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约拿情结”与成长的“桎梏”

2018-05-14左广明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成长人性

内容摘要: 对人性的考察是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孜孜以求的写作目标。他秉承西方“人性恶”的传统,考察“人性陌生而古怪的地下层”。在其作品中,成长主题是其考察人性的方面之一。在早期作品中,他十分关注人类的成长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之痛。青少年、儿童是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普遍人物。与传统的青少年、儿童人物的天真形象不同,他们受困于身体、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文明中被孤立、排斥,因而诉诸各种变态行为表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他们的成长是“逆成长”,其原因在于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本文通过对麦克尤恩小说的人物分析,揭示“约拿情结”是阻碍个体自我成长的“桎梏”,人物无法达到马斯洛所提倡的“神性”,反而囿于“约拿情结”,逃避成长,反映了现代性危机下人类普遍的焦虑和痛苦。在考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同时也凸显了麦克尤恩对“人性恶”的反思。

关键词: 成长;约拿情结;人性

作者简介:左广明,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Title:“Jonah Complex” and the “Shackles” of Growth in McEwans Novels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ity is the persistent writing object for the British writer Ian McEwan. He inherited the western tradition of “evil humanity” to explore “the underground of strange and grotesque humanity.” Among his works, growth motif constitutes one of his aspects for humanity exploration. In his early works, he is greatly concerned with the growth problem of humanity, especially the growing pain of teenagers. Teenagers and children are the common characters within his early work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nocent images of the teenagers and children, they suffer from the physical, temperamental and mental deficiency, and thus remain isolated and alienated from social civilization, hence resorting to various perverse behaviors to demonstrate their existence. Therefore, their growth counts as “anti-growth”. The reason lies in the “Jonah Complex” Maslow prop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gures in the works by McEwan, it can be disclosed that “Jonah Complex” constitutes the “shackles” of individual self-growth, revealing the widespread anxiety and suffering of human under the modernity crises and the figures cannot arise to the “divinity” proposed by Marlow. Instead, they are confined to “Jonah Complex”, escaping from growth. With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teenagers growth, McEwans reflection upon “evil humanity” is disclosed too.

Keywords: Growth; Jonah Complex; Humanity

Author: Zuo Guangming, Ph.D., is a lecturer of English Department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British literature. E-mail: nathantsuo@126.com

喬姆斯基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对人类生活、对人的个性的认识,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小说,而不是科学的心理学。所谓“文学是人学”:在作家们为写好一个故事而殚精竭虑的活动中,他对人的本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徐岱191)。对人性的探究是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他曾经说过,“我不想去描写什么人如何积聚和丢失财富,我感兴趣的是人性中陌生而古怪的地下层(转引自马凌 83)”。他认为“任何对人的状况的研究都将把你带到某个阴暗的地方(转引自马凌 83)”。可见,麦克尤恩对人性的本质持悲观态度,奉行“人性恶”的立场。人性必然跟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翻开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如《先爱后礼》、《床笫之间》和《水泥花园》,其中主角多为青少年和年轻人,他们的变态行为展现出了不加掩饰的人性黑暗。

国内外学者就麦克尤恩早期小说的成长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早期作品可以说是麦克尤恩的成长日记,记录了他的焦虑、困惑和痛苦。因此,基尔南·瑞恩(Kiernan Ryan)以《成长之痛》来分析麦克尤恩的《先爱后礼》,他认为青少年是一个观察介于婴儿和成人之间的迷茫地带的特殊角度,这部作品重温了麦克尤恩痛苦的青少年经历。张和龙则以《成长的迷误》为题剖析《水泥花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他指出这是“一部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它“深刻透视了那难以言说的青少年欲望世界”。尚必武则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水泥花园》中四个孩子在成长过程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这些研究关注于成长之痛的表层原因,其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通过剖析他们的变态行为,我们可以窥视到在行为背后存在成长与逃避成长两种本能之间的博弈,变态行为往往是前者屈服于后者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物内心的“约拿情结”①,其隐含逃避成长的恐惧。换言之,“约拿情结”概括体现了他们成长之痛的深层原因。

成长与逃避成长的双本能

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大量选择儿童和青少年作为考察人性的自然样本,如《化妆》中的亨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少年情侣,《床第之间》中的米兰达,《水泥花园》中的杰克四兄妹,等等,他们一般不超过二十岁。这可以解释为麦克尤恩刚踏入文坛之际,时年27岁,他痛苦的未成年阶段刚离他而去不久,自然选择对自己影响颇深且比较熟悉的角色。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麦克尤恩为了进一步凸显人物的变态行为或命运的惊悚之处而特意做出的安排。

