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3-31杨光祥屈建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地产学研应用型

杨光祥, 杨 峰, 屈建华

(1. 重庆工商大学 检测控制集成系统工程实验室, 重庆 400067;2. 重庆市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委会, 重庆 400010)

0 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这需要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工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就业岗位不断增长,人才需求缺口最近1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0%。另一方面,许多电子信息类企业却难以找到合适人才。虽然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但从质量水平看,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介于“学术性”研究人才和“技能型”岗位人才之间的创新人才[1]。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来源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强烈关注。地方高校应该主导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校和地方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建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对提升人才能力质量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模式

为了应对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不能适应产业界需求的问题,众多国家都开始进行工程教育改革。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工程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目前比较认同的一种模式。如美国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2],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3],这些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办学,包括西班牙在内的4国学者提出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开展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4]等。

我国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及创新创业教育[5-6],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7]。产学研合作以基地支撑、项目引领的创新实践教育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8]。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王雪芳等[9]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五位一体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以保障联合培养长期有效进行。

这些模式,主要核心是高校工程教育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紧密结合,以高校教育结合企业实践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为行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模式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高地,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需求强烈,如何培养符合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是重庆地方高校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校地合作是指院校与院校属地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0]。教育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主要形式是政产学研用的各方协作,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研教学平台[11]。

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一种特例,更加倾向于强调高校和政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高校是人才培养实施的主体,其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这些主体的作用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参与和配合,辅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研究报告[12]指出,可能影响政产学研用合作成败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3个因素都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相关。因此,高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此,本文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主导人才培养过程,着重强调政府和高校合作创新模式下双方的作用及对人才培养的导向,由政府和高校合作共建,协调处理政府、企业、高校各个主体之间的需求和利益为目标,形成利益驱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型合作模式。

2.1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

作为地方高校,是人才聚集地和人才源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将流向社会和企业,是工程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学校与重庆市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万盛经济开发区科技局等政府部门进行了校地合作,目的是引导学校结合地方产业布局,对知识技术、场地、设备及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潜能,向地方企业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渝中区电子商务与创意产业园是以电子商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创意产业”三大重点产业。产业园管委会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扩大规模、增强配套、打造集群、创新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建设链条齐备、配套完善、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活力区。目前已引进上海圣博华康、科莱姆等市内外知名“双创”服务平台,渝欧公司、鸿巨科技、酷狗音乐等数十家产业企业和“U创空间”“3W空间”等6个众创空间,产业园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活力区建设加快推进。

立足重庆市渝中区产业发展需求,学院主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等专业有针对性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先后与渝欧跨境电商、上善云图信息技术、艾特电子科技、长帆新能源汽车、特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重点培养地方产业发展的总部企业、一定规模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2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

校地合作要立足区域产业集群科技需求,以解决共性、关键性技术为对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13],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载体。

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培养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创新平台载体上的多模式教学科研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倡导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三类:众创空间[14]、科研平台、培训基地等。学院在渝中区电创园和万盛经济开发区科技局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众创空间5个,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学校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创业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重庆市检测控制集成系统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型创新平台。同时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建设项目资金380万元,利用该资金建设了物联网嵌入式科研与实习实训研发平台。基于这些创新平台,主要以项目为导向,培养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机械电子等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众创空间、科研平台、教学示范中心等在内的多个创新性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训等提供了良好载体[15],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2.3 以工程项目研发为主线

企业委托工程项目是以解决工程中的应用问题为目标,这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校地合作过程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以工程项目研发为主线,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始终把握人才培养与工程技术研发为主线同步进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强调人才培养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培养的不断交替和深入过程。要求应用型人才其能够熟练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

在此基础上,学院以“森林防火监控物联网”“长江航道水污染监测”“高层建筑无线呼叫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手指静脉识别方法研究”“智能制造系统健康监测及服务”等重点企业委托项目,年均横向项目10多项,项目经费达500多万元,成果产业化效益逾千万元。以这些工程项目为主线,并将研发过程融合到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项目的学生达200余人次,将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工程技术研发能力,进而打造高端的工程型技能人才并提升人才实践能力素质。

2.4 以人才双向流动为保障

创建人才双向流动长效机制,面向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合作体系是校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高校和企业经济各自独立,是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在人才双向流动上起“牵线”作用。

学院依托创新平台,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引进有一定影响力且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引领“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同时在渝中区电创园管委会以及万盛经济开发区科技局的协调下,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参加相应的工程系列资格考证,全面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学院电子信息相关5个专业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36人,博士24人,兼职企业工程师26人,其中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达到15人,形成了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由企业工程师作为副导师和高校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工程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16],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合作企业先后接纳学院实习生生产实习大约450人次/年,学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每年大约300人次,获得奖励平均每年160余人次,实现了人才培养各方共赢发展。

3 结 语

我国在校地共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校地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的创新与转变,发掘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寻找高校和政府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效运行机制,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紧耦合,并把工程技术研发输出到市场应用,将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意义。

致谢本文得到重庆市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委会以及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诚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朱梦冰.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5(7):186-189.

[2]罗高涌,张瑾. 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 2011(5):71-75 .

[3]贾育秦,阎献国,李淑娟.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工程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6,27(2):157-161.

[4]Manuel Castro, Mohamed Tawfik, Edmundo Tovar. Digital and 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Using Remote Practical Competences[J]. IEEE 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Tecnologias Del Aprendizaje, 2015,10(3):126-133.

[5]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 协同育人视域 下高 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5(4):219-222.

[6]严文娟,贺国权.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33(6):21-24.

[7]龙宇,乔伟峰,张满. 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与合作:机遇、挑战和使命——“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纪要[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

[8]蔡有杰. 依托创新基地 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5(1):219-222.

[9]王雪芳,曾钦志,陈礼辉. “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33(9): 26-28.

[10]何根海,谭甲文. 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4):61-63.

[11]魏小锐.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足[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2):231-234.

[12]张振刚,王渊桂,李云健.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分析——基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调查情况[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5): 33-37.

[13]陈卫红,马士腾,邓晓刚,等. 创建综合实验平台 培养新型控制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34(3):20-24.

[14]杨光祥,文传浩,何希平. 基于众创空间的工程人才“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4):76-79.

[15]张春平,初建崇,胡慧,等. 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33(5):21-23.

[16]孙莉莉,雷永锋.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5(7):269-271.

猜你喜欢

校地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