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承传播问题研究展望

2018-03-25赵世兰郭建民

音乐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谣三亚家人

■赵世兰 郭建民

(三亚学院,三亚,572022)

千百年以来,从两广、福建一带迁徙到热带海域的海南疍民创造了属于自己族群的音乐。疍家音乐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内容浩如烟海,形式丰富多样,它是疍民口耳相传的“水上民歌”,也是热带海洋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疍家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但在当下,由于疍家人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引发的文化生态的裂变,海南疍家音乐传承现状严峻。

为此,笔者与三亚学院“疍家音乐文化研究团队”部分成员一起,对三亚及周边地区疍民生活海域和村落进行了考察,对当地疍家歌谣传承人进行了访谈,随即产生诸多思考,愿能够引发音乐界同仁对海南疍家音乐文化传承传播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海南疍家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海南疍家人为了躲避战火、台风和其他自然灾害,从两广、福建等地被迫漂流到地处热带海域的海南三亚等地,成为“闯海南”的一个庞大的海上族群。常年的海上漂泊促使海南疍家人性格开放爽朗,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海洋。疍家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尤其是其歌谣,数量庞大,形式多样,旋律简单且优美动听,风格淳朴自然,充满了“海的滋味”①由疍民唱的歌均被称为“咸水歌”,意为有大海的滋味、大海的意蕴,学者专家们称之为“疍歌”、“疍家歌谣”、“疍家调”等等。疍家歌谣的原始歌唱语言为粤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趣的是,现在海南疍家人演唱所用的语言包括了粤语、海南话、疍家话。。疍家先民们为真实地表达他们对天地、大海无边的想象,特别是为赞美海神的强大气魄、为祈祷身边已故的亲人、为记述与大海搏斗的壮举、为颂扬疍家“游牧民族”中的英雄、为向后人传授海上劳作的经验、为教化后代等等,运用他们最擅长的歌谣形式,通过歌唱进行相互“对话”,进而表达自己的意志。疍家歌谣是疍家人在劳作中发自肺腑的声音,经过了千百年的吟唱,形成了水上人家独特的音乐曲调。它既是歌谣,也是传递情感的桥梁纽带,同时也蕴含着疍家人的做人处世哲学。它们同疍家人息息相通,是疍家人海上劳作、生活的号子和精神寄托,更是疍家人的灵魂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热带海洋文化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疍家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疍家歌谣是海南疍家族群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疍家音乐传承了海南疍家人的传奇历史,更寄托着疍家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千百年来,疍家人用音乐如泣如诉地讲述着自己族群的故事,用歌唱表演扮演着属于自己族群的角色。长期以来,疍家人“以舟为家、向海而歌”,在丰富海洋文化生态、推进热带海洋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海南疍家人自登陆以来,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裂变,“以舟为家、向海而歌”的文化基因面临着断裂的“险境”:“好唱歌”的文化风尚在随海风淡化消散;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仅存的几位年迈的传承人“各自为战”,参与乡村“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挣钱养家、维持生计,生存现状堪忧,其社会地位和微薄的经济收入,更让疍家儿女对疍家音乐文化“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海南疍家音乐文化依托“个体遗传”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疍家人中甚至还有为争得“传承人”称号而相互竞争猜忌的情况,这在无形中也为疍家音乐文化的“社会遗传”——社会传播增加了障碍。

二、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承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海南三亚建设战略目标是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海洋文明是其主要内涵,海洋文明建设离不开海洋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思想、精神和艺术等领域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研究三亚疍家文化就是要探索三亚疍家人以海为伴,以舟为家,以渔和商为业,与风搏斗,在性格、语言、居住、婚配和宗教信仰多方面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乡土民族风情的疍家文化。”①张本《三亚疍家文化与海洋文明》,载詹长智等主编《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南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页。

面对海南疍家音乐传承的严峻现状,肩负着海南疍家音乐传播的历史责任,笔者与三亚学院“疍家音乐研究团队”成员一起,深入三亚大东海海域和陵水新村疍民生活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与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对话(采访记录附于文后)。通过考察和采访,我们认为:当下的海南疍家音乐文化如果依靠“个体遗传”,其结局将会是或自生自灭,或演变为“音乐文物”而被束之高阁。至此,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研究亟待进行,其文化生态亟待修复,以助力于开拓其“社会遗传”这个能够真正实现其传承传播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当地政府加大了疍家文化保护力度,成立了疍家文化研究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文化学视域下,学者们运用区域社会文化史与人类学族群理论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把疍家文化作为重要的区域文化加以研究,相关成果不断问世。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人们对作为疍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南疍家音乐的当代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音乐形态的整理以及深层理论研究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关于疍家音乐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较全面的政策和规划还未见出台,对疍民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没有形成共识,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以及常态化的保护传承措施。特别是现已出版的全国高校大部分音乐教材中关于国内民歌的选编内容中,海南疍家民歌往往遗憾地被忽略或空缺。

