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类型分析及经验启示

2018-04-20文卫民,邹文兵,林昆范

关键词:台湾地区文创园区

序言

2017年7月,笔者随国家艺术基金两岸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组去台湾,对当前台湾文创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考察调研与学术交流,对台湾文创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当前状况进行梳理,旨在就中华传统文化各自发展的两岸文创设计互相学习,以期达到共创、共赢共享赢世界之目的。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简称文创)的概念,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由英国阁揆布莱尔(Tony Blair)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以其低耗能、高附加值的巨大优势,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并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其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创意密不可分”[1]。国际上公认,“文化创意产业”提出是在1998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框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范围:“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2001年,素有“世界创意经济之父”之称的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创意管理、知识产权就是硬通货”,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后工业化的第三波产业、成为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网络经济之后重要的经济模式,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了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以5%的速度递增,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各国相继提出发展计划,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与培育,促进创意经济的发展。[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以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井喷式发展。大陆与台湾两岸分隔六十余载以来,依据中华文化的传统根脉各自发展,均表现了不同的文化魅力,台湾地区在文创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鲜明的道路,文创设计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岸文创的根脉均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却又依据当今科技与现代生活而做出不一样的创意表达。台湾文创主张将“在地文化”与“在地美学”结合,将“社会伦理”与“文化美育”相结合,培养民众的审美和设计师创造美的能力[4]。

一、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溯源

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来自于大陆自明清以来迁台的闽南人、客家人,将中原文化带到台湾落地生根,1895年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遗留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与生活习俗,1945年后,国民政府收回台湾,来自于大陆各省的文化逐步占据主流,特别是1949年后,国民政府败退大陆,给台湾带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英文化,六、七十年代来自于欧美现代设计与文化思潮同台湾的闽南客家人传统文化、原住民文化交相辉映,产生了台湾的多元性文化,基于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图1)笔者根据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对台湾地区文创发展情况归纳如下:

图1

1.台湾地区文创的雏形(1994-2000)

早在1994年10月,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的报告就首次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拟从文化重建的角度来重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区的和谐关系,进而带动地方社区的全面改造与发展。1995年,台湾结合“社区总体营造”,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提出“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相关举措,同时在台湾各地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宣传和人才培育工作。[5]自1999年始,台湾文建会推出“文化产业之发展与振兴工作”计划,在社区总体营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特色产业。

2.台湾地区文创发展的成型期(2000-2007)

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式提出于2002年5月8日推出的《挑战200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政策文件,首次将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之下,并独创了“创意生活产业”类别,该政策文件重点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2)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3)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4)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5)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该计划期望通过塑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台湾文创在发展初始阶段就特别注重“在地化”(Localization)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双向维度。所谓“在地化”就是依据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材料、特色工艺等多种人文因素,“在地化”是相对于“国际化”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两者看似背道而驰,实际操作中,两者经过创意进行融合,许多“在地化”的传统元素可以结合当今“国际化”的科技成果与生活习惯,经过创意设计,产生新的反映地方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

3.台湾地区文创繁荣期(2007-至今)

台湾文化创意经过文化学者的呼吁,艺术家、设计师的参与,在政府扶持及民间资本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文创产业的繁荣期;数据显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由2005年的4400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10年的6615.9亿元新台币,占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到2014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达到7945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新兴支柱产业。

台湾文创进入繁荣期的标志事件是2007年2月,文建会将台北一个闲置的废旧工厂以政府建设、民间参与的模式转变为一个“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这个文创园区前身是始创于1914年日治时期的台北酒厂,后期酒厂搬迁,闲置了十年之久,通过前期由政府部门出资整建、扩建,然后甄选民间资本在特许时间内运营,特许期满后,运营权转移政府。2007年12月6日,全新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诞生,并以“1914”原酒厂建成年份命名。

2009年5月14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了《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执行期为2009-2013年。《创意台湾》提出了“拓展华文市场,进军国际,打造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的目标。台湾在2010年又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促进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二、台湾地区文创发展的类型分析

经过文化及艺术设计学者引导、政府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推广,文创的概念已植根于台湾民众心中。艺术家、设计师积极投入到文创的创作开发中,广大民众积极消费文创产品,于是各种行业融入文创概念,诞生了许多新型的文创业态:如与休闲农业结合产生了休闲农业文创园;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产生了自然生态文创园;与博物馆相结合产生博物馆文创;与工厂相结合产生观光工厂文创;与餐饮相结合产生餐饮文创;与宗教相结合产生了宗教文创。从普通的衣食住行到巧妙的文化植入,从废物利用到环境改善,文创产品的触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呈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创模式。

