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2018-03-22卓艳铭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宗族中华美丽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困难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党在政治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本质意义认识的新高度。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如何发展“活的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当前,要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契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学营养,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哲学智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遗产,对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溯其源头就会发现,这一理念正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历代圣贤先哲均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认识和辩证把握。首先,确证并坚持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周易》中所提到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是顺应自然法则。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也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人用朴素明了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获取自然资源要用之有度,才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当政者也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之,古人的生态环保思想和措施,将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有益的历史借鉴。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精神文明程度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领导广大乡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同样在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一些乡村地区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有的乡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乡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的乡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与美丽乡村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的,解决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要提高乡村精神文明程度,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发展的源泉动力所在。针对现在乡村中普遍存在的以经济利益为重、孝道思想滑坡等不文明的精神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修养、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将能很好的治愈这些问题。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义思想、仁爱思想、和为贵思想等都将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設乡村精神文明,除前面所述之外,还有诸如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坚韧不拨、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谦逊好学、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等等都应该加以继承和弘扬,以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乡村治理困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的变化,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美丽乡村假设的难题。因此,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社会要达到良好治理,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文化活动、日常伦理、社会风尚等融入到乡村治理之中,寻求传统文化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时代内容以与当代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

会治理效率,节省社会治理成本。在我国乡村存在着较浓厚的宗族观念,宗族是传统文化起作用的主要载体。就当代的社会来说,原本意义的传统宗族的结构样式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宗族所体现的内在生命精神仍然在现今社会中存活着,宗族文化显然是当今的乡民日常生活及其交往活动的重要依据,构成村民行为规则及其行动逻辑之一。乡民在其重大村务活动及管理方面常常离不开宗族来进行,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认同度比族外人群明显高得多。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已有乡村祠堂、村规民约及乡贤理事会的积极作用,重视传统节日的凝聚力,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重视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现代多元价值认同的社会现实之中、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创造性运用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而实现乡村良治,走出治理困局。

作者简介:卓艳铭(1985,10-),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县人,中共濮阳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宗族中华美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