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市场化与产业转移

2018-04-29江胜名周薇薇叶留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场化政府经济

江胜名 周薇薇 叶留娟

摘要:产业转移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分税制改革使我国形成了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管理体制,特殊的管理体制导致地方政府对“政治晋升”和税收增长的追求,从而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要素流动自由性增强,产业转移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地方政府“政治晋升”和税收增长的努力方向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在市场机制影响下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地方政府努力方向;产业转移;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8)01-008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日益突出,区域差异仍然明显。如何打破地区经济不平衡、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产业转移是解决产业非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产业转移,继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政策后,2010年9月中央出臺《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是一种客观趋势,虽然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都是企业,但对经济发展具有实际决策权力的是地方政府。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对土地等生产要素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因此地方政府是产业转移极为重要的经济变量。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行为发生变化,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追求“政治晋升”和税收增长的努力方向如何影响产业转移?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使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间或国际间产业分工的形成,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度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作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早期有关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赤松要(Akametsu,1932)于1932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研究了日本棉纺工业发展的历程并首次提出“雁行发展理论”,后不断完善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成熟的理论、弗农(Vernon,1966)基于动态角度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小岛清(Kojima,1978)综合了赤松要和弗农的理论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当前,我国理论界较为推崇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来源于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区之间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导致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的地区为高梯度区域,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使这些创新产业成熟后逐渐转移到产业梯度次低的地区,再由次低的地区转移到更低的地区;同时高梯度区域又不断创新新产业,产业转移如此不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克鲁格曼(Krugman,1991)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行为,而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影响不大,产业转移只不过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积聚到再集中和再积聚的过程。然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有关地方政府与产业转移的学术研究层出不穷。

孙华平和黄祖辉(2008)m认为在给定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展开竞争博弈,即在重复博弈两次的情况下,产业转移双方地方政府合作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为实现区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应整合双方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实现整体动态均衡的长期经济增长。杨玲丽(2010)认为产业转移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产业转移是企业根据其自身发展状况及经济环境等变化所采取的一种对策行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和制度环境。王敬勇(2011)利用一个地方政府竞争的静态博弈模型,考察地方政府竞争过度如何降低产业转移的绩效,解释了政府竞争强度加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内耗”、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存在趋同、过度放松管制以及“产业转移粘性”的现象。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来分析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张辽和宋尚恒(2014)通过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各地区要素和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杨本建、王珺(2015)研究了在分权体制与产业转移共同作用下地方经济合作的行为与绩效。桑瑞聪等(2016)认为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行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上,已有文献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地方政府竞争和合作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此为突破口,揭示地方政府基于“政治晋升”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基于经济收益为目标的税收增长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三、实证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与变量说明

为考察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1.被解释变量

产业转移(intra):部分文献采用微观数据衡量产业转移;还有一些学者利用宏观数据来衡量,例如,刘修岩和张学良(2010)以及张辽和宋尚恒(2014)利用地区内新生企业的数量代表产业转移或产业的区位再选择,罗若愚、张龙鹏(2013)利用外商投资增长率作为产业转移的代理变量。本文认为我国当前产业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在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用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变化量作为产业转移变量。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主要是增加的新企业导致,说明有产业转入;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说明存在产业转出。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和市场化水平两个核心解释变量考察产业转移。(1)地方政府努力方向(effort),借鉴蒋震(2014)、李静等(2015)研究成果从两个角度来测度地方政府努力方向:一是地方政府追求“政治晋升”的努力方向(prom),在“政治晋升”的目标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的“为增长而竞争”(张军,2005),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本文用相邻年份的GDP增长率之差表示;二是地方政府追求税收增长的努力方向(reven),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充分关注自身的经济收益,另外,税收收入是地方财力的支撑,是地方政府开支的最主要来源,本文用相邻年份的税收增长率之差表示。(2)市场化水平(mi),采用国民经济研究所调查测算出的市场化指数,该指数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环境五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市场化的进程。

3.控制变量

产业转移不仅受到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努力方向的影响,还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选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三个控制变量。其中,城市化水平(urb)用各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意味着各项基础设施、交通等外部社会环境更加优化,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降低,有利于产业转移。工业化水平(ind)用工业总产值与GDP比例表示,制造业是工业的构成部分,工业化水平提高为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有利于制造业转移。第三产业发展水平(thi)用第三产业产值与GDP比值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带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一方面意味着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软环境;另一方面意味着发达地区主要关注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化服务业,因此会积极向外转移制造业等行业。