在麦克尤恩时代成人世界中绝不少见的变态行为可以说是在儿童的天真之眼的衬托下才让读者毛骨悚然。他们的童年充斥着谋杀、乱伦、施虐等令人惊悚的成人行为。譬如,《家庭制造》中的“我”诱奸了自己的妹妹康妮,《蝴蝶》中的“我”淹死了邻居的小女孩简,《床第之间》的米兰达有同性恋的嫌疑,《水泥花园》中的杰克和姐姐朱莉乱伦,等等。青少年一贯形象的纯洁天真与变态行径之间的巨大反差使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充满哥特式的惊骇,人性的阴暗面得以赤裸裸的暴露,因而刺人眼目、激荡心灵的效果,其作品因之被称为“震荡文学”,本人也获绰号“恐怖尤恩”。

麦克尤恩正是通过这些变态行为塑造了与传统成长小说截然相反的主角。我们熟悉的传统成长小说中的青少年大多是纯洁天真的,从天真走向成熟。麦克尤恩继承了威廉·戈尔丁的观点,颠覆了这一传统。在其作品,尤其早期作品中的儿童、青少年并不是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完美化身,而是在身体、性格和心理上存在各种缺陷的残疾人。他们受困于身体、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一方面渴求正常成长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已有的缺陷从心理上阻止他们走上正常的成长道路,两相冲突导致畸形成长,使其成为正常人眼中的“怪人、畸零人、边缘人”。他们继而会被进一步孤立、排斥,陷入“成长的迷误”和“逆成长”,最终,他们的成长过错则以各种变态行为的面目出现。

两者均不符合大众认知中的正常的成长规律,都是成长的“迷误”。这种迷误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两种本能冲突的后果。马斯洛认为,在高峰体验中,人可以瞥见自身的神性。他认为人应该是随着生理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完善,达到神性的最高境界,而人在追求神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我提高的本能,实现潜力的本能,实现自我的本能,完善自我的本能(Maslow 35),意即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完美的本能,不断完美自己,走向成熟,这是一种成长的本能。但是我们却对这种神性产生畏惧,马斯洛将其原因归结于“约拿情结”。这两种相反的本能即为上面提到的主角成长与逃避成长的渴望。

麦氏主角的“逃避成长”意味着逃避命运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是“约拿情结”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主导心理后产生的心理以及做出的行为。作为一种本能,逃避成長与成长的渴望并存于我们的内心当中;然而在正常人的成长之所以正常,正是因为成长的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远大于“约拿情节”的状态,使得逃避成长的心理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做出的人生选择。而变态的行为中多为“约拿情结”占上风,对抗成长的本能欲望,却无法对抗人物作为生命体生长的本能。因此“约拿情结”得以决定人物心理以及行为时也决定了他们必将走向痛苦甚至悲惨的未来命运。

《水泥花园》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汤姆在受了学校同学的欺负之后,不仅萌生要做回“奶孩子”的想法,还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学校欺凌并不是一件成长路上一件格外罕见的事,产生抗拒学校生活的心理也不会让人意外,因而在看见汤姆做出的选择之前也许还会有人能与他感同身受,但其后他被姐姐朱莉和苏打扮成小姑娘的模样,吃饭要喂,睡婴儿床,说话故意奶声奶气,这种逃避成长的实现向我们展示了“约拿情结”彻底压制成长本能的后果—— 汤姆做出的选择基于他对“约拿情结”的认同,他不会因为想要逃避,扮作幼小的孩子而感到羞耻。此时成长的欲望依然存在,却不会对汤姆的心理或行为造成任何大的影响。而《时间中的孩子》中的查克则是个成年人,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后来成为一个有前途的政治家。然而突然有一天,他辞职并把家搬到乡下,在树上建了一个家,玩儿童的游戏。这两个人物虽然年龄不同,但是,他们都产生了相似的心理并将之付诸实践,就是回到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态:一个是想从儿童时期回到婴儿时期,一个是从成年时期回到儿童时期,均呈现逃避成长的趋势。做出逃避成长的选择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现实社会。两个人本能地想逃避现实的责任和义务,这和马斯洛自我成长本能的观点是相悖的。

恐惧与逃避成长

成长的恐惧是麦氏主角逃避成长心理的催化剂。因为恐惧,才会退缩。上文提到的两种本能的冲突固然是变态行为的直接原因,然而要使约拿情结足以抗衡成长的本能,恐惧是幕后主导的情绪。在麦克尤恩各个作品中不同主角自然有不同的环境与经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但其中大部分情绪仍是或多或少隐含有对成长的恐惧的。

