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报刊媒体的“琉球观”研究

2018-04-13陈海懿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琉球钓鱼岛日本

陈海懿,张 生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当前的“钓鱼岛*“钓鱼岛”即中国通称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或称“钓鱼群岛”“钓鱼岛列屿”等,为行文方便起见,下文统一使用“钓鱼岛”。问题”牵动着“东亚地中海”*“东亚地中海”概念可参见张生:《“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载《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3期。局势,对钓鱼岛争端的认识应当注重从历史上探究,姑且不论钓鱼岛的领土归属,在美军登陆琉球群岛作战之际,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归属已产生争议。尤其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各界研究与主张收回琉球群岛,学界对此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参见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王健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任天豪:《中华民国对琉球归属问题的态度及其意义(1948-1952)——以“外交部档案”为中心的探讨》,载台湾《兴大历史学报》2010年第22期;尤淑君:《战后台湾当局对琉球归属的外交策略》,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但偏重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高层对琉球政策的研究,对民国报刊媒体所反映的舆论界“琉球观”则笔墨不足。*褚静涛在《知识精英与收复琉球、钓鱼岛》(《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中分析了中国知识界、军政界对琉球问题的介绍与研究,涉及民国报刊的报道,但对舆论报刊研究的广度有待补充。高月在《二战胜利后中国舆论对琉球问题的认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中梳理了部分媒体报道对琉球问题的认知,拓展了舆论界与琉球问题的研究空间,但尚未探究琉球问题与钓鱼岛争端的关联性。民国报刊媒体出版自由,受抗战胜利的爱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发,舆论界纷纷讨论琉球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不仅广泛影响民众对琉球归属的认知,而且对政府的琉球政策亦有影响。本文通过搜集抗战胜利前后报刊媒体的报道,从新闻舆论视角研究当时中国报刊媒体对琉球问题的议论与认知,辩证地分析舆论界“琉球观”的得与失,追溯“琉球再议”的历史舆论基点,并为当下钓鱼岛问题寻找历史根源。

一、 战争历史遗留之琉球群岛领土归属问题

琉球群岛领土归属问题源自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就考虑如何“复兴”,1934年发表演讲,“不仅是东四省的失地我们要收复,而且朝鲜、台湾、琉球……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旧有领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们手里收回”[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关琉球群岛归属的讨论更加频繁,1942年1月2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曾拟议假使琉球群岛划归日本,必须加以限制,“(1)不得设防,并由军缩委员会议置分会加以监督;(2)对于琉球人民,不得有差别待遇,一切应遵照少数民族问题原则处理”[2]。当然,收归琉球群岛是主流趋势,1942年下半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和外交部部长宋子文相继强调要求归还琉球群岛主权,法学家钱端升甚至表示“拒绝中国对琉球群岛的索还等同于质疑中华民族独立主权的存在”,美国著名记者武道(Maurice Votaw)亦称:“中国人将始终坚持让日本归还琉球群岛。”[3]128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进,盟国开始讨论战后对日本的领土处置。在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询问蒋介石关于中国是否需要琉球群岛,蒋介石回复:“中国愿与美国共同占领琉球;以至最终该地由国际组织托管之时,中国与美国共同管理之。”[4]322-325随后签订《开罗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5]。

虽然《开罗宣言》未具体提及琉球群岛的处置,但美国亦不反对将琉球返还中国,而且在不久后的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中,“……罗斯福总统回忆道,斯大林熟知琉球群岛的历史,完全同意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中国,因此应当归还给中国……”[4]868-870,由此可见,美苏在一定程度上曾赞成琉球群岛返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6]。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读投降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战后领土处置的国际条约《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未正式提及如何处置琉球群岛,这为琉球群岛的领土归属埋下了争端隐患。抗战胜利前后更加激扬的爱国民族主义,点燃了中国舆论界对收复琉球群岛之渴望,报刊媒体纷纷议论琉球问题。

