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的宜昌调查

2018-03-20周军

银行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合普惠金融服务

周军

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 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它源自对金融制度公平性的要求,其核心是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它更注重强调金融功能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公平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方针,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配置、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本文以湖北宜昌地区为例,对农村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湖北宜昌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农村金融组织网点少、覆盖面积小、农户融资困难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对接“三农”需求。一是信贷总体供给不足。当前,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占比也较大。虽然农村信用社每年对农业贷款的发放比重都较大,但是信用规模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很小,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能力有限。据调查,2016年末,宜昌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二是信贷资金无法有效对接。农村企业、老百姓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信用基础和担保措施严重不足,很难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据调查,2016年,宜昌县域个人信用档案建档率为0.17左右, 县域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为0.243,建档率较低。三是金融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投入大、收益小,因此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仅能满足存、取、贷等基本金融业务,无法满足农村老百姓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覆盖不足。一是金融机构网点少。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通过撤并、退出等方式,逐步减少县级以下机构。目前,乡镇以下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设立网点, 而且这些仅有的网点大多集中在集镇所在地,无法有效覆盖偏远山区。据调查,宜昌地区县域以下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为1.38个,每万人拥有的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为0.055个。二是现代化金融工具布设不足。近年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许多乡村通过布设POS 机、转账电话等方式,解决了农村老百姓的小额存款、取款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但是,考虑成本和收益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这些简易机具设施布设也存在覆盖面不足、功能简单等问题,农村金融“零供给”村依然较多。

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最近的危机证实了金融素养和正确的金融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也体现在整体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上”。这里所讲的金融素养是指金融消费者理解自身财务状况,并采取相应行为模式的能力。一般认为,金融素养的获得和提升与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同时也给金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导致当前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情况跟不上创新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泛亚”“e租宝”“财富基石”等案件的爆发不仅给金融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育和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金融宣传主要有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人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月”“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以及金融机构通过发传单、对客户的讲解以及广告等宣传,存在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及宣传效果与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脱节的问题。根据对农村老百姓的调查,当前农村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十分匮乏,对于金融机构存在具体职能定位、金融服务、金融风险意识等方面的偏差,常规的金融知识宣传存在精准度不够的问题,金融知识的缺乏也影响到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两种值得借鉴的新模式

调查发现,农村金融服务最主要的需求是信贷和金融基础设施需求,宜昌地区在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两种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和基础设施覆盖不广的问题,值得借鉴。

模式一:合作金融——信贷资金有效对接

枝江市是国家和湖北省优质粮棉油、水果、水产重要生产基地,全市总人口50 万人,农业人口37万人,农户11万户,耕地面积68万亩,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00 余家。但长期以来,大量涉农主体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贷款成本居高不下,涉农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旺盛、差异化的融资需求。2015年6月,湖北枝江市正式启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力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三农”发展资金瓶颈。

枝江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整体框架为“农合联+金融”,即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成立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以下简称“农合联”)为载体,政府财政配套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增信措施,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管理公司,整合资源采取集约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为“农合联”会员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支持模式。该试点模式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是成立了“农合联”综合服务平台。枝江市挂牌成立了湖北省首家县级“农合联”,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会员,实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制度”。

二是完善了多方风险分担机制。枝江市制定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风险防控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由省财政和枝江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成立天雨基金公司作为风险基金日常管理机构,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封闭运行, 专款专用。建立了由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保险公司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并按照“權责一致”的原则区分风险责任,对于用基金担保的“基金贷”,风险损失由风险补偿基金和合作银行各承担50%。

三是融资服务机构集约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在枝江市政府协调下,合作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天雨基金公司、产权登记交易中心等驻点“农合联” 集中办公,建立起会员单位“贷款申请— ‘农合联推荐—担保抵押(保险公司保证)—合作银行放贷—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一站式”模式,有效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为会员提供了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以农村产权作为反担保品。枝江市政府增信基金(天雨基金公司)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信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水域)经营权、林权、房屋财产权、机械设备、股权作反担保。为此,枝江市政府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了农村产权评估、抵(质)押、流转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五是注重发挥保险保障作用。为增强借款人的抗风险能力,“农合联”要求借款人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政府补贴一部分,借款人承担一部分。积极开展保证保险贷,风险损失由合作保险公司和合作银行按照7∶3的比例承擔。

六是实行叫停机制,保证风险总体可控。“合作社+金融”试点贷款规模少于3 亿元、年贷款损失率超过3%即暂停贷款化解风险,合作银行贷款规模大于3亿元、年贷款损失率超过5%即暂停贷款化解风险。