约拿情结,或者逃避成长的本能背后的恐惧在书中往往是步步增长的,主角经历的每一个大事件都是恐惧增长的契机。关于恐惧最后的来源何处将在下一节有更多的讨论。

在《水泥花园》中四个孩子恐惧的来源是他们的父母,是他们对孩子灌输了对外面社会的恐惧,使孩子坚信安全只存在于家中。然而家庭内淡漠的夫妻关系与亲情并没有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成长的环境从一开始就在引导他们偏向歧途。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于父母的先后离世,在父母作为不正确的教导者的缺失后四个孩子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之中,一为长久以来对外界的惧怕,二为未来迷茫的恐惧,继而导致他们逃避成长的欲望愈发高涨。无论是藏起母亲的尸体还是彻底断绝了外出的欲望都是孩子做出的逃避尝试,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仍会外出,上学并与外界发生接触。值得注意的是在“约拿情结”成为主导他们行为的心理时,成长的本能仍旧存在,比如四个孩子自行组成的家庭结构里可以窥见两种本能混合后的奇怪产物——他们既想与外界彻底隔离开来,又想加入到社会的稳定结构当中去。由于不断增长的恐惧,四个孩子试图创造的稳定小家庭并不美好,他们不可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也没有为此做出太多的努力。这也是恐惧对成长本能冲击的体现。在四个孩子身上恐惧的积累都是达到了特定程度才能使约拿情结彻底压倒成长本能,直到一个契机出现让逃避成长被付诸实践。譬如汤姆,平时通过与哥哥杰克在妈妈面前争宠来克服他对外界的恐惧,母亲的死不过是约拿情节的导火索,点燃了日积月累中成长与逃避成长之间的心理冲突。

像这样的例子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而恐惧的种类也不一而足。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吕奥妮就是因此陷入伦理两难境地。此处分析的仅为两种笔者认为对她支配力度最大的恐惧,其余的不予赘述。充满了控制欲和自信的她因生为上层阶级从小便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的控制欲却只有在自己笔下的虚拟世界中得到完全满足,而满足背后她却感到孤独,因此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复制虚拟世界中的完全控制。此处便是她的第一个恐惧——对于她一切不可控的世界的恐惧。她既不能安排一幕家庭戏的角色分配,更不能保证未来如她所愿,因他人并不会如她所想一样思考和行动,比如罗比。对于不属于一个阶级的罗比她内心感情复杂,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属于当年13岁的少女的懵懂的感情,其后转变为对他身为姐姐恋人的些微嫉妒和祝福;同时出于身为上层阶级对下层普遍的不信任(以及她曾看到的罗比给姐姐含有下流词语的信件),她害怕姐姐遭到他的侵害,又不愿承认自己无能为力阻止他们相恋,或是像在她的小说中一样控制罗比的思想。罗比因与姐姐的关系使布吕奥妮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指认罗比为强奸表妹罗拉的犯罪嫌疑人即为她在现实世界中试图将这个变数从她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的举措。这个行为间接导致了西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悲剧,此后她终生的内疚既可以理解为对姐姐与罗比的不幸的自责,也可以视作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可控给她帶来的打击。她的本意在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最终造成了最坏的结局,布吕奥妮日后想弥补的既有悲剧本身,也有她控制的失控。无论是她在小说中给与二人美满的结局,还是正式安排演出了当年未演的戏,都是对过去的不成功的重写,同时体现了她在尚能完全被掌控的范围中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并弥补当年的失控,虽然这也不过是饮鸩止渴。

第二种恐惧能更直观地与约拿情结联系到一起,这就是布吕奥妮对性,或性成熟的恐惧。这种恐惧与第一种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融, 因为性对于当年十三岁的她是陌生的,而后在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是恶心的。她曾三次无意间目睹罗比对姐姐“下流的行为”,先是二人间隐晦的亲热,后是信件中对于她来说过于直白的性暗示,最后是二人直接的性行为,冲击一步步的提升使她产生并坚定了罗比欺负姐姐的认知,这个认知与前文所述第一种对脱离掌控的恐惧以及对下层阶级的偏见共同发酵,使得这个不太美好的对性的第一印象将厌恶与恐惧导向了性本身。目睹罗拉几乎被强奸的场面使这种恐惧达到了极值并爆发出来——对未知嫌疑犯地震惊和厌恶被迁移到了已知的“罪犯”身上,她希望逃离恐惧的根源,远离罗比成了唯一的方法。

