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调查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8-05-11王爽

科技视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王爽

【摘 要】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中国文化纳入段落翻译这一改革后,大学生仍然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本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对自身文化缺乏了解。无论是在教材、教学内容还是在课外资源方面,学生的输入量都相当有限。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树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改进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6-0079-003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Outreach” strategy,college students still have “aphasia in Chinese culture” after reforming the Chinese English Band 4-6 test into Chinese paradigm translation.This study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expressing English vocabulary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ack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culture.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content or extra-curricular resources,the input of students is quite limited.To change this situation,we must establish an equal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change the teaching model,and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隨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求改变过去单向“输入”西方文化的局面,在继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把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相结合,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互动的新格局。而在目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背景下,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传播中国文化则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十分薄弱,即 “中国文化失语症”。近年来,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其成因及解决办法。

1 中国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aphasia)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症)”,他发现:有些博士生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 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 但是一旦用英语交流中国文化时,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1]

张为民等对126 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 即便是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的解释性意译.[2]张淑菊对政史、中文、生化和计算机四个系的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词汇测试,结果表明, 受试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亟待提高。[3]肖龙福等(2010)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师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建议在教学大纲中细化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估两手抓的策略。[4]朱桂生(2016)发现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缺乏对本土文化探讨和传播的足够重视,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并由此导致在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5]

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就是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通用基础英语中要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进行了改革,将中国文化段落翻译纳入考查范围,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等的英语表达。由此,教师和学生也开始重视中国文化(英语)的学习。那么在这一系列背景和举措下,大学生是否仍然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生对学习中国文化的态度如何,怎样有效的学习中国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何启示?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展开了调查,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湖北省某高校200名本科生。其中英语专业40人,非英语专业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100人,未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60人。

2.2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大学生是否仍然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

2)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输入状况如何?

3)学生对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态度如何?

4)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途径有哪些?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试卷测试、问卷形式展开调查。“试卷测试”用来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包括20个词汇翻译题和2道问答题。试卷内容参照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CET-4)翻译话题,涉及饮食、节日、艺术、中医、建筑和哲学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内容。“调查问卷”用来调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存在的困难、中国文化(英语)的输入状况、对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态度,以及感兴趣的学习途径等。

2.4 研究步骤

首先,对被试进行测试,采用事先编制好的试卷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求不查阅任何资料在2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接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共收回测试试卷200份,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现将统计结果进行逐一分析。

3.1 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卷包括20道单词翻译题和2道问答题。20个单词均选自四级考试内容,虽然不能全面客观地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所选词匯代表了饮食、节日习俗、艺术、中医、建筑和哲学等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都是常见词汇,测试结果能从侧面能反映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学生的单词翻译题答题情况如下表1所示,其中“总体正确率”表示所有学生答对该题的比例,“考过四级学生正确率”表示在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中,答对该题的学生占这一部分学生的比例,“未考过四级学生正确率”表示在未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中,答对该题的学生占这一部分学生的比例,“英专正确率”表示英语专业学生中,答对该题的学生占这一部分学生的比例。本次调查中,所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均是大一,没有参加过四级考试。

从表1可以看出,答题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为火锅、瓷器和京剧,分别为69%、61%和61%,相对较高的是馒头、中国结、剪纸、面子、丝绸之路、皇宫和太极拳,分别为28%、25%、25%、25%、33%、25%和36%,完全不会翻译的是毛笔字和针灸。除此之外,将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和未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进行对比,前者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后者的题目是旗袍、中国结、剪纸、面子、丝绸之路和瓷器,而后者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前者的题目是京剧和太极拳。英语专业学生较前两者正确率明显较高的是火锅、丝绸之路、瓷器、发红包、京剧和皇宫。总体来说,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比未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正确率略高,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毛笔字、中庸、发红包、相声和针灸等词语完全不会翻译。英语专业的学生比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正确率略高,同样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旗袍、面子、毛笔字、中庸、儒家思想和针灸等完全不会翻译。

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因为段落翻译的要求,曾专门记忆过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对于段落翻译经常涉及的话题内容较为熟悉,相关单词也就记得比较牢固,但正确率超过50%的仅仅只有三个(火锅、面子、瓷器),而这些单词几乎都是高中的基础词汇,并不能表明学生在参加四级考试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而英语专业的学生正确率则出现极端分化现象,由于本身的语言基础较强,普通词汇的正确率较高,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词汇如面子、中庸、儒家思想和针灸等很少在英语课堂上被讨论,因此正确率极低。

