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模式设计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018-03-13杨娜娜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创商业模式交易

洪 进,杨娜娜,杨 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0 前言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商业模式设计已被各级政府视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企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商业模式的界定和设计上,商业模式设计是当前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工具[1-2]。

新创企业较少受到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的制约[3],为市场提供新鲜血液,加速产业创新。但是,新创企业在创立之初通常会因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而面临着生存危机,存活率较低。因而,创业者要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从而保证企业得以生存。Amit[4]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交易,对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以及交易方式进行的独特设计或组合,利用新的外部机会来创造价值。学者们将商业模式归纳为以下两类:①新颖型商业模式,强调通过采用新的交易方式、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等方式来促进创新;②效率型商业模式,企业通常利用现有的交易方式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5-6]。但是,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并不是独立的,两者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一方面,要想提高创新绩效,企业需要采取新的交易方式、交易治理机制创造出新的产品,并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高效低成本地利用现有的交易内容、结构、治理方式来实现价值创造。

当前商业模式设计研究仍存在诸多缺陷:一是商业模式设计形式较为单一,多数研究只考虑新颖和效率两种形式,尚缺少关于新颖和效率相互作用的商业模式研究,很少将组织二元性运用到商业模式研究中;二是多以成熟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设计。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商业模式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考虑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组织二元性的视角出发,进一步研究新颖和效率结合而成的平衡型和交互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是否也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从组织二元性视角来讨论商业模式设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的研究,拓展了商业模式理论,对于发展组织二元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组织二元性与商业模式

组织二元性强调协调和整合因资源竞争和管理目的不同而存在冲突的活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并获得竞争优势和长久发展[7]。Duncan[8]首次提出组织二元性概念,自March[9]在研究组织学习时提出利用与探索的概念之后,组织二元性才开始在管理学领域被广泛接受。利用是指提炼和拓展现有的能力、技术以及知识,与改良、效率、实施等活动相关;探索是指发现和寻求新知识、新事物,与搜索、柔性、创新等活动相关。利用与探索基于不同的目的,是一对相互冲突的行为。但是,March认为企业应该同时采取这两种行为,因为它们都能提高企业绩效,不管忽视其中哪一种行为,都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后来,许多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都采取二元性的理念,同时进行利用与探索的活动[10-11]。

商业模式在1957年被第一次提出[12],但商业模式并非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直到1960年,商业模式第一次以标题形式出现在学术期刊上[13]。此后,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逐渐出现。但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界,商业模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研究从各自视角来定义商业模式。Timmers[14]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是由产品、服务以及信息所构成的系统,包括对商业活动以及商业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商业活动参与者获得的利益以及收入来源的描述。Magretta[15]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如何从原材料获得到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的过程中获利的故事”,故事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Osterwalder 等[1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而采用的商业逻辑: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并反映了商业逻辑所形成的一系列目标和要素之间的联系。Johnson等[17]从经营角度指出商业模式是通过顾客价值主张、利益公式、核心资源以及关键流程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融合进而共同创造和传递价值的运营模式。

1.2 商业模式二元性与商业模式设计

Amit等[4]认为,新颖和效率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两大元素。新颖型商业模式强调与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使用新的交易方式和机制,进而实现价值创造。效率型商业模式强调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交易效率,通过减少交易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交易复杂性,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等,从而提高效率[5,18]。但是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这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Zott 和Amit[18]认为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并非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时应该同时考虑新颖和效率。

本文根据商业模式二元性将商业模式设计分为以下四种:新颖型商业模式、效率型商业模式、平衡型商业模式和交互型商业模式(见图1)。新颖型属于探索类,因为它强调采用新的交易方式来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新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效率型则属于利用类,它关注的是改善和拓展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和优化现有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在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平衡型商业模式反映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之间平衡或者匹配的程度,而交互型商业模式反映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之间组合或者交互的程度。这是因为:一方面,采取效率型商业模式往往会产生组织惰性,企业缺乏资源来采取新颖型商业模式,从而可能会错失新的商业机会[19]。另一方面,考虑到资源有限性,采取新颖型商业模式会削弱效率型商业模式带来的效果[20]。此外,同时兼顾新颖型和效率型的商业模式未必都能提高绩效,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同时关注两方面的商业模式反而导致企业的精力分散,从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兼顾型商业模式由于资源投入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不明确,同时产生一些不相容的价值链活动,反而增加企业成本[18],甚至导致企业在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中可能会丧失成为单一商业模式领先者的机会。

