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模班”为抓手的高职焊接专业卓越人才培育研究与实践

2018-05-02张鑫史维琴吴叶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策略

张鑫 史维琴 吴叶军

摘要:从我国当前工业化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设立“劳模班”的方式,对“卓越人才”的培育做了实践,结果表明,“劳模班”的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成果显著,为卓越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可行的经验。

关键词:卓越人才;劳模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44-02

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精神,教育部从2010年起组织实施了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中,本科专业1257个,研究生专业514个。卓越系列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但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務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却鲜有探索技术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高职层次卓越人才培养技术,实现由“通才教育”向“英才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建设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信息化、融合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的卓越人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以“劳模班”为抓手的卓越人才培育的策略选择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独立教学进程。原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的工作岗位主要为传统手工性质,自动化制造所占比例较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对智能制造的掌握程度,适应新形式下相关产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需制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内外焊接标准,按照三类岗位成长规律、生产过程,将“立足操作岗、适应技术岗、迈向管理岗”的课程体系提升为“精益操作岗、先进技术岗、适应管理岗”。即,为技术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为适应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机器人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国际焊工培训及考证》和《先进连接技术(科研和创新项目)》等课程。原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选修课设为必修课,如《焊工高级实训及考证》变更为必修课,“劳模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焊工高级证书。通过高级别的考证,培养学生执行标准的能力,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2.创新国际化培养思路,实行“双行并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三个方面:面向职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职业界:即要主动适应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即服务于“走出去”战略,为企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面向未来:即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支承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2]。

为了适应国家开放大格局,需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实行“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师国外交流、进修,学生海外学习、培训等,增强师生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规则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引进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共建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3.简化班级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选拔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劳模班”班主任,采用“导师制”对班级进行管理[3]。根据学生特点,匹配相应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最大限度发挥其特长,同时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取长补短,使学生全面发展。对班级班委制度进行改革,只保留班长、团支书与学习委员,增设4人制小组组长,团结督促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利用学院信息化平台,对班级生活与学习进行管理,定期分析后台大数据,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

4.实施“2.0版项目化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依据特种设备焊接生产流程,“审查特种设备结构工艺性、确定焊缝分布和焊接接头、评定焊接工艺、编制工艺规程、选择持证焊工、检测焊缝质量”来组织教学;每个任务采用“接受与分析任务、信息收集与处理、任务决策与计划、任务实施与检查、结果讨论与评价、理论提升与拓展”组织教学。在此基础上,依托学院的网上教学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利用焊接专业国家资源库资源以及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互联网+教学”的“2.0版项目化”教学形式尝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不定期举办班级个人技能竞赛、组间团体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大赛及项目的方式,在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5.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锻炼综合能力。科学研究是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科研融入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开阔创新思维。同时,为加强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科学地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或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技术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

二、确立卓越人才培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设立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务处总体规划,学工处在学生活动上进行相应配合,二級学院具体协调实施。

2.制度保障。联合校内外专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劳模班选拔与管理办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等,保证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标准化、制度化。

3.经费保障。以项目立项的形式,保证实训耗材、技能提升、国际交流、竞赛等所需的费用。

4.师资保障。按照1∶4左右的师生比,选拔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骨干教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的导师,同时按照校内外1∶1的比例,选聘专业水平高、职业素质优秀的企业专家作为企业导师,依照师徒结对的方式,开展专业领域的校内外同步培养。

三、建立卓越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修读学分按学校相关要求执行,但在专业课程领域,课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进行广泛调研,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量化,使培养目标更清晰,并将学生的评价过程由“校”改革为“校+企”的双评制,牢牢把控产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要求。

四、以“劳模班”为抓手卓越人才培养的育人成效

1.形成了文化品牌。学院设立“劳模班”以来,劳模精神不断鼓舞、感染、激励着学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通过微信推送、海报展览、赛事举办等方式的宣传,劳模精神已深入广大师生人心,成为学院内涵品质之一。“劳模班”的育人形式正成为学院卓越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的主要实践载体。

2.学生培养质量初显成效。虽然“劳模班”的设立不到一年,但是这15名大一学生当中,学生的技能水平均已达到焊工中级,4人联合申报2017年江苏省创新训练计划一项,4人参与焊接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工作,3人参与团队教师2017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前期试验工作并成功立项,6人参加在上海举办的IIW·CWS·Arc Cup 2017国际焊接大赛,取得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三等奖1项、优秀选手奖4项和团体铜奖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75-80.

[2]王苹,林雪明.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08-112.

[3]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32-34.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