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翻译产业研究:机遇与挑战

2018-03-31何爱香

关键词:互联网+语言服务

何爱香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鼓励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创新、跨界融合,从而在新领域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下,译员必须借助互联网、语料库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翻译协作平台技术才能满足人们在跨语言交流、商贸往来、网络购物、信息检索等方面对翻译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翻译的融合必然给整个翻译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挑战和新的机遇。

近几年,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语言服务或翻译产业进行了研究,如概念界定、语言的经济价值、语言消费、语言服务或翻译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化、产业竞争力、产业管理和区域语言服务产业、产业发展态势、产业组织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整个社会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业之间联系愈发紧密,且互相影响,翻译产业置身其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翻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数字技术、互联网对翻译的影响持续、广泛且深远。从自动化在线翻译服务到众包翻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上翻译程序的扩散,翻译变革无处不在。[2]在这一全新的社会语境之下,讨论翻译产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变革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为翻译产业的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与保障。 “互联网”不仅仅从传统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使得语言翻译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翻译产业利用信息化以及全球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或者小作坊式经营过渡到网络大数据时代的翻译产业,实现了规范化的管理和规模化的生产。Jaapvan der Meer认为:“翻译业第一次革命在1980年代,起因于本土化市场的急剧膨胀,第二次革命则是由于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的兴起。”[3]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翻译产业的工作效率、翻译方法以及交流平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的新模态。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除传统意义上的词典以外更多的计算机翻译辅助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使用翻译软件或者在线翻译平台,译员可以省去许多重复的劳动,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精准翻译上。语料库和术语库共享以及流程管理使得术语和专业文本的翻译更加准确统一,这在翻译产业化的道路上可谓是质的飞跃,因为任何产业化的道路都离不开统一的、标准的、高效的产出。

再次,人机交互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成为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交互语言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语义分析、语义搜索、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研究。[4]基于大数据和统计方法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无疑给翻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各种应运而生的翻译软件,如Trados、SDLX、Wordfast、译星、华建、雅信等不断更新升级,还有一些在线同步翻译系统,如谷歌、有道、百度等,为克服不同语言障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目前翻译软件质量有待提高,但人机交互技术必是未来翻译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翻译产业的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对于翻译产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朱宪超在《中国翻译产业概念、形态及其他》一文中指出:广义的翻译产业是“与翻译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翻译产业是“以翻译的语言、文字或手势为载体的服务或产品”,即“翻译服务产业”。[5]司显柱在《中国翻译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中提出,翻译产业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即“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6]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构成翻译产业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语言、服务和产业,三者紧密相连。[7]简单地说,翻译产业就是为用户提供语言或文字翻译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活动的集合。

根据《2016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我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已步入产业化阶段。互联网与翻译技术驱动翻译服务业的模式正在发生变革,翻译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了区域集群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 翻译产业规模化与全球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翻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未来翻译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命题,即利用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8]而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产业才可以与其他各项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翻译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需要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实现翻译产业全球化,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在语言产业诸形态中取得突破,把作为新兴产业的翻译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只有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面对客户的资料海量需求和服务高效要求,才能够具备管理网络化,服务规模化,质量标准化。

2. 翻译技术革新催生新的服务模态

基于云翻译平台的众包翻译是翻译产业未来的服务模态之一。云翻译平台通过整合市场、技术、数据、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为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服务需求者、语言服务提供商、语言技术提供商、语言服务人才、语言服务行业组织和语言服务上下游企业提供远程协作[9],从而节约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效率。传神(Transn)公司首创的“语联网”就是一个开放的“快速无障碍沟通的多语智慧网络”, 它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客户海量的多语种翻译需求进行自动化碎片切割,利用语料库为客户筛选译者,译者通过智能语料搜索,实现“人机结合”的语言信息处理,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降低语言服务的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性服务的速度和效率。[10]语言服务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直接响应客户的需求。完成翻译服务,省去传统翻译模式中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带来的中间环节。客户通过网络可随时随地获得翻译服务。提供服务的可以是身处互联网上的专业译者或是智能机器人[11],翻译提供者依靠网络技术平台、自动翻译软件、移动电子设备、文字处理设备、流程设计和管理等先进技术工具来实现高效、准确、快速地满足市场对翻译的海量需求。

