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的问题与对策

2018-04-03余俊渠卢建红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建设

曾 峥,余俊渠,卢建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广东佛山528000)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经济活动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领域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开发与广泛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开展实践探索的“互联网+”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战略高度谋篇布局,推动创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党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虽然很高,行动也很快,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应如何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在加快党建信息化水平的实践中迎难而上,突破问题与瓶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党建”产生的现实背景

从1969年美国创建互联网(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以来,网络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从Web1.0静态门户网站时代到Web2.0动态的互联网时代,再到Web3.0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了网络空间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理念最早在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来的,是互联网在Web2.0的新形态、新业态、新发展。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全国掀起了“互联网+”创新驱动的行动方案,目前,“互联网+”在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也给党的执政和国家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紧跟时代步伐,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党的建设新平台,成为十分重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西方国家依托互联网开展政党活动比较普遍,主要做法是通过互联网宣传执政理念、为竞选造势宣传、吸引选民、筹措竞选经费等。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借技术帮扶、信息分享、文化交流之便,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互联网上推进普世价值、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宣扬政宪制度优越性及意识形态终结论,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企图瓦解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认同。相对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互联网技术在党的建设中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1]因此,“互联网+党建”是契合互联网强国和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大众化,党建的信息化可以大概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至1999年,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办公信息化;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9年,建立党建网页与党建网站;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5年,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与党建网络体系化。”[2]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安全,强调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因此,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着力加强互联网党建阵地建设,加快党建网络信息化建设纵深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信息化的党建网络体系,进一步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概念、新技术,促使党建信息网、党建手机报、党建APP等互联网产品不断涌现,为我国推进“互联网+党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校“互联网+党建”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在宣传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是自上而下、以点到面、单向传播,具有安全、可靠、集中度高的特点,但也存在信息传播速度慢、信息圈封闭等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快捷性、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能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整合网络资源。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互联网+党建”阵地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形式、内涵、成效、影响力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单位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比较多。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我国党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影响逐渐扩大,但也存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一些高校的院系网站上虽然设有党建网页或党建专栏,但往往点击进去只有框架、目录;点开党建设置栏目,有些内容是空白,有些内容比较粗糙、长期不更新或更新不及时;有些栏目点不开或链接不了等问题,长期存在所谓的“僵尸网站”。虽然各级网络信息办公室或宣传部门多次强调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但“僵尸网站”依然较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产生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很多单位及部门没有意识到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网络党的阵地建设的紧迫性,认为党建网是迫于形势需要,为了完成任务,搞形象工程,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为之。从而经常有党建网,但没人管、没人理、没人用的现象。

(二)重形式、轻内涵

检验党建网建设成效的标准是看网站的内涵建设。部分高校党建网的建设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文稿质量不佳等现象。有的高校党组织、党支部平时开展活动比较多,但是在网上极为少见,反映不及时、不充分,没能及时把党组织活动信息上传、传播;有些党建网虽然能及时上传、转发了党和国家的政策、重大会议内容,但只是简单的链接,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方案,没有附上学习的相关资料或辅导资料,如上传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两会会议报道等,造成很多网民看不懂、理不清、不愿学的现象;有些党建网只是对各级党建网的简单链接、集成、汇总,没有自身的党建信息内容,没有反映本单位党组织的工作成效及党员风貌。因此,如何加强“互联网+党建”建设,如何加强党建网的内涵建设是刻不容缓。

(三)重任务、轻实效

“互联网+”核心要义是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平等性、即时性、共享性。高校要依托互联网及时把国家重大决策、方针、政策传递到师生当中,让师生理解、了解、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党建信息化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网页、单向传播的PC端建设,手机移动端开发不多,党建工作视频化、数字化、多样化、便捷性还有待加强,缺乏有效互动模式、情感交流平台,“互联网+党建”实效性不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5%。”[3]可见,打造移动“互联网+党建”是切合当前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各级党委部门、各单位要重视并着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

(四)重规划、轻落实

当前,“互联网+党建”基本上得到较大范围认同,各地高校也在积极推进,但对于“互联网+党建”怎么建、如何建、预期达到什么效果,部分地方高校领导还不是很明确。高校在每年制定信息化建设中会有完善规划,但对于党建信息化建设没有很好的执行落实方案,更多是把建设任务下放到基层党组织。“高校各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4]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资金的保障、人员的配备、场地的建设、办公设备是必不可少,制作精美党建推文、高质品党建视频、党建文化产品等都是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如果没有可行的落实方案,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力度上会大打折扣,流于形式。因此,加快“互联网+党建”在宏观规划基础上,还需要能落地的执行方案。

