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8-04-03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命运

刘 畅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是中国政府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之中,体现了我国治国理政和外交战略的新飞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使用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并强调构建人类共同体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回应时代课题、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与创造性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曾强调,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华人民的基因里”[1]。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和而不同”“以和邦国”“天下为公”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造就了中国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性格,这些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体现在中国人的实践行为上,成为世界文明交融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助推器。“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默觚下·治篇五》)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大势之中,霸权主义、极端主义是引发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只有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尊重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实现和平共享、互利共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彰显了古代哲人追求天下大同的崇高境界与理想追求,达济天下的宽广视野和人类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与理想信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强调天地万物生命秩序的内在和谐统一,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处理国内外争端中所带有的一种和谐共生、包容互鉴的情感倾向。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倡导全人类命运与共、共享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实现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宝库。

(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本质的深刻认识,其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史观的一条主线。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基于对当前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宏观认识和正确判断,致力于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共荣的价值目标,所提出的能够实现人类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崭新思路和方案。马克思曾提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p274),这里所提到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与费尔巴哈所说的抽象的人的“类”本质不同,强调的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强调人作为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存在所具有的一种群体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是人这种“类存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命题。这种“类”概念构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面对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剧增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利益交融、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中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探索全球治理之道中,所提出的具有宽广视野和世界情怀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蕴。

(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的提炼与升华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并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了新时代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目标,这不仅向世界有力传递了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也展现了我国政府在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一直是我国外交思想的主线。在建国之初,为应对苏美尖锐对峙的国际冷战格局,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和平、平等、友好、互利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性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等党的第二代国家领导人集体对国际形势与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适时对外交战略作出了调整,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江泽民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理论,提出了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等党的第四代领导人集体站在世纪之交,正式提出和宣传和平崛起新道路,向国际社会宣告了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想、新战略。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新定位,第一次把合作共赢写在了中国外交的旗帜上。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历届领导人集体所提出的外交思想的传承、超越与创新,蕴含着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世界和平、共同繁荣的理念和灵魂。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行动指南,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共享美好未来的坚强保障。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生成逻辑

(一) “五位一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面向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从历史进程的宏观视角来看,世界各国既在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前瞻性思考,与各国人民谋求合作、共赢、普惠、繁荣的理想诉求高度契合,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确立了以寻求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共同安全为重要保障、以构建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以促进文明交流为牢固纽带、以践行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框架,指出了一条在不同国家之间兼顾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所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引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复苏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和困境,霸权主义、环境污染、网络犯罪、气候变化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严重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对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进一步升华和概括:创新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为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协调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整体性、协同性、均衡性发展的内在必要性,为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安全共同体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生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所呈现的是一种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文化共同体也只有在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共享发展是要让发展成果为人类集体所共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目标所在。由此可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高度一致,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只有秉承这种新发展理念,才能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才能早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三)“一带一路”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抓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这一构想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国设想、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领导人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正确判断和宏观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没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就没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没有正确的路径选择目标理想也无法实现,“一带一路”的构想正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不论人们所处的国别、民族、信仰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实际上都已经处在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当中。“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立足于沿线各国的利益诉求,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构建深层次、多维度的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共享,注重与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政策相互协调、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政治互信、经济互信、文化互信,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的和平与稳定。“一带一路”建设既可以不断提升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和持久动力,又可以使中国的发展成果普惠更多周边国家,让世界都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从而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时代价值

(一)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全球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而形成的,在经济、政治、安全等主要问题领域,国际治理规则也是根据少数发达国家的意志而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合理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机会得不到保证。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私属物品,缺乏代表性、民主性和合法性,不能有效发挥管理全球性事务的效用,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呈现出种类、数量日益增多的不良态势,局部冲突矛盾和热点问题此消彼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加剧了世界安全的风险,严重阻碍了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稳定。因此,革新全球治理制度,重塑全球治理秩序,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挑战。中国此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伟大构想,不仅适时把握住了国际形势变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提出了“义利并举、义利合一”的正确义利观、 “合作共赢、亲善友好”的国际交往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观。这些创新治理理念超越了西方狭隘个人主义的人权观念,充分契合了世界人民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期待与渴望,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谋幸福、求发展、享和平的意愿与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治理理念,强调实现包容、互惠与可持续发展,以兼顾、维护、实现共同利益,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伙伴关系作为治理目标,不仅为推动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更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中国方案。

(二)为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注入中国力量

国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地域大小之别;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民族特色之别。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只有辩证地看待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在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尊重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必须要认识到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都将会阻碍全球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想改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就必须勇于迈出开放发展的战略步伐,要让世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各国人民所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为世界各国应对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视角、新思路、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发表郑重申明:“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6],强调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利益交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战略设想和理论观点,充分融入了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是中国以实际行动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和平发展、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却为世界和平发展道路造成了多重阻力和障碍。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安全风险危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世界走向和平与实现繁荣发展的良方。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始终将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作为自己的担当与使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无论是针对朝鲜半岛核危机,还是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问题,中国始终致力于推进各方通过对话谈判化解冲突矛盾,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建设性努力;“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新型载体,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到贸易经济合作中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红利,让世界经济增长惠及各国人民。中国通过务实可行的举措搭建了开放、多元、共赢的合作平台,在促进和平发展繁荣的实践中发挥了表率作用,为实现和平发展的世界梦注入了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7-01-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4]新华社.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2015-03-28.

[5]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6]习近平.继承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出席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博弈·和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