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环境设计“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研究

2018-05-14王波

丝路视野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化工匠精神传承

王波

【摘要】“工匠精神”的社会化是人与社会互动的产物,环境设计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学習工匠知识,传承工艺精神,并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文化特质积极回馈社会,与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并将自身职业生涯融入到这种良性的文化循环当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的基本概念,环境设计行业传承“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内涵的研究,总结出“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确立鲁班文化的核心地位,需要树立设计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环境设计师职业的持续性终身学习制度,以及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社会化;文化循环

当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以精益求精、严谨务实为重要特征的“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大众视野。然而,当前国内的环境设计行业却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缺乏应有的“工匠精神”。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并没有形成自觉回馈社会的职业价值观,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文化的消亡,即“工匠精神”的缺失。

一、环境设计“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的基本概念

“工匠精神”的社会化需要人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经历、学习来获取工艺知识,进而形成特有的工匠价值观、道德行为准则、行业规范和理想人格魅力等,并利用这些特质文化积极回应社会。基于以上观点,环境设计行业“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师要与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并将自身职业生涯融入到这种良性的文化循环当中,才能真正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一味地索取个人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回馈社会的职业自觉性,势必会导致这种良性循环的断裂,“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二、环境设计行业传承“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行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化、极端化

在竭尽全力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驱使下,当今许多企业并未把发展重点放在产品的设计研发、人才的培养等环节上,而是尽可能地追求在最短时间内、最小成本下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前,中国环境设计行业依靠传统的设计师“人海战术”,追求以量进军占领市场,重视量产,轻视前期的设计基础研究这一重要步骤,导致设计模仿、设计抄袭行为盛行。“工匠精神”在中国环境设计行业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设计师自觉回馈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几近消亡。

(二)环境设计师传承“工匠精神”的个体条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师主要来自美术类考生,思维上偏感性,缺乏理性,思路不够严谨,在设计行为上表现为唯美主义,过于追求设计形式,导致设计概念与现实的脱节。同时,由于大多数设计师不注重自身文化内涵的提高,导致设计作品缺乏精神层面的效果,作品流于形式化。

(三)缺乏职业信仰及专业自信,导致“工匠精神”彻底缺失

自觉回馈社会的职业价值观的缺失造成职业信仰的崩塌,利益至上的观念导致设计师的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在设计态度不端正,设计行为不严谨,导致消费者对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诚心度下降,影响中国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

要重建环境设计行业的职业信仰必须得回到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条轨道上来。只有引导环境设计师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并将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融入到的“工匠精神”社会文化的循环当中,进而帮助设计师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最终帮助设计师建立起个人的职业信仰。

三、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

环境设计行业“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既是一种行业文化的传承,又是一种持续的社会化心理活动行为。因此,在本质上,“工匠精神”的传承问题就是工匠行业文化的社会化问题,即工匠文化的社会传播、传递与体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尤其是在个体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评价环境中,需要为“工匠精神”的传播、传递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工匠精神”的传承依赖“文化产品”的承载

“文化产品”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有形载体,也是工匠精神传达与增长的有效途径。对环境设计师来说,工匠“文化产品”即各类设计作品,作品的创作不仅是设计师个人思想、理念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师从社会获得的工匠价值观、道德行为准则以及行业规范的集中体现,所以,设计作品具有自身的社会属性。只有当设计师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与作品的社会属性融为一体的时候,设计师才能真正回馈社会。

(三)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需要依赖个体持续化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工匠知识及其精神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工匠知识与手作能力,并在心理上以价值观念的形式建构出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及价值态度。只要个人在持续的工匠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不断地激化与发现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在工匠精神的矛盾性或差异性,从而在优势文化配置中不断优化主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工匠精神支配下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四、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一)确立鲁班文化在“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设计行业文化体现着环境设计专业对社会和市场的诚信态度,体现着中国环境设计师的专注与坚守的气质。鲁班是传统装修行业文化的代表,环境设计行业的工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鲁班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更好地弘扬鲁班文化,以鲁班作为一种象征,以设计行业文化建设为契机,来推动环境设计行业回到正规,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改变传统的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设计创造活动,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载体即“文化产品”建设。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设计价值观上升为追求作品生命力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行业传承“工匠精神”的关键。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师职业荣誉的承载体,只有将职业荣誉感和设计作品本身的生命力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建立环境设计师职业的持续性终身學习制度

当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基本是在校期间的一次性教育,学生学业结束后几乎很少有再回到课堂进行深入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应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将传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在整个社会或行业中以制度的形式确立设计师的持续性终身学习制。通过参加职业培训,设计师可以不断优化自身认知结构,进而创造更加精湛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转型发展,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师整个职业生涯,才能更好地保证“工匠精神”在环境设计行业得到良好的传承。

(四)营造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

放眼当今世界的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制造业强国,像德国制造业的精致、专注、创新,以及日本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人精神”,无不具有浓厚的“工匠精神”社会文化底蕴。可见,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整合建构与积极培育。

寓“工匠精神”于家庭文化教育以及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工匠精神传承最为有力的基础路径。另外,优化校园外在文化环境对于传承工匠精神也尤为重要,抑或说校园文化环境是着力培养环境设计师“工匠精神”的有效空间场,也是协调文化与心理之间合理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成批量的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设计师走向社会,他们用自己的文化信仰、工匠价值观以及人格魅力影响周围人,从而更好地促进“工匠精神”社会文化的健康循环。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离不开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作为传承文化的主体,环境设计师需要从社会文化建设中获得工匠知识以及培育工匠精神,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工匠价值观、道德行为准则以及行业规范和理想人格魅力,这样才能用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回馈社会,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促进“工匠精神”社会文化的健康循环,而作为回报,在和谐的社会文化中,“工匠精神”传承个体也将会获得应有的职业尊重与职业荣誉。

参考文献

[1]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277(05):23~27.

[2]李砚祖,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一种文化心理学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7(06):1~5.

[3]任艺林.中国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问题研究[J].装饰,2014(03):113~115.

[4]刘吉昆.设计管理及其提出的背景与价值[J].装饰,2014(04):12~14.

猜你喜欢

社会化工匠精神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