另外,2道问答题要求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春节习俗和中国饮食文化。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回答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思路比较混乱。内容有相关性,但不够典型。学生本身就是春节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直接体验者,但一旦要求其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些文化时,却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描述,甚至自身就对这些文化很无知,缺乏文化自觉性。2)词汇表达能力薄弱。尤其是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学生要么翻译错误,要么直接用汉语代替。

通过对比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和未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的总体答题情况,发现这三者有明显的差别:1)英语专业学生较其他两组学生语言基础强,内容表达比较流畅,但文化特色词汇表达能力欠缺。2)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文化特色词汇表达稍微较强,但整体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这一结果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更多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接触的较少(参见后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因此中国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自然是比较薄弱。而参加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在备考段落翻译时往往只关注词汇记忆和翻译技巧,记住中国文化的英语单词,再根据段落内容进行翻译输出。这种输出因为有内容提示,学生不至于无话可说。而一旦让学生自由输出,他们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对中国文化本身的无意识,就会出现无从表达的局面。

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调查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中国文化英语输入状况、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态度以及感兴趣的有效学习途径。

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部分,首先调查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11%的学生比较了解,69%的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20%的学生不是很了解。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33%的学生表示一般,67%的学生认为不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困难方面,75%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只可意会,难以言传,94%的学生不知道相关英语词汇,55%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自身了解不深入。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学生认为较为简单的话题是节日和饮食,较难的话题是传统服饰、建筑和哲学。这些调查数据也与试卷测试的结果一致。

在中国文化英语输入状况方面,70%的学生表示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偶尔讲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28%的学生表示老师很少讲授,而回答老师偶尔讲授的学生有90%是参加过四级考试的,也就是说,由于四级考试的要求老师才讲授这些表达。而英语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到10%。85%的学生很少关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网络资源,只有25%的学生偶尔关注这些资源。

在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态度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和外国友人交流中国文化,是他们最大的内驱力,持这一态度的占82%。其次是传播中国文化和自身兴趣的需要,各占60%。最后是外驱力四六级考试的需要,这一部分学生占45%。

在有效学习途径方面,45%的学生表示要专门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39%的学生表示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9%的学生表示英语教材应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71%的学生表示如果能有机会和外国友人面对面交流,将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对自身文化缺乏了解,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无论是在教材、教学内容还是课外资源方面,学生的输入量都相当有限。在课堂上即使有输入,也多是为备考四六级段落翻译服务。学生深知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必要性,并且大都来自内驱力。如果能有机会和外国友人交流,将所学知识发挥用武之地,他们的学习效能将充分施展出来。

4 研究启示

在全球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快捷的大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文化互动和交流都应该是双向和平等的。[6]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承担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责任,而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也应同时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责任。外语教学是世界与中国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将本土文化输出,从而推动世界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新格局。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把学生浸润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很少讲授中国英语和中国文化。事实上,中国英语并不会影响语言的地道性,它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有一定的交际需求,不可能避而不谈。同时,在当今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借助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英语教学仍然只是讲授西方的文化,学生必然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就像本研究的调查结果那样,无论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都很薄弱。

若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必须树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要改进教材内容,適当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介绍,教师也可推荐网络资源和在线课程,从而增大学生的输入量。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能以应试(四六级考试)为驱动,让学生孤立地记忆中国文化英语词汇,以至于在进行话语输出时仍然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交流中国文化,甚至进行跨文化对比,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还能从心底真正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要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效果才能最佳。学生只有体会到学习的需求,学习动力才能更强。教师可组织学生与外教或留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体会到交际需求,或是体验到即时成就感,或是感到自身不足,这样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5 结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早已有学者发现并研究过。而在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多年来,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就是在四六级考试改革后,也并未因为段落翻译考查中国文化而使得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要真正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全体外语人士共同作为。

【参考文献】

[1]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刊1): 34.

[3]张淑菊.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8(7):54,105.

[4]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1):39-46.

[5]朱桂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4):325-329.

[6]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