1.工业遗产文创型

台湾拥有许多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台湾六大都市均有以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创园区。这些工业遗产文创园区许多是日据时期的工业厂房,许多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随着城市扩张及产业转型,这些曾经在台湾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厂,要么搬迁,要么破产重组,进入21世纪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老旧的工业厂房现在基本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载着百年来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这些遗留的废旧工厂,政府并不是一味拆迁,而是寻求二次价值转换,前面提到的“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的设立就是政府扶持与民间资本合作共赢的典范。自“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诞生以后,经过政府培育与民间资本的热情参与,台湾文创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较有名的有: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图2)、台中文创园区(图3)、高雄台铝文创园区、高雄驳二文创园区、台南蓝晒图文创园区等等。

图2

图4

图3

图6

2.博物馆文创型

博物馆文创在台湾发展很早,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文创之路前后经历50余年。初期,台北故宫主要是以仿制复制为主,就是按照展出文物进行单纯复制,强调仿真,一年营业额大约在1-2个亿新台币。2000年左右,开始进行创意研发,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也是台北故宫进入实际性文创转折点,特别是与世界知名设计公司品牌合作,实现了营业额的翻倍。台湾一些知名设计人介入博物馆文创开发,如曾国源先生开发的“神话言”文创品牌,专注于台北故宫的系列文创,重点开发注入台北故宫IP的系列陶瓷茶具文创产品(图4)。其他博物馆也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基于自有IP的文创商品。

图5

3.餐饮文创型

自从文创走进台湾民众的生活,许多餐饮无论在室内外空间装饰还是餐具应用品中都引入了文创的概念,如高雄天水玥佛陀餐厅中,采用的超过10米的巨型佛头及数以千计的佛陀进行装饰,菜单、餐具都将佛陀的禅意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高雄以一座台湾老火车经过创意改造,反映台湾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火车头文创餐厅,餐厅内部布置成台湾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场景,结合当时老物件协调地烘托半个世纪前的台湾生活,置身餐厅,仿佛穿越到台湾六七十年代(图5)。台湾文创餐饮可谓遍地开花,不同的城市街区、巷子里都有不同类型的文创餐厅,这些文创餐厅均结合“在地化”元素打造,呈现不一样的文化(图6)。

4.休闲农业文创型

基于“在地化”元素打造的休闲农业文创社区是台湾农业文创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桃米休闲农业社区”,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桃米村原有村落被夷为一片废墟,震后,桃米村居民凝聚共识,在政府、社会、学界、非营利组织与小区居民跨领域的多元合作下,建设的一座“休闲农业文创社区”。2000年,成立了主导桃米村建设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该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先生邀请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29种蛙类,桃米就拥有23种;台湾143种蜻蜓类,在桃米就发现49种,台湾418种蝴蝶这里发现161种,[6]于是基于桃米村的青蛙、蜻蜓和蝴蝶相关文创艺术设计逐步展开,这里所有的艺术装置、壁画、雕塑、工艺品均以“在地化”的青蛙、蜻蜓和蝴蝶来打造,数百种的“在地化”文创品展现出来,人们来这里参观旅游,体验青蛙王国、蝴蝶王国(图7),这些休闲生态文创给小小的桃米村每年创造了7千万元新台币的营收。

当下,我国正在大力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贫穷农村提出了“精准扶贫”,台湾地区“桃米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大陆地区多数贫穷山村的生态人文资源都要优于桃米村,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文创可以带动广大农村脱贫致富,达到“精准扶贫”之目的。

图7

5.自然生态文创型

这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不对自然生态进行破坏,仅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自然形态进行文化介入、创意发挥,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妙自然的生态文创园区。这种文创类型笔者归纳为自然生态文创型,其典型代表是位于台湾台中新社山区的“薰衣草森林”(Lavender Cottage)。

创办“薰衣草森林”的是詹慧君与林庭妃两个文艺女生。2001年11月,偶然的机遇让两人聚在一起,她们决定以200万新台币(约合40万人民币)创始“薰衣草森林”于台中新社山区,这是一片原生态的山林,位置极其偏僻,就是在这样一座人迹罕至的森林里,两位女生创造了奇迹,将一片荒野山林打造成文艺气息浓郁、融汇中西方文化与创意的“薰衣草森林”。自2001年创办以来,至2017年,旗下已建立八个品牌,服务人员五百余名,业务包括休闲农场、餐饮、食品、精油、民宿、婚宴市场等。这座创始于台湾中部地区以薰衣草香草植栽为名的花园农场休闲景点,已经成为台湾中区最热门的山林休闲文创园区,也连续几年入围台湾百大旅游景点,至2016年,总营业额超7亿元新台币。

