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8-05-02刘莉

智富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生思考

刘莉

【摘 要】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经济上的匮乏面临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且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不仅仅物质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危机更加严重。因此,笔者认为需要科学界定贫困生,健全有偿资助体系,强化精神解困。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对策;思考

如今,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就越来越多。第一,资助工作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所有人认为资助工作就是扶贫,也就是为了帮助在校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减轻压力。但是,这个出发点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进入一种比穷的模式,对于这样一笔不劳而获的金钱,谁都行参与一下很多学生挤进助学金申请行列,使得助学名额分配不均,容易导致各位同学相互攻击造成班级不团结的恶劣影响,不仅失去了助学金本身的意义,而且适得其反。

一、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大学里的贫困生大多数都是比较积极向上,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不易,生活的艰辛,能够用乐观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奋发图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兼职,积极提升自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经济压力,部分高校贫困生面临着许多问题,给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一)贫困生生活成本高

贫困生不仅仅要面对高昂的学费,还要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而奔波忙碌,有的同学在不断的兼职赚钱中迷失了自己,荒废了学业。“关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辍学的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明显偏高。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不得不克制自己在吃穿用方面的消费,经常为生活用品发愁,难以及时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更不要提合理饮食和平衡膳食了,因而贫困生之间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等的差别,进而影响他们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思想存在问题

“大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贫困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些贫困生对生活艰难缺乏积极认知,对于生活贫困过多的强调社会因素,有些学生觉得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甚至出现反社会的倾向。个别贫困生由于强烈的生活体验,陷入对物质利益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中,过分看中自身物质上的贫困,生活上自暴自弃,严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也是身心理扭曲变形的表现。”

(三)贫困大学心理贫困问题严重

比经济贫困更加可怕的是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是相对于经济贫困而言出现的另一种贫困,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由于经济贫困,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冲击,因而造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的两重性格。贫困生渴望和同学交往和交流,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想上的压力。然而由于家庭的贫穷,使自己处于“低人一等”的窘境,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身形象、风度、言谈等方面的不自信,从而孤僻不合群。”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资助的认识方面

如今高校要打破资助就是扶贫的思维模式,要突破已有的传统体系,打造和建立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资助体系。要从贫困生的各个方面入手,去全方面资助和帮扶学生,让他们自强自立。例如:可以利用一部分资助资金在校设立相应的勤学助工的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强自立。

(二)资助分配方面

“目前学校的资助分配方式几乎是按照“学生家庭情况登记--资助申请--贫困情况陈述--投票选出最终分配结果”,这种方式看似合理公正,但是也有许多可以商榷改进的地方。首先这种传统的方式只是基于开学时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一个登记,不能一概而谈;其次学生的登记信息不能长期实现数据更新,例如在读书期间有些同学家里受灾害、地震等影响,应该及时纳入资助分配进行考虑。”

(三)助学金分配有问题

如今,在高校的助学金的评判方面出现很大问题,很多高校的班级助学金申请往往都会十分火爆,经常出现名额不够的情况,这时候就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几个学生代表去申请拿到助学金,最后大家平分或者充到班费,更有的甚至是谁申请到奖学金就请大家吃饭、上网等等。这显然违背的助学金的本意,助长了一大批同学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維。其次,这种做法使得那些贫困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资助,很有可能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四)贷款政策方面

“虽然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的政策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很好,很多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而不太了解政策,会优先选择拖欠学费或者累累举债。那些非贫困生家庭反而从中钻空子,享受政策优惠,占用国家给与那些贫困生的资源。其次国家贷款申办手续复杂,审批时间过长,首先学生提出申请,之后由银行、学校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并填写大量表格,同时为了证明借款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还需等待借款学生生源地地方政府盖章核实,这样一来造成了当前许多在校学生因手续烦琐放弃助学贷款而选择其他方式。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助学贷款是当务之急。”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由于经济压力,部分高校贫困生学习生活面临困难,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心理贫困”危机比较严重。为此,需要科学界定贫困生,健全有偿资助体系,强化精神解困。

(一)科学界定贫困生

贫困生的判定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是资助工作公平性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得到最公平的帮扶,让资助金得到效能最大化,就一定要科学化贫困生判定程序,要讲方法,讲技术,讲原则。“贫困生界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准、快”。“全”是指对全体学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测算和调查了解,确保全部贫困生都能得到帮助:“准”指各级各类测算和了解要准时、准确,确保每一项资金都资助给确实困难的学生:“快”指整个界定工作要快,尽快了解谁该得到资助、需要多少资助。另外,还要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查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尽可能准确判断哪些同学应该得到多少资助。”

(二)健全有偿资助体系

进入21世纪,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要解决经费问题,当然首先要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为了保证学费这一高校经费特定来源,国家必须完善与收费政策相配套的助学贷款制度。就目前的资助方式看,“奖、助、补、减”几项需要政府和学校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政府拨款有限、学校经费紧张情况下,其覆盖和资助额都难以满足困学生的需要。只有转变资助方式,以赠与性为主的无偿资助和以延迟付费性为主的有偿资助结合,才既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又能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贷款保证学费来源,增加高等教育经费,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强化精神解困

贫困生不仅经济困难,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对少数名族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十分重要。通过精神资助使贫困学生获得经济、思想“双解困”是高校扶贫济困工作的基本要求。高等学院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少数名族贫困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一般来说,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这种压力引导得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动力,否则就可能导致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更加自卑,甚至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让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养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应该成为大学育人的重要任务。

(四)名额分配合理

资助名額分配方面做到更为合理、公正,建立所有同学真实家庭情况及背景数据库,并同步更新,考虑包括灾害、家庭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各种问题。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在学校的消费习惯和现实情况做出评估,将申请学生的资料进行公示公开,当然其中有些情况如果学生本身不愿意公开也应该予以理解,班主任可以就掌握的情况进行实名提议并报学院、学校审议。目前,高校许多班级采取的全班投票选取资助名额的方式其实并不可取。建议由班主任和学院辅导员主导选出平时生活作风良好、勤俭节约、在班上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组成学生资助评估小组,所有会议有记录、可公开。这种涉及到名额分配的工作,只有做到透明,才能保证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大的利用。

四、小结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提高教育水平,让每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更大程度更广泛意义上提高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是这种机会均等的重要体现,所以大学生资助应该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资助更为合理公正公开也是有效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覃殿益.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解决途径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6):118-121.

[2] 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38-40.

[3] 谢桂阳.请关注:心理脱贫――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2(3).

[4] 张裕用.竞争 合作――谁该在学校教育层面中占主导[J].教育科学论坛,2008(1):68-70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贫困生思考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