二、 胜利来临之际收复领土的欢呼

在抗战胜利前,已有报刊注意到琉球群岛解放问题。1944年,防务专家宁墨公在《军事与政治》上发文指出琉球群岛会引起政治上隶属的问题,包含三种情况“(1)……自行立国。(2)琉球为台湾之不可分离性的土地,依连带关系交还中国……。(3)……承认琉球为日本藩之传统的地主,仍然延长其侵占权”,作者进而分析琉球的史地情况,认为“琉球原为中国之藩属,计五百余年。决不能认定为倭寇所并合,而抹杀其自尊性”,收复琉球必须“不仅须向军事努力,而且加速它无条件之实现”[7]。

随着美国登陆琉球群岛作战,更多报刊意识到需要关注战争后的琉球群岛归属问题。《东方杂志》在报道美日激战于琉球的同时,积极讨论琉球群岛的将来,“琉球与远东国家发生正式的政治关系最早者,厥为中国……日本之合并琉球,并非出于琉球人自愿”,对于琉球群岛的将来处置,文章虽未提要收复琉球群岛,但指出希望托管琉球群岛,而不是使琉球群岛独立,因为“琉球距日本过近,而又国小民贫,不易自卫”[8],表面独立的琉球群岛会再次被日本占领。有报刊通过登载清末日本合并琉球群岛之际,琉球群岛紫巾官向德宏对清廷的两次禀稿内容,说明以向德宏为代表的琉球群岛官员对清朝的内向与中琉间历史关系,“琉球为中国藩属,是不可磨灭的铁案”,对于战后琉球的归属,建议“琉球王国即使不能兴灭继绝,希望美军占领后,作为战略托管地……扶助当地民族自治独立”[9]。此外,也有报刊检讨琉球群岛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日本侵吞琉球的经过,期望战争胜利能够清除日本“侵略毒素”,肃清“帝国主义思想”[10],恢复被侵略之前的琉球群岛。

抗战胜利后,民国报刊对琉球群岛的讨论越发热烈,意见不一。《益世报》刊文主张中美分区域托管琉球群岛,解决琉球问题需考虑三点:“第一,琉球是由日本以割让的方式所强迫取得……第二,琉球群岛与中国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关系……与朝鲜相似……第三,美国有关切琉球的理由……”解决措施有三种:一是割让,但这违反《大西洋宪章》不扩张领土的规定;二是琉球独立,但亦不可行,因为琉球“地小产微,军事上不足防御其外来的侵略,经济上恐亦无法维持其生存”;三是托管琉球,可以将琉球群岛分为战略区域与非战略区域,前者由美国管理,后者由中国管理,好处在于:“第一,中国与琉球的历史及其他的关系和美国与琉球的军事关系同被顾及到。第二,具有传统友谊关系的中美两国有一个共同合作的国际事业。第三,中国获得担负国际托管责任的机会。”[11]另有报刊指出中琉之间存在长时间的朝贡关系,朝贡的仪式展现了琉球群岛对中国的臣服,“说明了琉球对中国的隶属性质,应当归还中国”[12]。

1946年10月,根据《字林西报》的报道,苏联曾对琉球群岛提出主张,但美国官员私下告诉记者,“如果岛屿主权从日本转移出来,将移交给中国”[13],这引起了中国媒体极大的好感。《青年世界》发文响应,“琉球无论由美国或由苏联占领,不仅使中国难于安枕,并且会加深美苏间的裂痕,两国在远东方面会因此做更剧烈的军备竞赛……中国收回琉球,第一,可借此作为美苏间的缓冲地带……更容易维持远东方面的永久和平。第二,中国绝对不是侵略国家,永远不会以琉球作为扰乱世界和平的据点”[14]。另有报刊则提出“中国是渴求和平的国家,琉球在中国主权之下,绝不会对联合国中任何国家安全有何不适宜的地方……中国收复琉球,一则可以符合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二则可以表示我们盟邦尊重中国的主权”[15]。