3. 翻译行业内部资源整合优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翻译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个人和手工作坊式的翻译模式将被现代工业化的流水作业模式所取代。企业之间也将不断整合和并购,大型的语言服务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自身规模、获取新兴技术、增强竞争力。[12]传统的小规模翻译公司或被整合、或被淘汰,难以维计。通过互联网平台,大型甚至全球性的垄断翻译企业将实现技术、人才、资源的汇聚,更加高效智能地完成资源的配置。

4. 翻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翻译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一些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将催生出大量的语言服务需求,如商业、传媒业、教育业、服务业等[13]。这些行业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全球,客户对产品、内容或服务有着不同的接收方式和文化理解,翻译产业必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到这些行业,打破语言与文化障碍,实现基于受众或受众认同的服务。

三、我国翻译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百业争先、合作共赢的时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的融合为翻译产业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给翻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1. 翻译产业面临的机遇

当前,各种新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在不断升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如机器翻译、语义检索、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语音识别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翻译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语言文字处理技术、各类翻译软件、网络翻译大大地推动了翻译产业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翻译产业革新的必要条件。

翻译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经济发展与翻译产业相辅相成,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翻译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翻译产业的崛起也支持和推动着经济的繁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跨国公司的本地化作业流程带来巨大的翻译市场需求。

翻译产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需求也会相应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产出国门,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这些无疑都需要翻译产业的助力,同时也将大大推动翻译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翻译产业前景广阔。目前,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是一个高成长性行业,其本身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带动了多语处理、动漫、影视传媒、教育培训、服务外包、文化出版、创意设计、印刷、旅游、科技情报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的发展。[14]根据《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即广义上所说的翻译产业创造的产值为2822亿元。

2. 翻译产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翻译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各个相关部门对其战略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翻译产业缺乏统一的管理、经营制度,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链。顶层设计和规划不够,行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行业组织发展不够健全。行业标准化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未形成一个制定标准的相应体制。

其次,翻译行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处于劣势。翻译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国际大型翻译企业,无法与国际上的翻译巨头相抗衡,大部分翻译公司的实力较弱,难以产生品牌效应。据《报告》显示,我国翻译企业数量虽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互联网+”时代,翻译平台是构建在互联网和云端之上的全新生产组织形式,资源分散、规模小的企业如果不能适应用户对高效、海量翻译服务的需求,只能被市场淘汰。

再次,机器翻译和在线翻译所提供的翻译质量还远未达到要求。客户普遍反映计算机软件自动作业和网络在线自动翻译虽然速度快,方便使用,但对因文化差异和话语构建方式产生的歧义仍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质量普遍偏低。语料库的完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与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由于翻译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翻译人员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译作质量也是差异不小,高端翻译仍严重匮乏。“互联网+”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掌握翻译领域的先进技术,熟练运用各种语言处理技术,提高翻译效率。

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翻译产业要想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需加快翻译技术的革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助力产业发展;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提高翻译产业的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实施翻译市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翻译行业的评价体系,提高翻译产业市场的入门标准,加速翻译产业化进程;政府以及相关部分加强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实现翻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翻译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活动相比,在运作模式、工作内容、工作手段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皆已发生巨大变化。研究目前翻译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丰富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另外,翻译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翻译活动关注“文本和文字、词句的处理,关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理解、转换和表述”[15],而现代翻译活动关注越来越多的涉及语言外的因素,包括对语料库、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运用、翻译项目的管理、团队的合作、资源的共享、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的意识等等。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的翻译产业对翻译专业教学与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注释:

[1] 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2016/05/12

[2] Michael Cronin:《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朱波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3] 潘卫民:《网络本土化环境下的翻译产业》,《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9][11][12][13][15] 唐智芳、于 洋:《“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变革》,《中国翻译》2015 年第4期。

[5] 朱宪超:《中国翻译产业的概念、形态及其他》,《全国第五届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第18页。

[6] 司显柱、姚亚芝:《中国翻译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中国翻译》2014年第5期。

[7] 张士东、彭 爽:《中国翻译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8] 石 东等:《翻译经济:期待产业化》,《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47期。

[10] https://baike.so.com/doc/5344750-5580195.html

[14] 柴明熲、江 帆:《翻译职业与专业教育:问题与对策》,《东方翻译》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语言服务
语言是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