历史和文化研究都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理论创新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因此,围绕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理论研究这两大主题,相关的研究实践可以如下思路展开:在海洋文化生态视域下,搜集、整理、编创疍家音乐;研究疍家音乐文化特征;从三亚、陵水疍家音乐文化田野调查和基础资料整理入手,摸清“家底”,掌握情况,制定研究计划;进而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成果发布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疍家音乐文化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理论上的难点问题;适时推动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通过举办疍家音乐文化节、设计和制作疍家音乐文化专利产品、制作疍家文化影视作品、开辟疍家音乐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疍家音乐文化园等形式,扩大疍家音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形成疍家音乐文化产业链;将其研究成果编辑成册;精选部分作品进入高校及中小学音乐课堂……逐步实现海南疍家音乐文化的社会化传承。

三、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承传播研究的内容

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承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总结为以下这些方面。

(一)疍家音乐文化的开放性

海南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播问题研究,首先可着眼于疍家音乐文化的开放性。由于三亚的疍家人“以舟为家,向海而歌”,长期漂泊流动,使得他们摄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也为自身的基本素质改变提供了可能,更为疍家文化和思想的开放性特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所以,其一,对疍家音乐文化要追根求源,探索疍家“游牧”历史和迁徙的地理路径;其二,深入研究疍家音乐文化生成、发展过程以及艺术特色;其三,研究疍家音乐文化和精神情感世界内涵的丰富性;其四,从疍家音乐文化和思想入手,探索研究三亚海洋文化和思想的开放性;其五,以开放性传播思维为研究切入点,搜集、整理研究和创编疍家音乐歌谣,探索疍家音乐文化及海洋文明建设与城市旅游演艺产业互动链接实践的可行性。

(二)疍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个主要内容,为研究和探索疍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三亚的疍家人是长期漂泊在海上的游牧族群,其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民俗等与陆地文化是不同的。于是,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竞争成了疍家音乐文化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随时都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因而以研究三亚疍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为契机,进一步研究其多元特质,进而修复和助推三亚海洋音乐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发展。”①《三亚疍家文化与海洋文明》,第181页。

(三)疍家音乐文化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三,是研究、探索、实践和传播疍家音乐文化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海南三亚疍家族群曾经被迫从陆地迁徙到海洋,疍家人的历史本身就意味着与海搏斗和挑战——即挑战和征服海洋的探索进取精神;而他们用自己生命所创造的疍家音乐,其本身具有艺术的原创性——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去深入地发现和不断地挖掘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的原创性和疍家人的探索进取精神。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鲜明的南海特色和热带海岛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深入细致研究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深入挖掘研究和广泛传播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可为三亚海洋文化生态和南海海洋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波助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疍家歌谣的传承传播及其与城市演艺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

海南三亚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播问题研究,宜突出“传承疍家音乐文化,讲好海南故事”主题,助推疍家音乐发展与传承传播,实现疍家音乐在三亚及周边地区传承的常态化、模式化、产业化。

一方面,宜搜集、整理、改编、创作60到120首疍家歌谣,并从衬词、衬腔、旋律形态、装饰音等方面进行音乐形态整理;编辑出版《海南疍家音乐新编新唱教材》(所配演唱语言包括粤语、普通话、英语等多种语言),以海南疍家人的生活方式为创作素材——比如疍家人的婚礼、疍家人的出海仪式以及疍家人的古老传奇故事等,编写创作疍家歌谣、歌舞或音乐剧、歌舞剧;组织多样化的演出和疍民故事会等活动;建立“海南疍家音乐传播网站”——相关疍家音乐活动和研究成果可通过网站进行录播或直播;出版发行疍家音乐实践演出光碟等音像出版物;进一步搜集整理挖掘疍家歌谣背后的感人故事,并编写《海南疍家人的传奇故事》等。其间,可特别注意在搜集整理到的或编创的海南疍家民歌中再进行认真筛选,将部分旋律优美、简单易学的代表性作品,选编到全国高校音乐教材的民歌部分中,填补海南疍家民歌的空缺。

另一方面,还可在助力三亚及周边地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南海热带海洋文明和热带海洋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例如,可编写疍家音乐的传承传播与城市演艺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报告,编辑整理有关疍家音乐历史文化的论文集及疍家创编歌曲教材,为疍家音乐文化与海南三亚城市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互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与依据。

