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2018-04-29张三元孙虹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人民性唯物史观

张三元 孙虹玉

摘要:在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其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价值取向,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体现,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它奠基于中国梦的人民性,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以及传统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其根本实现方式。因此,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具有系统的逻辑架构,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思想;人民性;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1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8)01-0112-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事业,把文艺事业的发展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或根本方略之一,并就文艺事业的作用、文艺创作的要求及文艺创作者的修为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文艺思想。习近平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在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其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体现

人民主体性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中领悟其真精神。

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从提出到完善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过《莱茵报》时期的准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初步提出人的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提出了“类主体”的概念,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第二个阶段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把人的主体性确定为现实的人的主体性,从而使人民主体性的建立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得出了现实的人是主体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历史的结论。“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11295这样,就把抽象的人变成现实中鲜活的个体,并且赋予其实践这一强大武器。第三个阶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把人的主体性看成是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而且找到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力量。可以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基本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核心观点或思想居于核心地位:一是“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个人”作为“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二是人的主体性只能通过人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或者说,只有在“自主活动”中,人才具有主体性;三是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固定分工和异化的扬弃,因此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劳动成为一种“自主劳动”,即实现人的主体性。第四个阶段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指明了人的主体性的终极价值目标:每个人的主体性即“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实现;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集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的统一。至此,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完成。马克思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人民的主体性,其精神内核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民主体性是通过实践展现出来的,创造性劳动是人民主体性实现的根本前提。这个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必须体现人民主体性,为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服务。

一方面,文艺的基础来自于人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切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关系,其次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交往。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中最基础、最集中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在物质生产领域居于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自然也在精神文化生产领域居于主体地位。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一切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其二,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显然,在物质生活需要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精神文化产生的基础,当然也是文学艺术发生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习近平坚定地继承了这一思想,不仅牢牢地把握文艺的人民立场,更是把文艺事业的未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创作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价值的最终判断者。在马克思看来,人民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真正源远流长的经典作品都能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经久不衰。如希腊古典文学作品虽然历经几个世纪的大浪淘沙,但其真善美以及自由的精神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人民的判断。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当然也是价值评价主体。只有人民才是文艺作品价值的最终判断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艺作品的最初来源只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文艺作品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人民群众的感受最深。想要创作出鲜活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只能深入到最基层,深入到最贴近人民群众心脏的地方。基层是最真实的社会“切片”,基层也是最富饶的精神宝地,是文学艺术生根发芽的土壤。因此,习近平告诫人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去体会人们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感受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才能创作出人民喜欢的优秀作品。

二、思想传承:毛泽东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

研究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离不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一提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必然想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毫无疑问,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接着说”,两个讲话在精神实质上毫无二致。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艺思想,其中,人民主体性是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问题。”一语中的,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在毛泽东看来,文艺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民主体性是文艺的根本问题。正如美国学者梅·所罗门所言:“毛泽东在他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和这一过程相关联的,就是要求运用艺术中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因素,通过群众的朴实的表达方式和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形象,来打开联系群众的渠道。”在72年后,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而且也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在文艺基本立场的问题上,两个讲话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人民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是文艺服务的对象。两个讲话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强调文艺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以他深切的底层关怀精神来实现对文化权力的掌握,认为文学艺术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另一方面,人民是作品价值判断的主体。人民既然是文艺服务的对象,那么对文艺作品的优劣,人民最有发言权。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碑”比“票房”更重要。因此,毛泽东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习近平更是明确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既然文艺以人民为表现和服务的主体,那么人民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就是衡量作品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

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的讲话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在继承毛泽东文艺服务于人民大众思想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扩大”上。一是文艺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大。這主要是由于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范围有所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革命的需要,毛泽东关于“人民大众”表述是这样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因此,文艺的服务对象清晰落实到一个群体——“工农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所以在习近平的讲话中,文艺服务的对象是指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更具广泛性。二是文艺视野的不断扩大。文艺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以前,这个功能的实现主要局限于国内,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内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和碰撞,文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文艺不仅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要,还应该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一种方式,把具有中国气息、民族传承的文艺作品展现给国外民众,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因此,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文艺创作来源的问题上,两个讲话都坚持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只是或只能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因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及其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习近平用唯物史观观照中国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对文艺作品质量的新要求。在革命时期,针对革命队伍中人们文化水平较低,半文盲甚至文盲较多的情形,为激发同志们的战斗热情,文艺要满足大众的普遍需求,鼓舞士气,表达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期望,文艺更多地表现为雪中送炭,具有普及性。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而且人们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因此文艺作品的普及性迫切需要向精品性“升级换代”。二是对文艺创作者的新要求。革命时期的文艺创作方向和革命任务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认为,文艺创作者要摆脱小资产阶级的镣铐,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文艺创作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势更加复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盛行,再加之科技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直接导致了人心浮躁、拜物教盛行等异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工作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既要遵守市场规律,更要遵守艺术发展规律,遵循人的精神生活发展规律,在创作上沉得下心、存得住风骨、守得住底线,“不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要多出精品力作。