战后初期,舆论界亦开始意识到美国长期占领琉球群岛的可能性,防务期刊《国防月刊》注意到美国在琉球群岛“建筑有广大飞机场,足容纳美空军第八队全部,美空军似不愿做归国之计”[16]。对此问题,有文章指出“琉球本来是我国的属地……虽然这次大战美军解放了琉球,并付出重大的代价,然这不是美军永久占领的理由”[17]。《申报》亦指出琉球群岛“原隶中国版图……若不得到我们的同意而移付托管,中国人民必起而一致反对……”[18]更有知识分子从历史文献中罗列中国与琉球的关系,以及琉球群岛被日本吞并的过程,提出中国以八年血战,赢得胜利,收复了台湾,更应该在对日和约谈判中收复琉球[19]。

通过分析胜利来临之际民国报刊对琉球群岛领土问题的关注,可以发现,随着战争不断趋向胜利,舆论界对收复琉球群岛的心理越发强烈。战争胜利引发的收复领土欢呼一方面促使学者们和报刊媒体积极研究琉球群岛各方面问题,提高了中国对琉球问题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对日和约谈判中的领土问题处置提供舆论支撑,舆论界在对日和约谈判来临声中愈加热烈呼吁与研究解决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

三、 对日和约谈判声中的领土呼吁

舆论界对琉球群岛归还问题讨论的高潮发生在1947年下半年和1948年初,由日本提出对琉球群岛的领土主张和美国提议进行对日和约谈判等因素引发。

据报道,日本于1946年11月向盟军总部提出“拟建议将九州琉球间的奄美大岛归还日本……希望对于琉球及南千岛群岛实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归属”[20],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于1947年5月10日函告盟军总部,“以种族,经济,与文化观点而言,琉球群岛应归美日两国共管,由美国保留若干军略基地”[21],外相芦田均在6月5日表示“情感因素大于经济因素”,期望归还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琉球群岛[22]。

1947年7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十国代表会议,美国公布对日媾和的口头声明,并于7月11日函告远东委员会各国及日本,提议8月19日举行对日和约谈判[23]。美国宣布即将召开和会的消息使国内媒体十分兴奋,然而7月12日的《大公报》刊登刘子健的文章,竟称:“领土问题……不必重视,日本外相芦田均想要琉球,国内大不满,其实中国连台湾也弄得如此,要琉球何用?废墟贫民,赔本还赔不起呢!而且美国视为军事据点,割还中国,对他诸多不便……”[24]

以上内容在国内引发了舆论热潮:首先,日本要求“共管琉球”及归还琉球的“情感论”严重伤害中国舆论界的爱国感情,纷纷谴责日本,提出收复琉球群岛;其次,美国提议进行对日和约谈判,报刊媒体积极渲染收回琉球的舆论,呼吁战胜国一起讨论解决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再次,刘子健等有关不收回琉球群岛的谬论亦刺激了部分学者予以刊文声讨,并阐述自己的“琉球观”。

为批驳日本的观点,《申报》连日登载文章予以声讨。6月5日,王正廷提议“应予日本长期管束,以迄日本人民之侵略意念,完全消灭为止”[25],琉球为中国之领土,“逾越范围的各种权益,如琉球之托管,我们必须予以取消”[26]。同时报道政府民意机构的态度,参议会通过马君硕、王维骃等临时紧急动议,“……坚决反对日本共管琉球群岛及取得对台湾移民特权案”[27],台湾省参议员与国大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击破日人之阴谋”[28],台中市参议会特召开临时会议,“誓死反对……加严管制日本”[29]。

为引起人们对琉球问题的关注,当时《中央日报》于6月23日在《文史周刊》栏目特开“琉球史专号”,谴责日本“时至今日,竟野心复萌,居然声言索回琉球,移民台湾……”,刊登丁实存的《琉球与我国历史上之关系》、梁嘉彬的《琉球考》和岑仲勉的《姚文栋琉球小志跋附注及表》三篇长文,反问式地提出“究应助长日本侵略,划归日本占据;抑或主持正义,仍归还我国,以保障东亚之安全乎?不待智者而后知,亦不待深辩而后明也”[30],主张将琉球群岛归还中国。此后,各类报刊纷纷登载文章,发表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类代表性论述。