(五)疍家音乐歌谣传承的常态化、模式化

海南三亚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播问题研究,其主要内容之五如下: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其一,拟在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高校、中小学,建立若干个疍家音乐歌谣的传承基地;其二,拟在海南三亚疍家生活的区域,建立若干疍家音乐文化产业园、疍家旅游演艺文化游乐园;其三,通过海南高校培养一批优秀的疍家歌谣传承人,让濒临消失的疍家音乐文化在三亚及周边地区形成传承与传播的常态化、模式化。如果没有常态化的传播,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传承,因此对海南疍家音乐进行认真细致的形态整理与传播问题研究,其意义深远。

余论:海南疍家歌谣音乐形态整理的必要性及相关工作设想

由于历史原因,海南疍家歌谣流传了几百年,经过了历代歌手的取舍、提炼和加工,更经过了在海南疍家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实属不易。但是笔者与课题组成员经过将一段时期内对三亚及周边地区多个传承人进行采访而获得的演唱录音录像,与现存流传的疍家歌谣曲谱进行认真比对后,发现在音乐形态整理方面尚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现存的音乐歌谱当年由研究者经过搜集整理、付出了辛勤汗水而得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在诸多细节方面还显得比较粗糙,比如语音(衬词)、语调的变化(衬腔)、音乐旋律形态、节奏、节拍、速度标记以及装饰音、表情符号的标记等等,还不能够充分体现疍家歌谣的原始音乐风貌。而在音乐形态方面未进行过细致整理和编创的疍家歌谣,还不具备被编辑成册,进入高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必要的条件。

为此,我们将通过对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疍家音乐传承人的跟踪采访,同时进行专家咨询、补充调查、走访相关部门,搜集疍家原唱歌谣,着力提升选题的现实意义;并将搜集到的录音、视频中的歌谱与歌词整理成册,为随后的编创积累并提供丰厚的原始资料,从中深入挖掘和提炼疍家音乐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实现“古为今用”,提升选题研究的传播推广及应用价值。

经过整理、编创后的海南疍家音乐,将以崭新的姿态与三亚城市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形成有效连接和积极互动并大放异彩——这是我们研究团队的美好理想,也是团队协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附:两次考察及访谈记录

【第一次】

时间: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

地点: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访谈人:赵世兰、郭建民、张巨斌、黄桂玲等

被采访人:三亚疍家歌谣传承人郭亚清(男,61岁)、陈奶姑(女,58岁)夫妇

记录、录音、录像:连波

郭亚清、陈奶姑夫妇是三亚湾大东海疍民区的村民,平日里他们以唱疍家调中的喜歌和悲歌见长,为疍家人的红白喜事服务,很多时候他们会晚饭后和长辈们聚在一起唱疍家调。这次他们受邀来到三亚音乐学院,犹如见到了亲人一样显得异常兴奋,特意为我们带来了疍民服饰和自己整理的疍民歌谣歌谱和歌词。

采访三亚疍家音乐传承人郭亚清夫妇(左一、左二)

首先,赵世兰教授就疍家民歌的调式、调性以及歌唱特点、歌词的特点,以及疍家歌谣的韵味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访谈。郭亚清、陈奶姑夫妇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尽情地放声歌唱,分别演唱了海南三亚疍家音乐的五个基本曲调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三十余首,包括白啰调、咕里梅调、木耳丝调、叹家姐、水仙花调等等。

在访谈中,郭亚清不断地用歌唱来回答笔者的提问。他说,他们疍民由于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环境,大多没有文化,普通话也说得不流畅,但是他们能唱啊。他激动地说:疍民出海打鱼一定要唱疍家歌谣;打鱼归来也要唱;疍家人婚庆更要唱;每逢佳节和祭祀,疍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唱疍家歌谣,优秀的歌手还可以即兴演唱并带领大家不停歇地唱整个通宵。因此与其让他讲疍家歌谣有什么特点,不如让他唱,大意是:疍民唱的比说的要好!(现场一片欢笑声)

接着,郭建民教授现场请教郭亚清演唱疍家歌谣的技法,并邀请他有时间来三亚学院教授大学生演唱疍家歌谣,并提出将搜集整理的部分疍家歌谣,经过改编进入音乐课堂,郭亚清听后非常激动。郭建民教授还提出,经过整理改编后的疍家歌谣,在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除了配上粤语,还可以翻译成普通话和英语等多种语言,这样能更适应更多的人群来学习的需求,也更有利于广泛地传播推广。郭亚清兴夫妇听后兴高采烈!