三、现实前提:中国梦人民性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用三句诗生动地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分别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可以说,中国人民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深刻地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性思想。一方面,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不是乌托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现实的运动。人民群众是这个现实运动的真正主体,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在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人民幸福这一点是极为深沉的,是中国梦的根本归宿,而且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些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中国梦的广阔舞台既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也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现实的可能。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有机统一起来,或者说,只有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之中,个人梦想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奠基于中国梦人民性的基础上。一方面,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是中国梦人民性具体而本质的体现。在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中,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是前提,是保障,而人民幸福是最终目的,是价值归属。人民是中国梦的现实力量和价值确证。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文艺的振兴与发展无疑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质性内涵和重要环节,因为它关系到人民幸福这个根本价值的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主要由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尚的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构成,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只有物质上的满足,人民不一定感到幸福,“富了口袋,穷了脑袋”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这有三层意思。一是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伟大的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但归根结底,人才是根本,也就是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实质上是中国人民的道路、中国人民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的力量。毋庸置疑,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都不能没有“人民的精神”这个内核。尽管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从来没有否定人的精神以及先进文化对社会存在巨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可以解放人、塑造人、发展人,其中人的精神是关键因素。伟大的精神实际上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或核心力量。“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到人们的实践生活中,贴近人们的生产活动,从圆中国梦这样的高度创作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文艺作品,鼓舞人们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二是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先进文化的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享有者,而精神财富或精神文明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的文艺。文艺不是文化的唯一或全部,但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实现先进文化的创造,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就要首推文艺。因此,文艺工作者应和人民打成一片,做时代的先行者,创造出有温度有道德的作品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开拓中国道路。三是文艺必须表达人民的心声。实现中国夢,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合理的制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文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文艺工作者应和人民融为一体,了解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表达人民的诉求,创作出敢于直面现实、吐露人民心声的作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中国梦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人们是否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反映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文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纯良的素材取之于民,优秀的作品用之于民。”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梦灵魂最完美的诠释。好的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正如中国梦的实现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活动一样,都体现了人民独一无二的“素材性”,而文艺的人民性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展现了中国梦内涵的丰富性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性,体现了人民不可取代的“宗旨性”。

四、基本内涵: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存在之基和发展之源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文艺领域的贯彻和运用,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基石。社会主义文艺与其他文艺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脱离人民,社会主义文艺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目标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这有两个意思。一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不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根本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历来受到党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提出文艺是为“工农兵”和“政治”服务的。这一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疑是正确的,推动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时代变化和文艺发展的新形势,邓小平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服务方向,从而使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实现中国梦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论断,将文艺的命运完全托付给人民,更加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习近平明确要求:“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在《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二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既有量的要求,但更多的是质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才具有生命力。

其次,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动力。“文艺需要人民。”只有人民及其实际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素材,“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的根本就在于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文学艺术家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到人民群众之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所以,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当然,文艺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简单地反映生活,文艺创作在再现生活、干预生活的同时,要高于生活,赋予作品以时代感和正能量,使作品起到“化人”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毫无疑问,滋养创作的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成就文艺作品的是人民的理想与精神。

再次,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说到底,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才是文艺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只有人民认可的、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相反,人民不喜欢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不能引起人民共鸣的,不能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

习近平文艺思想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主题,集中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文艺事业发展的实现力量以及文艺创作的目的等问题,既钩玄提要,又切中要害,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个真理:作为“剧中人”和“剧作者”,人民注定不会被历史所逾越,不会被文艺所逾越。

五、时代特点:传统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回顾新中国文艺发展过程,有过低潮,也经历过辉煌,但其中永恒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风雨如晦的岁月,还是乘风破浪的年代,人民性自始至终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今天,习近平文艺思想以人民性为主题,体现出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时代特征。