七是探索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征信信息。“农合联”内部成立征信服务部, 开发试运行了农村征信数据系统,一方面依靠村(社)网格化管理体系收集并录入会员基本信息,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加强与人行、工商、税务、司法、质监、水电气等相关部门协调,整合各部门信用数据,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八是推动实施预评级授信。合作银行枝江农村商业银行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对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力“农合联”征信服务平台,预先开展评级授信,按评级级次核定授信额和期限,合作社及社员在授信额度和期限内有信贷需求可“随用随贷,循环使用”,这一授信评级创新模式有效缩短了农户申贷周期。

九是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合作银行对“农合联”会员贷款执行基准利率, 真正做到“让利于农”,有效降低了涉农主体的融资成本;为增加合作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人行提供支农再贷款,专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试点工作。

十是开展信贷产品创新。立足涉农主体需求,合作金融机构与“农合联”开展紧密合作,针对不同类型涉农主体的信贷需求,推出了基金贷、保证保险贷、流转贷、农机贷、订单贷、互助贷、联保贷等信贷支持产品,提升了涉农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枝江市正式启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以来,相关工作稳步推进,运行模式已具雏形,“农合联+金融”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枝江市“农合联”运行势头良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会意愿强烈,会员由初始成立时的46家增加到305家。截至2017年6月末,通过“农合联”试点平台累计向116户会员发放贷款359笔,金额4.23亿元,初步估算累计带动了23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同时,对试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涉农贷款融资成本,给予了涉农主体真金白银的实惠。据测算,试点以来累计为涉农主体减少融资成本近2000万元。通过改进贷款评级授信流程, 采取“一站式”服务模式,涉农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周期由试点前的1~2个月缩短为1~2周,大大提高了银行信贷审批效率,有效满足了涉农主体资金需求。

模式二:无人金融超市——基础设施覆盖到村

全福河村是湖北宜都的“金融零供给”村之一,当地交通不便,没有银行网点,种植茶叶是当地750多户村民的主要收入,平时无论是存取茶叶款,还是取低保等生活消费,都需要花费半天时间和12 元车费,到邻近的五峰县农商行办理。2016年,湖北省提出建设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站的“两站建设”后,当年7月宜都就迅速在全福村建成了省内首个惠农金融服务站,在站内布设了3.0版本POS机。这个站建在村口的一家杂货店里,该店除了商品区,还专门划出了一块区域,上面写着存取款自助区,这里就是当地老百姓俗称的“无人金融超市”。

之所以称为“无人金融超市”,是因为具备以下多种功能:一是存、取款。超级3.0版POS机不仅卡折通用,同时, 既能存取100元的大钞,还能存取10元的小面额钞票,能够很好满足农村百姓的支付习惯和支付需求。二是惠农贷款。据介绍,凡是“无人金融超市”用户,“超市”都会留下其家庭档案和资金流水情况。只要征信记录良好,资金流水正常可靠,就能及时申请到一定的贷款额度,一个星期以内就能在当地农商银行获得贷款,解决农户所需周转资金。三是大数据收集。银行可以通过“无人金融超市”收集、分析农户支付数据,为农户建立起了个人信用、支付行为特征与风险档案。

据测算,一个“无人金融超市”的前期投入仅8万元左右,远低于一个金融网点动辄几十万的投入。宜都农商行考察全市适合布设“无人金融超市”的商户、村委会、社区90多家,截至2017年9月末, 已经签约的有50家,覆盖宜都市50%的行政村;已开业运行20多家,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874笔,金额为1.83亿元,服务客户2985户,基本可以实现“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改善建议

突出农村金融基础性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增加服务网点,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提高乡镇覆盖率。在不具备建设网点的地方,借鉴“无人金融超市”模式,通过布设机具, 利用科技手段,让千家万户尤其是贫困人口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果。

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效。金融创新是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电子移动支付的推广,同时也要充分发掘更多的普惠金融新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精简业务流程,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同时,借鉴“农合联”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有效对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突出重点群体,提高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农民、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以及低收入人群是目前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也应当是推进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当前需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扩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出重点群体,尤其是要在信贷市场上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在注重均衡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使信贷投放更加精准。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改进宣传方式,有效发挥金融机构信贷员、客户经理、柜员等与消费者密切接触从业人员的作用,打破本位主义和业绩观念,结合自身的机构布局、网点数量、业务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滴灌式”的精准宣传,有效提升金融知识宣传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村村通” 广播,宣讲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精准地将金融知识送到农村老百姓身边。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昌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农合普惠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困境及其出路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基层供销社与乡镇农合联融合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