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运用

2018-03-21李军政王德良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网民交流政治

李军政,张 建,王德良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春贺词中使用网络语言“世界那么大……”,2015年在贺词中也使用了“点赞”“蛮拼的”等网络词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使用了“任性”等词语。这说明网络语言的影响巨大。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一种变异化的语言,其发展方式快速、独特,具有使用简捷、创新多样、情趣幽默、表达多样等鲜明特点,受到网民热捧。其适应对象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较高、懂英文、熟悉电脑的青年学生。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网络语言可分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IT(信息技术)、E-commerce(电子商务)等;二是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惯用的词语。狭义的网络语言通常仅指第三类,如当下网络中流行的词语:“你懂得”“GG”“囧”等。本文探讨的网络语言主要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1 网络语言的特征

1.1 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内容上,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如:“打酱油”“你懂得”等。形式上,“一字词”大量运用,如“囧”等。同时,网络语言又具有强大的自我进化和更新功能。在网民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词汇慢慢被抛弃,被大多数网民认可的词汇得以快速、广泛地流传。青年大学生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心理高度契合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大学生喜欢新知识和新事物,对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别敏感,充满创造活力。此种心理影射到虚拟空间则表现为:热衷于使用大量有趣、新奇的变异语言来彰显个性。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也是网络语言流行的重要基础。

1.2 简明性

网民快速传达自身情感的强烈欲望与电脑键盘输入缓慢之间的矛盾,迫使网络语言表现出强烈的简明性。因此,网络语言的目的是让对方快速看懂即可,在表达上追求文字的便捷性以及句式的单一性。如缩略语的大量使用:GG(哥哥)、PLMM(漂亮美眉)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网络语言而言,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使之更加追求高效、简洁。

1.3 鲜明的形象性

网络交际中,网民通过使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组合而成各种有趣形象的表情,如:“@-@”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同时一些形象贴切的网络词汇也孕育而生,如:“爱老虎油”代表我爱你等。通过符号、表情动画等的使用,让原本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鲜活。同时,具有“表情”的文字也更能准确表露网民的心声,因此符号化的词语在网络交流中大行其道。

1.4 强烈的幽默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7.72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30.5%,这部分网民中青年大学生占很大比重。他们上网的目的,往往是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寻找心理放松的渠道,而轻松幽默的调侃交流方式满足了这一心理需求,成为网络交流中最受欢迎的方式。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上“反叛”与“自由”并存,他们对其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来的反抗,对生活学习的不满,情感上的挫折等,首先表现为对显示语言规则和秩序的抗议、破坏。为了制造幽默与另类,在网络交流中,他们有意偏离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规则,以获取心理上的情感释放,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也符合青年学生推崇个性张扬、标新立异、勇于展现自我的特点。如:他们会把“轻舞飞扬”解读为“轻舞肥羊”,把“白领+骨干+精英”解读为“白骨精”等。

1.5 群体性

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根据“光环效应”理论,他们对虚拟空间的专注转而成为对网络语言的推崇乃至全盘接受。“发帖、点赞、回复、转发”这几个简单的动作,满足了青少年网民参与上与表达上的强烈欲望,在现实与网络的互动中,感受自身价值,增强心理上的成就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征[1]。

1.6 一定的粗俗性

很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具有满满的正能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TMD”,发现相关结果有3 190 000个,与“有钱人终成眷属”相关结果有1 200 000个。类似粗俗的网络语言不加控制地任意泛滥,必将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1 便于第一时间捕捉学生的思想异动

在自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他们心情的起伏等往往会第一时间更新到QQ签名、说说、微信等媒介,并大多采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如“只要我的手机有电,我的寂寞就永远追不上我”“期末考试来了,我是该复习,还是该复习呢?”这些表达虽然多是带有情绪化倾向,却是学生最真切的心理异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要能沉到网络中,读懂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符号,就掌握了做学生工作的先机,知彼方能“对症用药”。