图1 不同的商业模式设计

1.3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绩效

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①商业模式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Baden-Fuller等[21]认为由于商业模式开放性和客户参与,使得企业不断地改进技术以及开发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从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②商业模式可以使得技术和产品顺利地实现商业化。Zott[6]等认为商业模式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传递新技术的价值,并将其商业化,投入到市场中。

Amit等[4]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对交易内容、结构以及治理的设计,通过探索商业机会来实现价值创造,提出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新颖、效率、锁定和互补,这四类价值创造来源是“商业模式设计”概念构建的雏形。近年来,学者多关注新颖和效率这两种商业模式设计主题。Zott等[18]研究了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商业模式作为自变量,研究这两种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Zott等[5]研究发现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在产品市场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Brettel等[22]研究了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同时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后期,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He等[23]认为组织学习会受到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的影响,并且在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1)新颖型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新颖型商业模式是指采取新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活动,以及与合作伙伴建立新的交易连接方式和交易治理机制[18]。当焦点企业在交易机制上进行创新时,通过价值链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外界信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潜在交易伙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首先,新颖型商业模式有助于焦点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或者在已有的市场上进行新的交易内容,对现有市场内的资源进行升级,实现价值的增值获取,进而吸引新的利益相关者积极进行创新引入,使得焦点企业获得网络外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其次,通过向客户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新颖型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空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4]。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新颖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2)效率型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效率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减少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18]。效率型商业模式强调信息的充分共享,尤其对新创企业来说,大量的交易活动能增加可查的交易记录,减少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更为顺畅,减少企业与所有交易参与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交易成本,进而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4]。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效率型商业模式通过高效、简洁的交易方式来进行交易,加快交易处理速度,提高合作伙伴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整个价值网络内主体间的协调成本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搜索成本[25],增加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增强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议价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效率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3)平衡型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平衡型商业模式反映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之间平衡或者匹配的程度,这种商业模式里还存在着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是两者一定比例的匹配。当一个商业模式只考虑新颖性而忽视效率性时,它可以促使技术创新更加新颖同时增加企业绩效,但与此同时会使得技术创新缺乏效率,成本上升。但是,当一个商业模式只考虑效率性而忽视新颖性时,它可以促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率同时降低企业成本,但与此同时会使得技术创新缺乏新颖性,企业收入减少。因此,如果一个商业模式同时重视新颖性和效率性时,不仅使得技术创新具有新颖性,提高企业绩效,而且使得技术创新具有效率性,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平衡型商业模式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平衡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4)交互型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交互型商业模式反映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之间融合或者交互的程度,而在这种商业模式里没有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它是两者进行融合后得到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根据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新颖和效率都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是,新颖和效率的结合能否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还需进一步验证。当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同时关注于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往往能使新创企业更快地获得发展[2]。因此,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可以互相补充,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首先,企业进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对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带来正向结果[4,6]。因为在不断强调寻求和发现新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同时,新颖型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防止现有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变得过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此外,新颖型商业模式能使企业商业模式变得更具特色,有别于其竞争企业,提高了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得竞争对手的转换成本增加。其次,持续的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也能给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带来积极作用,一些在效率型商业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可以运用到新颖型商业模式中来,例如,减少现有合作伙伴间信息不对称、交易复杂性的经验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解决新合作伙伴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复杂性的问题中。此外,效率型商业模式强调对现有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优化,这也有利于企业增进对这些知识和资源的了解,促进新颖型商业模式的实施。例如,企业在改进现有的交易机制时,对该交易机制往往有着很深入的了解,这有利于企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交易机制来替代现有过时的交易机制。因此,交互型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4:交互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本文以成立年限在10 年以内的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来收集研究数据。之所以选取新创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在成立初期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商业模式设计的问题。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之前进行了预测试,并根据预测试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正。正式调查是对安徽省内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新创企业进行现场发放纸质版问卷,这些孵化器内的企业都是新创办的,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有利于集中发放问卷。

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30份,最后收回问卷206 份,回收率89.6%。剔除无效问卷后,仍有176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76.5%。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调查问卷主要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设计,题项中1~7的分值表示从“完全不赞同”向“完全赞同”依次递进,4表示“中立”。