(二)数据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努力方向的变量数据通过1996-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市场化水平来自樊纲等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其中2012-2014年的市场化指数是在樊纲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插值法计算得出。其余数据来源于1998-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差分矩估计和系统矩估计对地方政府努力方向以及市场化水平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为防止结果出现偏误,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逐个回归,且估计结果均通过了Abond二阶序列相关检验和Sargan额外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因篇幅限制,主要报告差分矩估计结果(见表2)。

(一)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政治晋升激励和财税激励

回归结果(1)和(2)表明地方政府追求“政治晋升”和税收增长的努力方向有利于产业转移,并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地方政府为什么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一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可以实现地方官员的“政治晋升”;二是为了追求税收收入的增长。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分权化改革以来,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掌握地方经济的主导权,中央政府掌控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权。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因而地方政府在“政治晋升”的激励下,积极发展各大产业,展开激烈的“晋升锦标赛”。而企业虽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但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带来产业有效转移,产业转移还需在政府的推动下才能有效实施。产业转移具有一种“全套型”的性质,不仅涉及资本的区际间流动,更涉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转移。地方政府在追求“政治晋升”的同时还积极追求税收收入,在晋升激励和税收激励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税收增长的追求促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但其对产业转移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企业在转移时会进行成本利益分析,尽量选择投资成本低、回报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税收力度越大,越不利于新企业的转入。产业转移及伴随的要素流动的本质是企业空间扩张和区位再选择,并且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间的动态博弈和政府间的竞争行为也会一直贯穿在该经济活动中,一方面,政府在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过程中需要充当服务者,为产业转移这一市场游戏制定规则,并担任裁判员;另一方面,产业转移这一经济活动又涉及到政府自身的经济利益,政府需要积极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又充当该游戏中的运动员角色。

(二)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市场化改革

回归结果(3)说明市场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产业转移,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4)和(5)是市场化与地方政府追求“政治晋升”与税收增长努力方向的交互项,体现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运行由过去的计划指令转变为市场引导的不断推进过程。市场化使得经济资源根据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自由流动,经济主体的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产业转移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地区在市场化条件下纷纷发展相关产业,但由于地理区位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速度不一致,产业门类也有所区别,因而,产业会从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以及落后地区依次梯度转移。引起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经济发展带动新产业兴起,原有产业需要转移阵地为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二是资源的稀缺导致成本提高,为减少成本将产业由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到成本低的地区。唐运舒等(2014)根据产业转移类型和承接地环境耦合的特征将产业转移划分为成本推动型转移、资源推动型转移和市场推动型转移三种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产业转移都是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使区域间生产要素无进退壁垒,整个国家甚至全球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承担的角色不同,发达地区是产业转出主体,不发达地区是产业转移的承接主体。市场化落后的地区通常由于要素流动困难以及各种设施的不健全难以吸引产业转入。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产业转移受政府的主导作用较强,政府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以及产品市场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协调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备的产业链条,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地方政府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热衷程度越高,努力程度就越强,产业转移水平就越高。本文1997-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努力方向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其中的理论机制。根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转移总体来说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地方政府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产业转移,并能强化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转移的正向效应。

根據以上分析结论,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努力方向的促进作用,利用区域间的产业不均衡,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推”“拉”作用下,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的产业落户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积极创新、发展高端项目,从而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结构梯度升级。产业转出地政府为扶持新产业、争取新的利益发展空间,采取措施鼓励一些企业转出,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积极为转出产业寻找承接地;产业转移承接地政府应当积极采取一切可以形成“拉力”的措施,例如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支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物品供给,改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企业积极主动落户当地。

第二,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为产业转移创造自由轻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产业转移效率的提升。市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生产要素的转移,需要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因此,需要废除一系列有碍市场自由化的各种政策规章,打破市场分割、消除行业垄断,形成一个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

第三,地方政府在争夺产业资源时需对产业进行相关考察,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而敞开怀抱欢迎一切企业,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地方政府应予以坚决否定的态度,应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承接产业,通过审批制、许可证制等行政干预手段限制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进入。

(责任编辑:卢君)

猜你喜欢

市场化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