郭亚清夫妇演唱

郭建民教授接着了解海南疍家歌谣的传承情况。郭亚清感叹年轻人不喜欢疍家歌谣。学习疍家歌谣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先天条件(音乐感觉好);必须喜欢疍家歌谣(对疍家歌谣感兴趣)——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如今在大东海疍民生活区域,也就是几十位50岁以上的老人喜欢了。没有传承,何以流传、生存?谈到这个问题,郭亚清兴夫妇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课题组了解到,在当下,三亚有几万疍民,喜欢唱疍家调的仅仅40人左右,并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不喜欢,传承人子女也不喜欢。)

下午5:30分访谈结束,大家与郭亚清夫妇合影。

第一次访谈后的几点思考:第一,恢复热带海洋音乐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留疍家歌谣的原生态风貌且使之可以很好地流传,是我们音乐人义不容辞之责任,但是现状不容乐观。第二,海南疍家音乐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不容乐观(疍家歌谣用于助兴村民结婚喜庆等)——既没有可靠稳定的经济收入,又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生存发展空间狭小。第三,郭亚清有一定的歌唱天赋,也自己编创疍家歌谣等,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有限,其疍家歌谣只能止步于当下水平。

【第二次】

时间: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地点:陵水新村

访谈人:赵世兰、张巨斌、黄桂玲、郭建民、连波、宋江东等

被采访人:陵水新村疍家歌谣传承人郭世荣(男,75岁)及疍家歌谣传唱人郑石彩(女,51岁)等

郭建民、黄桂玲采访陵水疍家歌谣传承人郭世荣老人(中)

访谈期间,传承人郭世荣带领课题组一行来到他家三楼兼疍家歌谣演唱活动室。

访谈人赵世兰教授问郭世荣陵水疍家音乐曲调的种类,答曰有白啰调、咕哩梅调、木耳丝调、古人头字目尾、家姐调等。问其为什么与三亚郭亚清夫妇所说的五个调的说法不同,郭世荣老人回答:三亚多了一个水仙花调,其实那原来就是一首唱水仙花的歌,但是后来三亚疍民把这首歌逐步发展出一个疍家歌调来。(课题组了解到,关于疍家音乐的曲调种类,三亚和陵水地区传承人是各执一词的,当然,其中有四个调是共有的、公认的。从这一问题可见,对于海南疍家咸水歌的准确概念的释义、咸水歌调的分类、乐谱的准确记录整理以及教材编辑、印刷出版等,都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被问及海南疍民来到三亚及周边海域的相关背景情况,郭世荣老人回答,来此的原因有五个方面:台风、战乱、地震、部分犯人逃窜、因生活所迫而迁徙。老人还解说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4年后,疍家人被划归为汉族,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高了,但疍民文化研究的受关注度并未得到提升。

被问及现在的疍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状况时,郭世荣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疍民生活环境好转,生活方式保持渔民“以水为生”、“以舟为家”的习性;但是,疍家音乐面临失传危机。当前,陵水约有九千多疍民,由于常年的海上生活习性,部分疍民过不惯陆地生活,于是在海边搭起渔排,一边出海打鱼,一边办起渔家乐。但是,喜欢唱疍家调的仅仅有50人左右,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没有喜欢的,传承人子女也不喜欢。于是,当地教育局为了传承疍家音乐文化,计划在2019年初,请郭世荣进中小学课堂,教中小学生唱陵水咸水歌。(但是据我们了解,由于十分缺乏正式出版的有关疍家音乐的教材,因此要真正实现“疍家音乐进学校”的常态化教学模式是困难重重的。)

在访谈中,郭世荣老人还动情地说,他们疍家人没有多少文化,迫切需要有文化的人来帮助,否则无法传承,也无法传播流传、生存。当我们告诉他:依托陵水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我们计划在他家建立一个“海南疍家音乐传承传播研究工作坊”,老人听后流下激动的泪水。

下午3点,郭世荣老人又主动提出带领我们到陵水一家正在建设当中的疍家主题文化园参观。这个文化园建在陵水海边,规模不大,约一千平方米左右,融餐饮、娱乐、展览、旅游为一体。总经理是辽宁鞍山人,他见到我们很是惊讶,他说:建设这样的音乐文化产业项目超出最初的设想,困难很多,但是正在努力建设,大家对当地疍民文化关注度不够,建议在三亚及周边地区部分疍民生活的海域建成多个疍民音乐文化、饮食、旅游、演出“一条龙”的产业园。

我们问郭世荣老人:为什么海南疍家人自己不去做这样的文化产业项目?他说:多数疍家人没有文化,更没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来办这样规模的产业,他们疍家人必须“解放思想”,自己没有条件,就让别人来帮助啊!老人一席话让人陷入沉思。

第二次田野考察访谈后的几点思考:第一,应探索既可以保留热带海洋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疍家歌谣的原生态风貌,又可以使疍家歌谣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并得到很好的传唱、传播、流传的新路径;第二,进行音乐形态整理、编创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第三,可以采用疍家歌谣与某一名曲巧妙结合,或者变奏、编创等手法,比如,可参照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的流传,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新疆民歌《玛依拉》的编创流行,东北民歌《摇篮曲》的编创与流传等成功范例进行尝试——当然,这也将是笔者研究海南疍家音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猜你喜欢

歌谣三亚家人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被惯坏的三亚
读歌谣画添画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