第一,阐述琉球群岛的历史文化、地理、种族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从历史文化角度说明中琉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当时的主流。从“隋代之经营”到“明初之遣使与册封”再到“琉球与清代的藩属关系”,处处可见中国对琉球的影响,琉球“汉化”明显,但日本以武力割据琉球,明定“两国来往公文一律注销”[31],此为消灭历史罪行之明证。

从地理指出琉球群岛包括北部群岛(种子群岛、吐噶喇群岛、奄美群岛);中部群岛(伊平屋群岛、庆良间群岛、冲绳群岛)以及南部群岛[32]。在地体构造上,琉球群岛是亚洲东部大陆架上的一段边缘,……即“界缘山脉”,地质以古生代岩层与火山岩为主[33]。

从人种学指出琉球人比日本人矮,高额,眼睛不过分深陷,脸不平,眉浓而弯,发黑而浓,肤色暗黄……与日本人的细额,短腿比起来,根本没有一点相同之处[34]。

舆论界试图从中琉日三者之间的异同角度说明琉球群岛不属于日本,而琉球群岛的“言语、文化、风俗与种族均已与我国水乳相融”[35],收归琉球,理所应当。

第二,分析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与美国因素。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是中美日都提出对琉球群岛主张的关键所在,而琉球群岛为美军占据,美国自然影响琉球群岛的领土归属,这亦成为知识分子们讨论的焦点。

一方面,评析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琉球群岛对日本而言,“在消极方面掩护着本土四岛的安全,在积极方面可侵略中国东南沿海、菲律宾等地”,但一旦被对手国占领,就成为“直指日本心脏的一把匕首”[36]。反过来,琉球群岛对中国国防自然显得重要,琉球“对于窒息我海岸通路,具有最大的威胁”[37]“从积极国防言,琉球一日不收复,则我海上活动一日不能越黄海一步;从消极国防言,琉球之不收复,则台湾无从固守,中日间冲突,仍将贻害永远”[38]。琉球群岛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亦有分析,“由琉球起飞的轰炸机威力圈,可以北达海参崴和伯力,南至巴达维亚和新加坡。美国占据琉球,不但可以控制日本,也是未来美苏战争时的前哨……美国势力可横亘称雄在太平洋”[39]。

另一方面,评估影响琉球群岛返还的美国因素,呼吁美国不应永久占领琉球群岛。历史学家郑天挺称:“假使美国宣布永久占领琉球,必致引起别国不安……对于整个世界和平是有妨害的……归之中国,反可使世界安心。”[40]从中美邦交论,“苏联强占旅大”已使中国人民“蕴长起无限的愤恨与怒火”[41],为了维护中美亲善邦交,美国应把琉球群岛速还中国。也有人称美国占据琉球群岛是功利主义,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不仅对美国有价值,对中苏英日皆有价值[42],更有直言:“如果美国不想侵略亚洲,根本没有占领琉球的必要”[43]。此外,针对担心得罪美国,有文章鼓气道“人民有坚强的拥护,政府有坚强的决心”,必定能够收复琉球群岛,“即便中国为这事开罪美国,美国到了援华的时候,还是要援华的”[44]。

第三,批判谬论和从法理视角论述琉球群岛的归属。针对《大公报》刘子健的谬论,有知识分子逐点驳斥:“1、日本芦田均等之妄论,是日本的侵略思想……2、美国占领琉球,乃中美共同作战时,由美军先行攻入耳……3、为我国内陆与台湾之安全计,必须收回琉球。4、琉球今虽未尽开发,然绝非废墟……5、若谓台湾弄不好,琉球不如放弃,则中国今日内地洪水猛兽为患之处甚多,亦将摒弃而不顾耶?”[45]

著名法学家王铁崖是当时为数不多专门从条约法理角度驳斥日本关于琉球群岛归还“情感论”的学者。根据战后处置日本领土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琉球群岛自应归属中国,但由此引起的争议亦引起注意,“(一)琉球是否为他国之领土?(二)琉球是否日本在1894年中日战争后获取?”

