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禽之辨与人禽之变

2018-05-14汪翼

丝路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性善论禽兽伦理道德

汪翼

[摘要]人禽之辨自先秦就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孔子起就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认识,孟子更是将人与禽做了许多区分,明确提出人禽之辨。本文立足于孔孟的言论观点对此命题进行理解,阐述人与禽相区别的因素,并且对人与禽的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人禽之辨;人禽之变

一、人禽之辨

儒家的人禽之辨其实就是从禽兽的对立面来阐述人所独特具有的思想道德与伦理特性。除开人与禽的生物种群差异,人还具有个体的人格尊严与道德价值。从孟子的性善论来看,人生而有良知、具善端,有着向善的可能性,若思之、求之,便能得之,便别于禽兽而为人。

(一)人具备个体的人格尊严与伦理道德

动物的行为是出于一种生理的需求,而人除了有生理的需求还具有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的需求是人对于人格尊严和伦理道德的一种追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也,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日:“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对待父母,或者对待其他人,若只停留在“养”和“食”的生理层面,那么就和对待禽兽没有什么分别。而一个“敬”字就能将人与禽分别开来。这个“敬”体现的就是一种人格的尊严与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且“敬”是一种恭敬的实质,是发乎内心的真诚信念,而不是虚假的形式和礼文。孟子从人伦这个方面来对人和禽兽作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伦是人类社会的特性,是动物世界不存在的伦常。这种伦常就包含了仁、义等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禽分别开来,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而一般的人丢弃它,惟有君子保存它,如果丢弃了那么就和禽兽无异了。人类的伦常就是从仁义之道而行,是内在地尊奉,而非徒有虚表。

(二)性善论

而人如何才能拥有伦理道德而成为人呢?那便是利用好孟子所说的“善端”。善端为人成为人而非禽兽创造了可能性。公都子认為“性无善无不善也”,而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可以使之善良,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而人善良与否,不能归于一个人的资质。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每个人生来就有,只要思之、求之则得之。“恻隐之心,仁也;羞耻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四种心反映的其实是仁、义、礼、智四端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什么孟子这么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呢?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正是人生而为人的特质,若是没有那便不是人,那便是禽兽了。而仁义礼智四端,人生来都有,而根据后天的导向进行区分。也就是说人生来就已经具备潜在的人的特性——良知和善端,只要加以挖掘和引导,便能走向善的一方,他便能拥有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善”便是人拥有伦理道德的潜在因素,也是人成为人的可能性。因此,人生而固有的良知和善端以及后天向善的心态和行为也人禽之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禽之变

在上文就已经说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禽兽区分开。性善论既表明人可能向善的一面发展,也可能向恶的一面发展。那么,若是抛弃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抛弃了人类特有的仁、义、礼、智等精神道德品质,也就抛弃了为人的可能,那么就可能堕为禽兽。抛弃了为人之精神与人格,那么人就变成禽。相反,禽兽相对于我们来说缺的就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若是禽兽也具备了仁、义之心,那么禽兽也能变为人。所以人禽虽然互相分别,也能互相转化。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君子是存“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人,他是异于禽兽的人,而君子以仁,以礼,以忠待人却遭致妄人蛮横无理的对待,说明这样的人抛弃了仁、义、礼,那么这样的妄人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人要变成禽兽其实也是很容易的。

儒家的人禽之辨就是把人放在禽兽的对立面来突出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这本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但是过分的强调也会导致这种价值观念的异化。当道德价值从内在的追求与信仰变成外在的束缚与要求,那么就会沦为一种虚伪的道德,这也是人的一种堕落。子日:“乡愿,德之贼也。”于是乡愿就这样出现了。丧失了是非之心的好好先生又何尝不是从人堕落成了禽。正如钱穆先生所说:“若同流合污,媚世伪善,则断非入德之门。”所以,人禽之辨既有利于塑造人的心性品德,也容易导致人堕入虚伪的泥潭。人不论是抛弃伦理道德还是追求虚伪的伦理道德,都会堕落为禽。人既有向善为人的可能性,也有变为禽兽的可能性。人和禽兽何尝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呢?

猜你喜欢

性善论禽兽伦理道德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趣话“衣冠禽兽”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衣冠“禽兽”:人性异化下的现实主义闹剧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