一般而言,囿于约拿情结的个体往往缺失安全感,而安全则是马斯洛安全成长模式的重要因素。前文举例的多位主角在成长与逃避成长本能的冲突中逃避必然是有一个方向的,这便是从令他们恐惧不安的环境到能够给他们更多安全感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可以是物理上的,如查克回到乡下,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他模仿童年的举动。在所有例子当中“给他们安全感的环境”并不会长久地维持下去,主人公处在不断逃离不安全的环境和寻找新的安全环境过程中;原因一是其恐惧的不断增长,二是他逃离环境的徒劳。恐惧的增长有各种原因,前文已有讨论;查克的无处可逃才是此段的重点。当他选择了回归乡下时,给他安全感的一是完全的独处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二是对童年快乐行为的重复。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就是他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脱离现代社会。从一方面看,他是成功的,他就此彻底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并局限于这个小环境当中。从另一方面看,环境的封锁既在一段时间内给他带来安全感,但同时也封锁了他的退路:回到现代社会非他所愿,他的死又表明他无法适应新环境。

一个封闭的环境可以很轻易地成为逐步增长的恐惧的培养皿,如同一个毒气室一般。当主角选择封闭环境之后,一方面掐断了恐惧的源头,另一方面又将其内心已有的恐惧保存下来,同时也将外界文明正常的伦理道德拒之门外。上面的例子主要体现的是环境封闭对人物命运的直接影响,不足以体现环境封闭对恐惧的作用,也就是对主角命运的间接影响。《水泥花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开始麦克尤恩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一个从物理以及心理上都远离社会的孤岛。他们与外界的接触看起来与普通家庭并无差异,然而这是一个既没有邻居亲戚做客也不愿外人来访的家庭。恐惧的增长在这里本可以得到有效的干预阻拦,那就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朱莉的男朋友德克表达出想要成为家庭新的一员,代替父亲的意愿。朱莉的拒绝标志着这个家庭对外界文明的坚定拒绝,“水泥荒岛”的形成昭示着未来家庭的彻底堕落的开始。

恐惧的最终来源与推动者

当我们进一步追根溯源的时候便可以发现恐惧的情绪是社会性的。社会普遍弥漫的恐惧在个体以及家庭间渗透,麦克尤恩本人的成长背景也反映了这一点,也是因此他的作品才能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和社会间的恐惧——人物的恐惧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恐惧的投射。麦克尤恩成长期间的恐惧源于父亲的粗暴和严厉,寄宿学校刻板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及“红墙大学”的歧视。如他所说,这使他感到孤独。同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对于成长感到迷惘,现代性危机使人们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60、70年代流行的反文化运动是那一代年轻人寻求新价值观的努力尝试。在此背景下,他也曾尝试逃避成长,毕业那年和一帮嬉皮青年加入反文化的潮流,去阿富汗朝圣。在1976年的一页日记里,他如此记述沸腾的生活:“我们吃致幻蘑菇,服可卡因,在电击一样冷的水里裸泳,洗桑拿,玩排球,喝红酒,并且谈论吉米·卡特和埃兹拉·庞德。”(转引自马凌 83)

而麦克尤恩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也包含有他的个人经历与体悟,尤其是早期作品中处在成长中的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更为贴近。在1999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谈及自己的早期作品时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必须承认,他们都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我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处在英国社会的哪个位置上。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编造一个关于自己的孤零身世的传说,我想融入。但我的生长环境是反社会阶层划分的,我父母都出身穷苦的工人家庭,后来父亲当了军官,但只是军官,不能算中产阶层。这让我们的社会定位发生奇怪的错移……这些人物身上都带有我的气息,我的孤独,我对社会肌理构造的无知,连同我对融入社会肌理,发生社会联系的渴望。所以他们就以这副怪样子出来了。”(Liliane Louvel 3)