2.2 便于同学生平等交流

网络环境下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关系。教育者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是了解、理解网络言行方式的,网络语言的巧妙运用恰好能达到这种效果。首先,网络交流环境给学生心理上提供了自发的平等感。在虚拟的空间里,学生心态更放松,更能畅所欲言。提升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交流质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其次,网络交流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同学心理出现问题了,想向教师请教,但又不想被其他老师、同学发现,通过网络交流,可以很好地保护他们的隐私。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QQ、微信等平台与老师沟通,老师可以及时疏导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其次,使用网络语言可以瞬间拉近教师同学生的距离。在思想政治课堂、专题讲座、学校BBS、心理论坛等场合,适当地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升教学效果[2]。

2.3 便于正确引导校园舆论方向

自媒体时代,很多舆论热点事件、网络舆情都是先经过网络曝光,后经网民自由讨论、评论后呈几何级数发酵成网络舆论、舆情。大学生在表达对热点事件的看法时,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评论、跟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首先掌握并熟练运用网络语言才能正确引导、引领校园文化舆论方向,牢牢占领校园舆论高地,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

3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 加强网络语言、沟通技巧等的研究、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师生之间的语言矛盾日益突显。如果双方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教育信息在双方间传递的过程中很可能形成无法逾越的障碍[3]。首先要加强对网络语言本身的研究。语言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掌握青年学生的网络文化,熟悉网络语言的演变,避免同学生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获取他们的情感认同,学会并适应在教育过程中掌握恰当时机使用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交流方式方法的研究。青年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往往有其惯用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得运用策略性的网络语言,熟练掌握跟帖、发帖、评论的最佳语调和时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2 把网络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信息化背景下,Wi-Fi广泛覆盖、成熟的移动3G以及4G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为青年学生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虚拟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他们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上网设备,几乎24小时与网络紧密连接在一起。他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发布消息。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也导致了海量信息的“鱼龙混杂”。这些信息可能是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等权威新闻机构审查发布的真实信息,可能是随手转载的一篇论坛帖子,有可能是自己生活中不经意看到的景象,也可能是有个别媒体发布的未经严格审查、自己臆想猜测而来的所谓“头条”。总之,种种原因导致了自媒体信息可信度较低,大学生在这些繁杂的信息中难辨真伪,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一点消息就可能在校园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群体效应。

在网络虚拟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的思想,高举旗帜、主动占领,牢牢掌握“制网权”。要通过有亲和力的头像、接网络“地气”的话语、充满正能量的图片和视频等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话语权”。

3.3 把网上心理咨询作为评判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疏导的辅助手段

目前,各大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在现实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很难走到心理咨询老师面前交流,他们可能怕面对老师、担心被同学碰见等。同时,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心理咨询老师数量较少等客观情况,使得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第一时间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而网络交流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匿名或者实名给心理咨询老师留言或者进行即时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需具备一定的网络语言知识,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咨询是一门系统化很强的学科,学生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都能表露出个体特征和心理状态,单纯依靠网络语言交流难免对确认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定的偏差,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配合使用。

3.4 利用网络虚拟平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倡导学生“绿色”上网

网络上海量的图文、视频等信息可对学生起到强烈的感染、教育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感知与环境给养的互惠”,“教学即创造学习环境”[4]。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特定情景,营造网络氛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环境刺激和情感驱动。如开展“网络辩论赛”“网络校园学霸评选”“最美校园微电影创作大赛”等。这些以学生为本的活动,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关爱,满足学生热衷网络的需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依法管网,把网络管理纳入高校制度框架。要规范大学生自媒体使用行为,从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入手,建立自媒体的防、控、导体系,从源头上规范内容、过程和形式。要加强自媒体监控,加强自媒体信息的收集、研判与管控,对于反动、违法、谣言等负面信息,要及时发现、举报直至消除,保障信息安全。在重大节庆日用主流民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方法引导、情感疏导、真情开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与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理性上网、文明上网。

3.5 利用网络语言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网络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表达着文化,而文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在理性健康校园文化的打造中, 内容陈旧、形式呆板的教育显然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心理需求。显然我们在草坪上用“亲,小草怕痛,你懂得”的提示牌就比“请不要践踏草坪”的字眼更容易让学生认可并遵行。 网络语言是一种动态性很强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叙事话语。它如同时代的音符,不断表达着青年大学生的心态。掌握网络语言的“话语权”,去伪存真,巧妙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渗透力、针对性和实效性[5]。

猜你喜欢

网民交流政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