对于第一个问题,王铁崖表示“不一定主张琉球为中国藩属之时是中国的领土,但不能承认琉球同为中日藩属之时反而是日本领土……既非日本领土,依照《波茨坦宣言》,日本即有交出的义务”;对于第二个问题,“在甲午战争前……琉球始终是中日之间的悬案。等到甲午战后……中国才不能不默认日本之吞并琉球。无论事实上与法理上,琉球都可解释为1894年甲午战争后为日本所获取”[46]。

第四,处置琉球群岛方案之比较分析。舆论界关于琉球群岛的处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防角度防范日本再起;二是主权角度复归国土。

琉球群岛最终归属分为继续日本统治、复归中国、独立、托管等选择。日本继续统治的声音在中国舆论界不可觅,主张中国收复是主流,甚至有建议“先期训练接收琉球的警察干部,以备随时前往工作”[47],也有提出不应主张全部收回琉球群岛,因为“美国绝不肯轻易放弃”冲绳岛,更北边的诸岛鞭长莫及,最低限度应是将“先岛群岛(含宫古群岛和八重山列岛)”划归台湾省管辖[48]。

关于独立,二战后“民族自决”盛行,李纯青强调民族,“琉球虽然弱小,我们不能不尊重其有过独立与斗争的民族自由意志……琉球独立比要求归还漂亮得多”[49]。对此,万光立即予以反对,表示“小国独立前提在于国家战略性差,地位不重要。琉球因地理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不可能享有独立之实”[50]“从中国国防安全上说,为防止日本侵略势力再起,和保障东亚和平,中国必须收回琉球”[51]。

关于托管,王铁崖认为“最适宜的处置方法只有托管”;反对托管亦不少,美国“在已得托管太平洋各岛屿”之后,需将琉球群岛归还中国,“如此于情于理方为公允”[52]。琉球群岛即使实行托管制度,“中国都应该负有主要的管理托管责任……而日本绝对不能享有此项权利”[36]。

四、 民国舆论界“琉球观”之考察

考察知识分子们在舆论界塑造的“琉球观”,既要充分肯定其爱国热情与有价值的成果,又要辩证承认存在时代局限性,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根源从中亦可窥视一二。

(一) 肯定“琉球观”中的爱国民族主义与前瞻性认知

收复国土是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的一项关键任务,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果实之一,沿海岛屿在日益临近的海洋时代至关重要,“我国过去所有沿海岛屿均已先后重入版图,仅琉球群岛,目前仍由美军占领中”[53]。

民国报刊媒体关于琉球问题的主流是主张中国收复,并从历史、文化、地理、人种、战略、东亚和平等多个角度予以论证,舆论界收复国家失地的领土主权意识不断高涨。抗战期间凝聚的民族主义在战后存续,舆论界受此激励,积极议论琉球问题,为巩固中国国防以防止日本再度侵略而出谋划策,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舆论界的“琉球观”十分注重与研究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以及制约琉球群岛返还的美国因素,这在当时是前瞻性的科学认识。1948年8月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交对琉球群岛战略地位的评估报告,“美国控制琉球群岛将会:(a)给美国一个立足点,以防御后条约时期非武装的日本,以及美国在菲律宾和其他太平洋岛屿的基地;(b)排除琉球群岛受潜在敌国控制的可能性;(c)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苏联在千岛群岛、朝鲜和满洲的地位;(d)给予美国立足点防止来自日本的潜在军事进攻”[3]191。在此基础上,美国高层确认长期管制琉球群岛的政策,“取得国际社会对美国长期战略控制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南鸟岛和孀妇岩以南的南方诸岛的认可”[54]。可见,造成琉球群岛归属问题的关键是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与美国的琉球政策,民国舆论界也关注到这一点。