笔者于2017年7月下旬考察这座“薰衣草森林”,发现这里位置偏僻,但是山林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极好,创办“薰衣草森林”的两位女生,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先期建设了代表了梦想的“初衷小屋”,在山林里开荒种植薰衣草,而后开发以薰衣草为原材料的系列文创产品:精油、手工皂、香薰制品等,目前“薰衣草森林”开发销售的文创及衍生品产品有数百种之多。园区内还有极具创意的“森林美术馆”,“森林美术馆”以树林小景为画,结合文艺、清新的文字,使每一处小景都成为一幅山林风景画(图8)。

6.宗教型文创

台湾地区70%以上的民众信仰多神的传统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拥有广大信众,佛庙、道观、本土妈祖庙、原住民祖灵神庙等数不胜数。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学界著名的星云大师在高雄打造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佛陀纪念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寺庙,从建筑物和装饰构建融入了诸多现代高科技的表现形式,这里甚至有以4D多媒体形式展演的《佛陀的一生》,有大型的佛光山美术馆,有与佛学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的“禅茶一味”体验馆,正如星云大师所主张的佛教需要“佛法生活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生活化”的具体内涵包括佛教+博物館+艺术文创,佛陀纪念馆以“佛法生活化”为宗旨,开发了数千种佛教文创产品,满足佛教徒的生活、纪念品需求。在佛教文创的创新之路上,佛光山开创者星云大师、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等均亲自设计创作佛教文创,如星云大师亲自参与设计的“一字笔”系列文创品。(图9)佛光山已经在佛教文创走出了创新之路,佛学的表现形式在日益更新,但是对于佛教的核心思想却在逐步加深,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佛在心中”“慈悲为怀皆为佛”。

7.观光工厂型文创

另一种新型的“观光工厂”文创形式在台湾地区流行开来,这是一种集工厂生产、休闲旅游、消费体验等融为一体的文创形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高雄市的马玉山食品工业观光工厂,这是一座以谷物为主题的观光工厂,厂内可以清楚观看产品从原料的筛选、填料、裁切、包装等流程,并将生产参观结合文创与艺术、提供民众手磨谷粉体验,让民众在艺术文创的引导下参观工厂,艺术展示区结合3D创意墙绘、谷物创意空间、文创艺术品等多方面展示马玉山食品工业的优质谷物概念,让民众在参观工厂生产过程及手工磨粉体验下,不知不觉被马玉山食品的高品质和优质服务所感染,从而愿意为产品的高附加值而买单。马玉山食品工厂还将“全谷惟养、自然养生”的经营理念贯穿到具体文创的方方面面,置身工厂,仿佛进入了现代创意美术馆,随时随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台湾文创发展经验之于大陆的启示

文创产品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综合体,消费文创产品中最主要的消费价值就是精神消费部分,台湾地区的文创产品在提供民众物质消费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提供给民众精神文化上的消费,台湾文创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创作者也因文创产品大卖而带来丰厚的回报,于是,台湾文创在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文创大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当下,大陆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国家支持力度空前,文化创意产业正沿着快速增长的通道前进。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分隔六十余载以来,依据中华文化的传统根脉各自发展,均表现了不同的文化魅力,台湾地区在文创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鲜明的道路,其发展经验之于大陆有许多借鉴意义。笔者经过对台湾地区的文创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各地文创业态的深入考察,同时与当地文创企业的负责人深入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并绘制台湾文创经验模式结构图供参考(图10)。

1.挖掘“在地”元素,塑造独特的文化属性

“在地化”元素打造独有IP。台湾地区的文创特别注重“在地化”元素的应用,台湾“在地化”设计体现在尽可能地用当地建筑物、材料、文化符号、人文故事等应用到设计中,这些以“在地化”元素打造的文创项目,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都有属于自己的IP。

摒弃大拆大建,“在地化”打造创意空间。台湾的文创园区基本上都是基于老旧破败的工厂来打造,对于这些百年来的工业遗存物,在改造时,采取不改变原有建筑的框架结构,以原有建筑为载体结合当地文化来创意新的装饰构建,同时,运用当地文化元素创作园区内的雕塑、装置、壁画。这种方式尽可能地保存了当地文化的同时,低成本地改造了原有空间,还大大提升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力。

2.政府筑巢引凤,甄选民间文创企业共同开发

图10

出台政策法规文件,立法推动文创发展。台湾政府20年来一直政策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努力执行,具体项目上有以政府出资建设,甄选民间文创企业以租约的形式共同开发文创园区,如台北的“华山1914文创园区”;也有政府出政策、出土地,民间资本出资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物框架的情况下开发文创园区,如高雄的“台铝MLD文创园区”;更多的文创项目是开启民智后,民间资本自由开发的文创项目,如在南投县荒野森林里开发打造的“薰衣草森林”,还有众多的文创餐饮,都是民间自由开发。

3.注重知识产权,保障文创附加值的实现

设立知识产权“专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1992年起,台湾“司法院”开始陆续发函各级法院设立“专庭”,以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这种改革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提高了知识产权审判的专业化程度,培养了一批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官[7]12-14。

