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中树:守正纳新的学者校长(下)

2018-04-20段永建

传记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

段永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化育英才 誉满天下

刘中树作为一名耕耘于三尺讲台的辛勤园丁,几十年来一直甘为人梯,为青年学生的茁壮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不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与史法等课程,还始终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鲁迅的文学观、鲁迅的早期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等基础课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刘中树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耐心细致地讲解相关内容,剖析有关学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注重从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刘中树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中,都始终强调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他常常告诫同学们只有沉潜于原始材料的富矿之中,才能发现学术宝藏;只有坚持“论从史出”,才能实现从“史实”到“史识”的蝶变;只有坚持“守正纳新,思理常新”,才能最终登上学术的高峰。身教胜于言传,刘中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根据自己整理鲁迅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鲁迅年谱》的编撰工作,还根据自己对鲁迅作品在东北传播与接受的资料的归纳与整理,发表了《鲁迅著作和鲁迅研究在东北(1931-1949)》《1931-1945年间东北报刊有关鲁迅资料摭拾》等文章,为厘清鲁迅的文学创作与东北之间的渊源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1962年,刘中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同事一起,以丰富的原始资料为支撑,共同编写出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这部以翔实的史料和中肯的论述而著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首肯与欢迎,当时许多高校将其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材。1990年,刘中树又积多年研究之心得出版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一书。作为中国新文学发展史问题的专论,该著作以丰富的材料为依据,描述了“五四”运动的形态,还从文化与思想意义层面,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了“五四”文学运动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根本转折点的意义和价值。有学者认为该书“汇总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与成就,尤其是对‘五四’文学革命史的阐述,既是对前人观点的涵容,又是对前人研究的纵深与超越”。此外,刘中树还在任教期间主编、参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简明教程》《中国现代文学基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当代文学》等系列教材,并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项目首席专家,由他主编的著作有些还在国外出版,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尽管刘中树是鲁迅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五四”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等领域的著名专家,但每年当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时,他从不勉强同学们在选题方向上刻意向自己的研究领域靠拢,在选题内容上步自己的后尘,而是极力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与爱好寻找自我的学术生长点。据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张学昕回忆,当年他以当代作家苏童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时,就受到了刘中树老师的大力支持。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刘中树老师更是无论从资料查找、论文结构框架搭建,还是中心论点的提炼与具体论证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他悉心的指导。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资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强化与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与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的能力,1986年,刘中树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修课。当年听过他的课、受过他培训的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其中张福贵、张学昕等人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翘楚。此外,作为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刘中树还经常应邀外出做学术讲演,受到了学生和其他听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中树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回报。他不仅在业内培养出了许多知名学者,还在当代文坛培养出了一些著名诗人以及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甜蜜蜜》的编剧王宛平等。在社会其他行业中,刘中树的学生也都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骨干,桃李满天下于他而言乃实至名归。在他的组织与带领下,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团队秉承了废名、杨振声、霍玉厚、朱陈等老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当下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目前吉林大学文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刘中树的传、帮、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质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刘中树的贡献已远远超越了对优秀人才的单纯培养层面,他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乃至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

刘中树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卓著的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海内外学人的尊重,也给他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他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还被乌克兰基辅大学和日本创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另外,他还先后担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国际东亚汉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鲁迅学会顾问等职务。

2008年12月15日,为表彰刘中树在教育事业和为吉林大学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刘中树执教50周年庆典暨《文论集》首发仪式”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隆重举行。“五十年仁心化育英才誉满天下,半世纪智源润就人文德馨中华。”在庆典仪式上,当刘中树看着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的“嘉言善行,人之楷模”的贺匾和上百家兄弟单位与教育界同仁发来的贺电、贺信,听着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展涛和时任文学院院长的张福贵代表学校和文学院对他50年教育工作的肯定与褒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情地说:“我很难承受这样隆重的庆典,我从内心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尊师重教的办学理念,这样的校风能够在我身上得到体现,自己真的很幸福。”而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尊重,更令他加倍怀念那些曾经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予他做人为文谆谆教导的废名、公木、刘柏青、蒋锡金、孙中田、王瑶、孙昌熙、钱谷融、高擎洲等诸位先生,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无以报答,却永世铭记于心。”在这种荣誉的激励与鞭策下,刘中树更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不辞辛苦地坚持为本科生做学术讲座,并担任“匡亚明班”的班主任和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2014年9月,已近八十岁的他还“老夫聊发少年狂”,兴致勃勃地给2014级研究生新生举办讲座,勉励同学们秉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成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国家栋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勇立潮头的校长

陶行知讲:“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而身为校长的刘中树,正是通过对事关吉林大学发展前途大事的正确处理,彰显了他的治校韬略和组织才能,还留下了他带领吉林大学抢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快车道”的一个又一个佳话……

1987年,刘中树走上吉林大学副校长的工作岗位,主管全校教学与文科科研工作。此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东北亚的政局也日趋缓和。由于地处多国交界的特殊地缘关系,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开发也逐渐聚焦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刘中树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形势的变化,在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后,结合吉林大学自身固有的学科优势,积极建言学校在原日本研究所、苏联研究所、朝鲜研究所的基础之上组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这一前瞻性的建议很快就获得了学校的批准,后来,“东北亚研究中心”又充实扩大为“东北亚研究院”。刘中树作为东北亚研究院的主要负责人,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组建与管理工作;作为学者,他还从文化的视角,对东北亚的区域发展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他主编出版了《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研究》《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等著作,发表了《图们江流域的开发模式及其发展战略》《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等论文,主持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与我国对策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东西方文化”等国家级课题。而吉林大学“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项目也在他的带领下被国家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已成为国内研究东北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东北亚的相关决策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对推动我国珲春、图们江流域的国际开发,乃至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理论探索作用。