再看《水泥花园》时,四个孩子的恐惧情绪最终源头在于社会成长环境的异化。其中谈起创作《水泥花园》的初衷,麦克尤恩谈到,他试图塑造一个突然没有社会控制的环境,里面没有老师、父母或其他管事的人,只有孩子们自己,他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但结果他们完全堕落了(Ryan 19)。他们的家建得像个“城堡”,“孤零零地立在一片空地上”,家里规定“谁都不把朋友带回家”,这就表明他们的家是封闭的,被遗弃的,有研究者喻之为“水泥荒岛”。这和戈尔丁笔下《蝇王》中的荒岛有异曲同工之妙。水泥荒岛的背后可以窥见麦克尤恩本人以及时代的背景和精神状态。时代下的“二律背反”现象,即工业文明的进步反而导致精神文明的堕落,既塑造了这个水泥花园,又在其中肆意生长。水泥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在这个家庭中逐步代替了自然生长的花园,其单一的色彩和密封的特性给孩子生长的环境带来了窒息单调的氛围。父亲作为水泥花园的直接建造者再一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不负责的监护人带来的负面影響,也成为了外界工业文明的输入通道。母亲突兀的去世此时昭示了孩子的生命力来源的终止,而亲手将母亲封存进水泥的孩子们通过亲手遏制成长本能展现出其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先是花园,后是母亲,最后是孩子们自己;生命力和成长的本能被工业文明步步蚕食。这一现象应和了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水泥花园既是社会影响下的一角,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当下可能会走向的最坏的未来。

结语

麦克尤恩意在利用他令人不安的作品来警醒世人反思人性。在这一点上,马斯洛选择从正面解释,而麦克尤恩强调他的作品不是阐释(illustration)而是考察(exploration)。他用无比细腻的文笔打造“锋利的手术刀”,把黑暗人性的内理一层一层地剥开,让读者在感到惊悚的同时,也不由得陷入对人性阴暗本质的反思。我们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约拿情结的感同身受与对人物变态行为的震惊。从可以被正常人克服的成长本能到操纵人物走向歧途的心理障碍,约拿情结在作品中的异化使我们对这一熟悉的本能感到陌生。而同样使我们感到熟悉又陌生的还有人物内心无限壮大的恐惧。尽管其程度不一,种类繁多,但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社会对于自身现代性的普遍恐惧,因为现代性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危机,譬如战争、恐怖主义、核威胁等,这些造成人类社会的混乱与动荡。其普遍性使我们感到熟悉,个体身上程度之深超出我们的认知。

麦克尤恩向我们展示了在不断累积的恐惧中人类社会曾经真实而现在也有可能仍然存在的阴暗角落。我们通过麦克尤恩艺术化的手段重新认识小说中这些阴暗的角落。这些角落往往与外界隔绝而形成封闭孤立的空间。生活在其中的未成年人物因此失去了外界文明的正常干预而陷入逃避成长的本能,而成长的本能又驱使他们选择违背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自我成长,最终陷入“成长的迷误”。在成长与逃避成长本能的冲突中,约拿情结的恐惧始终站在逃避成长的一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物总是诉诸变态行为。

注释【Notes】

① 圣经旧约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犹太先知约拿(Jonah)受命去宣布赦免本该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由于该城市住着他家族的宿敌,约拿抗拒并想方设法逃避这项使命。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终他因神的感召而悔改,按神的旨意完成了使命。马斯洛借用了这个故事将人们对于最高成功或神性既尊崇又害怕的情绪状态,命名为“约拿情结”,其隐含着渴望成长又害怕成长的恐惧。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Liliane, Louvel. Gilles Ménégaldo and Anne-Laure Fortin. “An interview with lan McEwan.” Etudes Britanniques Contemporaines n°8. Montpellier: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Montpellier, 1995.

马凌:家庭制造:伊恩·麦克尤恩。《书城》8(2010):82-87。

[Ma, Ling. “Homemade: Ian McEwan.” Book Town 8 (2010): 82-87.]

Maslow, Abraham.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1.

McEwan, Ian. First Love, Last Rite.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75.

---. In between the Sheets.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78.

---. Cement Garden.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78.

---. Child in time.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87.

---. Atonement.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2001.

Ryan, Kiernan. Ian McEwan. Exeter: Northcote House, 1994.

尚必武:新世纪的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现状与趋势。《外国文学动态》 1(2013):4-7。

[Shang, Biwu. “Study of Ian McEwan in New Century: status quo and trend.” World Literature: Recent Development 1 (2013): 4-7.]

——.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外语教学》 4(2014):71-74,83。

[---.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Growth: Ethical Identities and Ethical Choices in Ian Mc Ewans Cement Garde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4 (2014): 71-74, 83.]

徐岱主编:《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Xu, Dai ed. New Concepts of Aesthetics: Humanistic Reflection of 21 Century. Shanghai: Xuelin Publishing House, 2001.]

張和龙: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当代外国文学》4(2003):40-46。

[Zhang, Helong. “Growth Confusion – on McEwans Novel Cement Garden.”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4 (2003): 40-46.]

责任编辑:王文惠

猜你喜欢

成长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