(二) 正视“琉球观”存在的时代局限性

由于时代局限性等诸多限制因素,舆论界的“琉球观”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虽然已经注意到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但更多报刊都是注重于从历史文化中寻找中琉关联,试图形成“自古以来”的主权话语体系以说明琉球群岛归属于中国。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追溯至隋代的“流求”,将台湾与琉球、古中山国与琉球群岛混用,这是为求增加中琉历史关系而拓展历史时限的盲目使用,亦跟当时不能实地验证隋唐古籍记载有关。这也造成美国认为中国关于琉球群岛的领土诉求“只是一种筹码,将会在对日和约谈判中放弃……只要实现其他领土和经济领域的要求”[55]。

其次,报刊媒体之间存在严重的相互引证与抄袭,导致对琉球问题的认识不深刻。舆论界讨论琉球群岛归属时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形,大部分知识分子未注意到琉球群岛的区域差异性。由于琉球群岛地形南北相距几千里,北部群岛的“日化”程度高,这从对日和约生效后的第二年,美国就不得不归还奄美大岛施政权中看出来。中部群岛由于存在最大岛屿——冲绳岛,美军基地集中于此,战略价值对美国十分重要。南部群岛相对来说与中国联系较为紧密,贸易往来较多,应该成为战后中国积极争取的区域。

再次,由于学者基本无法亲访琉球群岛,以及历史的隔断,他们只能利用文献资料叙述,这必然会“文实不符”,导致认识不足。对琉球群岛的评价突出地缘政治价值,未全面分析琉球群岛,比如在经济层面认为琉球群岛贫瘠,没有意识到海底的丰富矿产资源。对琉球群岛的现代地理划分参照日本地理著作,无法运用大陆架与冲绳海槽等地质知识,这也是钓鱼岛问题产生的缘由之一。

(三) 还原“琉球观”中所呈现的钓鱼岛问题根源

在涉及琉球群岛地理勘界中,少数文章刊出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包括“尖头诸屿”(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均系小岛,西有钓鱼岛,东有北小岛,南小岛,东北有冲之北岛、冲之南岛,极东有黄尾屿”。*这类文章记述可参见汪大铸:《琉球群岛与中国之安全》,载《真善美》1947年第10期,第30-31页;狄兑之:《琉球群岛志》,载《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3期,第27-29页;吴壮达:《琉球群岛的地理》,载《新中华》1947年复刊5卷第18期,第27-30页。将钓鱼岛误归于琉球群岛有深刻的时代原因:首先,从甲午战争后,连台湾都已被割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根本无心关注琉球,对琉球群岛的地理划分可谓空白,战后对琉球群岛的地理认知基本参照日本文献。其次,民国舆论界纷纷主张琉球群岛归还中国,但知识分子们没有意识到地质上区分琉球群岛与台湾诸岛的冲绳海槽以及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的东边,亦未细致研究与划分琉球群岛南部诸岛与台湾诸岛分界线,其实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领土。再次,受限于科技水平,东海大陆架和近海矿产资源等海洋知识在当时不为人知,钓鱼岛在人们看来是一个无人定居,甚至是毫无实用价值的岛礁,对钓鱼岛自身的历史与地理没有探究。

虽然不能否认民国舆论界对琉球群岛的勘界认知内容,但必须予以说明这是受限制于战争与历史所造成的时代局限性。还原历史真相,绝对不能理解为有民国知识分子将钓鱼岛划归琉球群岛就代表舆论界认为钓鱼岛属于日本,钓鱼岛绝对不属于日本,这里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琉球群岛本应属于中国,而钓鱼岛是受时代所限被误划入琉球群岛范围之内。

因此,基于琉球群岛应当归还中国的大前提,知识分子们忽视了钓鱼岛与琉球群岛的领土独立性,从地质学分析,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琉球群岛则处东海大陆架之外,《华盛顿邮报》直接点明:“东京若是放弃对钓鱼岛的主张,将不能分享大陆架资源的开发利用”[56],这是20世纪70年代钓鱼岛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