1996年2月,在吉林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刘中树被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上任之后,他为了早日完成新校舍的建设任务,尽快改善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生活和工作条件,以适应学校扩招对教学硬件设施的需求,坚持执行、落实老校长——著名数学家伍卓群教授在任时所做出的建设新校区的决策。当时新校区的建设已达8年之久,尽管已建成了近7万平方米的宿舍、食堂、文科楼等设施,但对于新校区的建设,仍有人持不同意见,有人甚至提出了“吉大现在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办学校”的异议。为了尽快消除个别人对新校区建设的杂音,保质保量地完成新校区建设的艰巨任务,刘中树加班加点地日夜操劳,后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对此,他的夫人黄曼平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结婚四十多年来,刘中树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上过那么大的火,尽管打着点滴、吃着药,可他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筹建新校区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校区一座座的教学设施拔地而起,看到同学们陆续进入崭新的教学楼学习,刘中树那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到2000年,吉林大学新校区的建筑面积已经超过2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餐厅、体育馆、文科教学楼、外事综合楼等一批批重要的教学及相关配套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的远程教学、网上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吉林大学整体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学校快速发展的不争事实,逐渐消除了人们对新校区建设的诟病。

在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刘中树也没有忽视学校的内涵建设。截止到2000年年初,在刘中树担任吉林大学校长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吉林大学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由原来的20多个发展到3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也达到了83个。学校的科研工作也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向经济建设领域倾斜与转型。2000年,吉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这一契机进一步扩大了学校与社会合作的范围,强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刘中树(右三)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此时的刘中树深谙在“地球村”时代,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大众化和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与方向,要想真正提升吉林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实力,在迈过实质融合关键一步之后,接下来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一定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摒弃门户之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学理念,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鉴于当时我国在纳米技术研究领域还相对落后,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终身教授阿兰·麦克德尔米德是该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吉林大学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学校自身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决定与阿兰·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合作。2001年11月12日,“吉林大学—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该实验室的投入使用不但提升了吉林大学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还为我国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客观条件和外在环境。

1987年至2002年是刘中树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和书记、校长等领导工作的十五年,也是吉林大学爬坡过坎、综合办学实力快速提升的十五年。无论是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组建、吉林大学新校区的筹建,还是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吉林大学,刘中树作为这些重大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与实施者,不仅付出了艰辛劳动,而且在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他都能审时度势,以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带领吉林大学从逆境奔向坦途,为吉林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指引了正确的前行方向。

兴趣很重要

对于一般人而言,无论是教学、学术研究还是行政领导,三项工作中任何一项要做好都并非易事,而刘中树却能使这三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并且每项工作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就是兴趣使然。他曾说:“兴趣很重要。大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讲过,‘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板凳坐十年冷’不容易,得有兴趣才能坐住,没有兴趣坐不了,带着任务坐不了。我坐了快六十年了,这个板凳习惯了。现在每天晚上,我也睡得很晚,在那儿磨蹭,翻这个书看,翻那个书看,就是有兴趣坐在那个板凳上。”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刘中树才有了对工作的无限眷恋。身为妻子的黄曼平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她回忆起自己和刘中树在一起生活的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对工作的痴狂。她说:“刘中树对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基本都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工作上,他却总比别人勤奋。白天,他从事教学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晚上回到家中,则是埋头于书桌前搞学术研究。这种生活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正是因为有对学术的兴趣与热爱做动力,刘中树在担任吉林大学校长之后,还始终认为:“我首先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所以我不能脱离教学和学术研究。研究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热点问题、资料积累,我必须跟上。”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哪怕是每天政务缠身,刘中树也要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学习、整理材料、进行写作,并且常常是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才休息。为此他还经常自嘲地说:“我的思维可以随时‘换挡’,我的著作都是灯下‘诞生’的。”“长期以来,我练就了这样的本领,刚刚还在行政事务中争论、奔忙,一转身回到家中往办公桌前一坐,所有的公务琐事便都立即退居脑后,心马上静下来,沉入学术的海洋,思路也马上贯通。哪怕12点钟或是更晚,只要停止工作,放下手头的纸笔,对自己说一声‘休息’,便可马上进入梦乡。”对学术的无限兴趣也给刘中树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无穷的动力,令他在鲁迅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等领域始终站在学术前沿,不断就热点、难点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让刘中树不断拓展新的研究空间,在辜鸿铭研究、东北亚区域文化与图们江流域开发研究等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刘中树更是不忘以学者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中国高等教育》《高教研究与实践》《高教探索》等重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认真学习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领导水平,改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大学的选择》《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大学的建设》等文章,对中国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会面临的冲击、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行产、学、研、做一体化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如今,耄耋之年的刘中树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依然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沉浸在给学生上课、指导论文、看书学习、写文章、搞科研、参加学术会议等各项工作的快乐之中。显然,他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辛勤园丁本分身,执着杏坛写春秋,甘为蜡烛自燃烬,心慰才俊竞风流”的自喻。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文在寅:朝韩及东北亚共同举办世界杯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邓小平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东北亚博览会,架起一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