(五)队伍建设重数量轻质量

要发挥“互联网+党建”实效性及影响力,队伍建设是核心内容,没有党建队伍支撑,“互联网+党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不少高校仍然没有配备“互联网+党建”专职人员,普遍做法是把原有从事党建工作干部当成网络党建人员,这是一个很大误区。虽然从事党建工作干部具有较高党建实践工作经验、政策把握能力,但是他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规律、运行模式、党建文化产品设计及推广、网络舆情监控及防范意识等问题,还存在不熟悉、不会操作等技术劣势和意识滞后,缺乏有效互联网技术培训、观念提升、党建网络化等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党组织,这种现象更为普通。党建网的建设、话题设置、手机端软件开发、成效检验等都是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培养、构建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高、技术过强的网络党建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重视的建设任务。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因此,高校党委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的核心要义,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着力改进和创新高校党建学术体系、教育体系、话语体系,构建阵地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理论建设“五位一体”的模式,促进高校“互联网+党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一)阵地建设:以善谋,强化“互联网+党的领导”阵地建构

当前,互联网已经在党建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开创了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模式。“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高校党委要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压实责任,重视“互联网+党建”建设和发展,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管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整合校内外网络资源,加强网络阵地和网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立科学的网络党建责任制、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加强网络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学术网站建设,建构“无处不互联,一切皆党旗”的红色阵地。

(二)平台建设:以善管,优化“党员教育+情感交流”交互平台

高校党员教育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分层、分类、分专题开展教育活动,构建“党员教育+情感交流”交互平台。高校要依托教育部易班网开设党员学习交互平台,围绕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战略、新思路展开学习、研讨,增加党员在网络空间情感交流。以更精彩的形式、更精湛的内容、更精致的设计、更精准的投放,让党性原则入心入脑,使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显现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如在易班平台上开展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思想、“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大学习、大讨论。

(三)队伍建设:以善建,加强“技术能手+模范作用”网络队伍

加强“互联网+党建”工作,高校要配备精良的网络党员干部和网络人才队伍,要善于引导党员在互联网平台上发挥主导作用、模范作用,要为网络党建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编制中统筹解决。在党员队伍选拔和管理上,要选择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熟悉网络、玩转新媒体、善于与网民沟通、具备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的党员干部、教师党员,要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纳入网络党建队伍建设中来。依托党建平台加强正面宣传,把握网上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网络生态的演化规律,把握好网上的舆论引导的时效,完善高校网络社会治理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公民”、网络公民。

(四)作风建设:以善营,打造“群众监督+廉洁文化”网络生态圈

党的作风是指在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在党的活动中的表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措施,既是党的形象的重要体现,又是反映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成效。当前,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群众监督的一种新形式,高校党委要积极畅通网络群众监督渠道,利用互联网营造民主监督和廉洁文化生态圈,开设高校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网络通道,在校园内开展师生网络廉洁文化作品创作比赛。开发基于手机端的党员满意度调查软件,使党员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依托“互联网+党建”平台,积极听取各方的建议和诉求,汇聚各方力量投身到建设高水平大学中来,通过互联网发挥群众监督力量,构建高校廉洁的文化生态圈,共同谋划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五)理论建设:以善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促党建创新发展

一是高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对基层党组织的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对数据关联性进行分析、动态预测并提供服务。二是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检验高校党建的实效性、科学性、教育性,对高校网站、党务系统、“两微一端”、学生管理及易班等平台进行数据存取、运用、互通互联及相关性分析,加大对数据挖掘分析和系统平台的运行维护,加强党建信息的安全保护、保密,为党建理论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三是利用大数据对“互联网+党建”领域进行综合性分析、全局性分析,从后台数据中找出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高发区域、集中区域、危险区域,通过大数据进行舆情监控,对网络上过于激烈的言论进行有效分析、研判及疏导,把网络舆情向可控、可防、可治的方向发展。四是运用大数据做好舆情发展的研判,做好网络舆情危机预防措施,把网络舆情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处置,防止网络舆情在现实生活中的蔓延,同时在互联网上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反动势力通过互联网对党的建设和事业造成破坏及危害。

猜你喜欢

互联网+党建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谈新时期“互联网+党建”工作思路与落实的相关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党建”技术平台建设
“互联网+党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研究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