五、 余 论

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喜悦中的民国报刊媒体积极展开对琉球群岛各方面的议论与研究,通过舆论引导民众,利用舆情监督政府,舆论界的“琉球观”随之形成。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战后处置日本的规定,日本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依照这些规定,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57],这是“琉球再议”的现实起点,更进一步从历史中寻找中国对琉球群岛的“议论”,则可以发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民国舆论界已经形成了初步“琉球观”,这是“琉球议论”的历史舆论基点。

在考察舆论界对琉球问题认识的“琉球观”时,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琉球观”的价值与缺陷,辩证地看待当时知识分子的观点。民国报刊媒体积极关注琉球群岛归属,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强烈,尤其反对归还日本,对琉球群岛诸多领域的研究积累了扎实基础,是中国研究琉球问题的肇始。为推动当前的“琉球再议”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从历史中寻找琉球议论的声音,抗战胜利前后民国报刊媒体的“琉球观”历史书写为议论琉球提供了充分的舆论和研究基础。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琉球处分”过程中,日本以对外扩张的侵略国策吞并了琉球群岛,并改称冲绳县,同时凭借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态势攫取了中国的钓鱼岛,“日本取得琉球是战争行为,取得钓鱼岛也是战争行为”[58]。由于二战胜利后没有明确规定琉球群岛的归属,美国通过对日媾和获得了琉球群岛的托管权,而钓鱼岛则无人问津。

此后的日本荒谬坚称钓鱼岛属于琉球群岛,于是当1972年美日实施《冲绳返还协定》时,将钓鱼岛裹挟进琉球群岛地理范围内,“返还”给了日本。美国声称“冲绳返还”是施政权返还,“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关于美国的声明可以参见美国参议院有关《冲绳返还协定》的听证会记录:“Okinawa Reversion Treaty”, October 27, 28 and 29, 1971, Hearings Published, ProQuest Congressional, HRG-1971-FOR-0002,p.91.通过对“主权”采取所谓的“中立”政策使钓鱼岛问题成为中日之间的一个“楔子”,影响至今。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琉球群岛的领土归属问题是各界议论的焦点,钓鱼岛几乎为人所忽视,然而当“琉球再议”之际,钓鱼岛问题却成了中日之间的严重“症结”之一,历史的复杂性于此可观。当前,渗透着战争与历史遗留因素的东海“钓鱼岛争端”起伏不定,中国更应该从历史上予以重视,在历史中探求缘由,为解决钓鱼岛问题寻找历史支撑。

参考文献:

[1]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二[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198.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01.

[3]张生,陈海懿.英国外交档案与日藏美国文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1943[M].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1.

[5]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934-194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407.

[6]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945-194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77-78.

[7]宁墨公.战后之琉球的解放[J].军事与政治,1944(2):52-55.

[8]方九皋.论琉球的将来[J].东方杂志,1945(17):13-15.

[9]俞桓.琉球亡国痛史一页[J].胜流,1945(12):15-18.

[10]张孟昭.琉球[J].胜利,1945(10):10-11.

[11]济之.如何处置琉球群岛[N].益世报(天津),1946-05-19(2).

[12]尚之裔.琉球该隶属那一国[J].新上海,1946(38):7.

[13]Authorship Unknown.Future of the Ryukyus [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1946-10-10(1).

[14]陶元甘.收回琉球[J].青年世界,1946(3):5.

[15]昆明台.琉球群岛未来的地位[J].广播周报,1946,复刊(11):2+4.

[16]任重.美军部重视琉球[J].国防月刊,1947(1):93.

[17]作者不详.琉球应该归还中国[J].建国月刊,1947(3):3.

[18]作者不详.太平洋岛屿的托管[N].申报,1947-02-20(2).

[19]姚枬.中国与琉球的关系[J].亚洲世纪,1947(3):8-11.

