发展模式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结合的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