设立“智慧财产法院”。2007年,台湾“立法院”公布了《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并以此作为成立智慧财产法院的依据[7]12-14。2008年7月1日,还专门成立了“台湾智慧财产法院”,在台湾法院系统中,它与高等法院、高等行政法院级别相同,可见台湾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8]。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植根于民众。台湾地区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植根于民众,经过设计师、艺术家创作的文创商品进入市场,其价格主要是由生产成本、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价值、营销成本等构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知识产权价值,台湾民众愿意为高出数倍于生产成本的文创商品买单,其实就是愿意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买单。

4.注重原创与环保,创新演绎文创精品

创造独有IP,专注原创设计。台湾地区的文创园和景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限定产品和IP形象,文创衍生品与城市形象、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以原创的核心理念,进行文创产品的发散性创新,使得延伸的设计领域更加广阔。

善用本土材料、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台湾设计师常用本地出产的原材料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来进行设计,比如以台湾普遍生产的蘑菇、槟榔、茶叶、竹子这些原生态材料作为元素,设计和开发出多种文气十足的文化创意商品。

创意源于生活,产品适合现代生活习惯。台湾设计师更注重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台湾许多年轻设计师都有做义工的经历,在做义工时参与各种不同的生产、生活领域,或在餐厅、或在酒店、或为孤寡老人做生活服务,台湾设计师在参与各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时候,自己动手,在生活服务中寻找创意的灵感,所以台湾的设计师的文创作品很接地气。创意来自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以至于这种原创设计有很强的生命力。设计师比较关注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节,设计的实用产品,都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故推出的原创商品也比较有文化品味。

注重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深植于心。台湾新生代的民众自小就受到良好的环保意识教育,家庭生活中,垃圾必须分为6-8类,各类垃圾需分类袋装,垃圾分类与处罚制度达到及其严苛的程度,如不可降解的餐盒还必须清洗干净后分类放入垃圾桶。新生代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环保意识,文创设计中,自然注重产品的“生态”、“环保”、“减碳”功能,文创产品着眼于未来,注重民众的普遍价值观。

5.文化引领创意,文创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文化引领创意。台湾地区的文创发展总体来说是文化先行,文化引领创意的方向,文化创意融入到具体设计中,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将文化的植入到产品、包装、空间、品牌等具体设计中,注重设计的背后的文化故事,创造可继续发展的设计。

文创紧密联系生活。台湾地区注重文创为民众生活服务,文创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创产品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其介入生活的文创类型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主体思想就是“文创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让文创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生活得以艺术地呈现,达到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高度统一。

结语

台湾文创设计已经走过20余年,取得了一些经验,两岸在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均有不同的表现。笔者就台湾地区文创类型与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创发展提供借鉴意义:1. 文创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文创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特点;2. 着重地域化文化元素与材料打造地域化文创产品;3. 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确保原创价值得以体现;4. 注重环保,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5. 政府扶持与民间资本紧密结合,共同分享文创发展的增值;6. 广泛宣传文创概念,让文创植根于民众心中。

据此,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丰富且多元的发展与运营模式,不但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导入适切的文化创意思维,同时也为探索特色、连结资源与品牌构建等方面,提示更完备且适切的可行性。针对复合式、系统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内容发展与永续经营,应面向政策、市场、品牌与商品等诸多方面的整合,进行落实文化创意发展策略的统合与规划、产业的调查与分析、品牌的构建与育成,以及商品的规划与开发。希冀藉由文化面、经济面、产业面、生活面等全方位的思考与整体规划,致力于“以文化深化创意,以创意丰富产业,以产业促进文化的再投资”之良性循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软件建设,承续过往的生活技艺、今日的产业能量,并持续以广义的品牌精神,打造我国成为着重生活质量的宜居之邦,以及充满生活创意的文化之邦,进而完成文化输出的理想。

近年来,两岸学者、文创专家频繁交流,各种类别的学术交流、社团互访、设计创意大赛、设计论坛均频繁互动。两岸学者、文创专家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世界消费中华文化,以期两岸达到“共创、共享、赢世界”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周.台湾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7-08(3).

[2]宦静.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借鉴[J].杭州科技,2010(5):50-52.

[3]杜瑞泽.因地而设计——“在地化设计”刍议[J].美术观察,2005(1):16-17.

[4]跃乾.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统一论坛,2014(3):45-48.

[5]戴承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期与产业政策[J].上海经济,2013(6):66-69.

[6]廖嘉展.从桃米青蛙村到埔里蝴蝶镇的愿景建构[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2):78-85.

[7]蔡恩泽.台湾文创产业创意勃发[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12).

[8]郑元,王杰兵.我国台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述评[N].人民法院报,2010-12-31(2).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文创园区
陶溪川文创街区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