[20]作者不详.日政府仍图控制,本土周围各岛屿,对南千岛列岛尤为重视[N].申报,1947-05-29(3).

[21]作者不详.日侵略野心未死,犹冀与美共管琉球群岛并欲在台湾取得移民权[N].申报,1947-06-04(2).

[22]作者不详.日仍垂涎琉球,芦田竟称将要求归还[N].中央日报,1947-06-06(3).

[23]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7,Volume VI The Far East [M].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467-469.

[24]刘子健.准备对日和约[N].大公报,1947-07-12(3).

[25]作者不详.王正廷谈话盟国应长期管束日本,至消灭侵略意念为止[N].申报,1947-06-05(2).

[26]珂珮.注意日本[N].申报,1947-06-07(9).

[27]作者不详.大会通过紧急动议,注意对日和约划拟问题[N].申报,1947-06-05(4).

[28]作者不详.台参议员与国大代表决议,电请主席妥筹对策击破日人阴谋,台胞对日一致愤慨[N].申报,1947-06-08(2).

[29]作者不详.台中市参会反对日本共管琉球[N].申报,1947-06-14(2).

[30]丁实存.琉球与我国历史上之关系[N].中央日报,1947-06-23(9).

[31]汪诒荪.琉球与中国之历史关系:对日和约中琉球问题之历史分析[J].学原,1947(8):20-30;1947(9):26-32.

[32]狄兑之.琉球群岛志[J].亚洲世纪,1947(3):27-29.

[33]吴壮达.琉球群岛的地理[J].新中华,1947,5(18):27-30.

[34]谢毓范.中国日本美国与琉球[J].海疆校刊,1948(910):11-13.

[35]舍予.琉球应归还中国[J].自由天地,1947(7/8):2.

[36]李秋生.展望琉球的命运[J].亚洲世纪,1947(3):4-8.

[37]承纪云.琉球应归还我国[J].现实与理想,1947(2):2-5.

[38]汪大铸.琉球群岛与中国之安全[J].真善美,1947(10):30-31.

[39]王楠材.琉球应该归还中国[J].时事评论,1948(21):7-9.

[40]郑天挺.琉球应归中国[N].益世报(天津),1947-11-21(1).

[41]张汉清.论琉球的归属问题[J].太平洋,1947(10):1-3.

[42]张雁深.琉球问题[J].太平洋,1947(12):1-5.

[43]丝.琉球与中国[J].现代周刊,1947(56):3.

[44]邓莲溪.要收回我们的琉球群岛[J].时与潮,1947(6):3.

[45]厉煃鼎.从准备对日和约说到准备收回琉球[J].集成,1947(2):3-5.

[46]王铁崖.琉球问题驳日本——并论如何处理琉球[J].知识与生活,1947(5):7-8.

[47]翟璟.先期训练接收琉球的警察干部[J].台湾警察,1948(10):25-27.

[48]王成组.琉球群岛的将来[J].新路周刊,1948(16):13.

[49]李纯青.论琉球归属问题[J].观察,1947(12):3-5.

[50]万光.与李纯青先生论琉球归属问题[J].世纪评论,1947(24):12-14.

[51]万光.琉球应归还中国[J].观察,1947(24):16-18.

[52]作者不详.响应“琉球群岛”归还中国之申论[J].南光报,1947(41):1.

[53]作者不详.行政院令粤省府接收东沙等岛屿[N].申报,1946-09-28(2).

[5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8,Volume VI 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 [M].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857-862.

[55]Authorship Unknown.China Claim to Ryukyus Explained [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1947-11-15(7).

[56]HARRISON S.Okinawa Returns to Japan [N].The Washington Post,1972-05-15(1).

[57]张海鹏,李国强.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N].人民日报,2013-05-08(9).

[58]张海鹏.琉球再议,议什么[N].环球时报,2013-05-17(14).

猜你喜欢

琉球钓鱼岛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黄金时代》日本版
悲愤琉球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破译《琉球国书》碑
用镜头还原真实——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
钓鱼岛问题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