其一,对优秀作品的要求。“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枝繁叶茂。我国传统文化硕果累累,《诗经》汇聚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从反映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意义出发,在诠释人们喜怒哀乐的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八大家的诗文以及关汉卿、马致远的戏曲,忧国忧民,壮怀激烈,反映的也是人们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本人十分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用“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来表达自己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崇。另一方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也是我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文艺乃至整个文化才会永葆青春与活力。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反映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和时代赋予给人们崭新的生活状态及态度,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真正反映人民心声。

其二,对文艺创作的要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傳统的血脉。”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习近平以古典作品为例来说明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优秀作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是反映人们的期盼和心声的诗句。这些优秀的传统古诗词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文艺创作中心的无限潜力和现实价值,是值得我们借鉴、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同时,文艺创作又应该创造性地反映当代中国人们的现实生活。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实现中国梦是当前文艺创作最为重大的历史背景,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当前文艺创作面临的现实基础,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着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的现实题材,围绕着实现中国梦背景下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和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弘扬中国精神、凝集中国力量的目的。《人民的名义》就是在这样一个总的时代特征下诞生的一部优秀作品。腐败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毒瘤,为人们深恶痛绝。《人民的名义》的出现不仅表现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剧中时代英雄所散发出的正能量也在不知不觉中凝聚着中国力量,使人们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

其三,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塑造自己”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养德。这个德,既有传统的内涵,也有时代的特征,但蕴含其中的核心素质就是为人民而创作,创作出能涵养人们心智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想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抛弃高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与人民打成一片,贴近人民生活,用心专注地以人民为对象来创作。二是明志。在市场机制中进行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环境。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浮躁是最重要的表现。因此,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做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取法于上,厚积薄发,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批评的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三是修艺。所谓修艺,就是提高创作能力与技巧。“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正确把握艺术个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跟拜金主义绝缘,跟拿来主义断交,在市场经济面前要静下心神,不为金钱冲昏头脑,不成为市场的奴隶,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六、实现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性只有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中才能实现,换言之,人民的主体性只有通过人民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得以实现和确证。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自我实现”。文艺创作也是劳动,创造性或独创性是其本质特征。尽管文艺的人民主体性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民主体性的反映或体现,但文艺创作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融智力、体力、情感以及审美观等于一体,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文艺的人民主体性,从而体现和确证在火热社会生活中的人民主体性。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首先,坚守创作资料的生活来源。“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对于文艺创作而言,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地深入到人民当中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关注民众,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地了解人民的心声和希望,敢于不回避现实中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着力表现不断涌现的时代英雄身上所散发出的时代精神。如这两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頌》。该剧揭示了大都市年轻人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的无奈和茫然,生存的危机感、金钱的诱惑力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强烈碰撞,使得抉择不同的人命运迥异。由于该剧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人们的渴望,所以能引起很大的共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人民的名义》的收视率之所以屡创新高,关键在于它敢于直面人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表达人民的心声与爱恨情仇,弘扬正气,高唱主旋律。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再现。事实证明,“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这是个方向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其次,坚持不断的深度创新。“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文艺就会落后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实际,就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拘泥于过去,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创新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内容上的要求。内容创新是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认为,内容创新关系到文艺作品的质量,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习近平把文艺上升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高度,把爱国主义看成是文艺的主旋律,文艺是引导现实的号角,呼唤有更多的莫言来打造文艺精品,引领时代风气。另一方面,习近平把文艺上升到打造中国精神的高度,首次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文艺就要体现当代中国精神。形式上的创新也很重要,它关系到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程度。“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所提供的传播手段更加高效便捷,既能扩宽文艺道路,又能扩大文艺效应,是文艺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当然,文艺创新绝不是单纯的内容创新或形式创新,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只有把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结合起来,才可能出精品力作。

再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也面临着市场效益的考验。一个客观事实是:文艺作品经常处于尴尬的状态,好的文学作品理念经常无人问津,很难转变成经济效益。而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创作者有时会在创作过程中丢掉自身的追求。当文艺追求的价值被扼杀,不再为人民服务,不再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文艺作品以及文艺产业沦为捞钱工具的时候,文艺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习近平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针对市场经济造成文艺“浮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以赚钱为唯一的或主要的目的,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可能喧嚣于一时,却失去长远,因而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初心相去甚远,最终也将失去经济效益,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坚持文艺批评。习近平非常重视文艺批评,认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不可缺少环节。“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这给就文艺创作者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仅要做一位好的文艺创作者,还要善于分析敢于质疑,做一位有风骨的批评家;要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就要敢于并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文艺表现中的主人翁的意见。

总之,习近平文艺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想人民之想、发人民之声、为人民之欲、兴人民之魂,才能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许桃芳)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人民性唯物史观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