(1)创新绩效:借鉴Zhang等[26],Lovelace等[27]的研究,从新产品或者服务推出速度、使用新技术的速度、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反应、产品所包含的先进技术工艺、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几个方面对创新绩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5个题项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见表1)。

(2)商业模式:借鉴Zott等[18]的研究,分别通过4个题项和5个题项对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进行测量,接着分别构造新颖型商业模式与效率型商业模式的绝对值和乘积项,以此测量平衡型商业模式和交互型商业模式(见表1)。

(3)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企业所属行业以及竞争强度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的大小体现企业拥有资源的富裕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本研究采用企业员工的数量来衡量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类型分为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企业所属行业按照行业分类进行划分。竞争强度是指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性程度。

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Alpha 系数在0.6 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本文对各个变量的信度分析发现所有变量的α系数都大于0.7(见表1),同时,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大于0.7符合要求,表明各个变量具有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从而支持了信度检验。关于效度检验,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各个变量进行效度分析,KMO值都大于0.7(最小值为0.769),Bartle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的显著性概率都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所有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都超过0.5;所有变量的AVE值都大于0.5,表明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测量量表都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因此,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较好,最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量题项和因子载荷

2.4 相关分析

利用SPSS 21对模型中所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各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超过0.700,同时,表1中各变量的最小AVE值是0.629,它的平方根是0.793。表2给出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相关系数值为0.446,各变量的AVE值的平方根值都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说明变量之间的区分度比较明显,没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同时,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交互型商业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2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2.5 回归分析

在对研究假设的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层次回归分析方法。为了验证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本文建立了6个回归模型,模型1 检验控制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2~5分别检验新颖型、效率型、平衡型、交互型商业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6是模型2~5的汇总,同时检验新颖型、效率型、平衡型、交互型商业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与模型1 相比,模型2和模型3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解释力有所提升,回归模型的R2从0.118 上升到0.273(F = 12.774,P < 0.001),表明新颖型商业模式(β =0.451,P < 0.001)、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β = 0.422,P <0.001)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和假设2得到证实。在模型4中,平衡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系数为-0.106,但不显著异于0(p>0.1),说明平衡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假设3不成立。从模型5中可以得出交互型商业模式(β =-0.224,P < 0.05),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假设4不成立。模型6进一步证明了模型2~5的结论,也即证实假设1和2成立,而假设3和4不成立。

3 结论

3.1 研究结果

第一,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均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往往会忽视效率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显著作用。效率型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交易机制以及合作网络,使得企业技术创新变得更加高效、低成本。因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效率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第二,本文未发现平衡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作用。第三,交互型商业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反,即交互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有着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样本不同,Hu[28]研究的是中国的制造业,而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成熟企业,而本文的样本对象是新创企业,相较于成熟的企业,新创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受到资源约束程度较大,所以结合这两种商业模式的交互型商业模式会导致企业的精力分散,反而使得交互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有着负向作用。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3.2 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发现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可以独立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并发现它们对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现有文献研究关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没有统一的结论;第二,本文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进行测度,创新性地以新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拓展了国内关于企业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的研究。现有的商业模式大都聚焦于科技型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较少关注到新创企业;第三,本文首创地将组织二元性运用到商业模式的研究中来,并发现交互型商业模式负向影响新创企业创新绩效,而平衡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作用,这与现有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本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实践启示。第一,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提高创新绩效,尤其应该重视到效率型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企业往往会倾向通过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提高创新绩效,但是这样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新创企业,所以,效率型商业模式对于新创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第二,对于新创企业,考虑到自身资源的约束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前期应该重点聚焦于一种商业模式,专注于该商业模式的运行,争做商业模式某一领域的领先者。

3.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某一时点的调研数据,属于横截面数据,而商业模式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发现、调整和完善的一套复杂的路径[29],因此对某一时点的观察和测量并不能呈现出商业模式的动态特性,未来可以考虑利用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从而使本文的模型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只考虑了商业模式二元性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探究商业模式二元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是否具有一些间接的影响,可以尝试引入环境动态性、吸收能力、知识搜索、市场绩效等作为调节变量以及中介变量[30-33],进一步拓展商业模式二元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最后,本文所使用的量表尽管是根据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成熟量表进行编制的[18],信度和效度都已经得到多次验证,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根据中国情境开发一套适合国内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的量表。

[1]MORRIS M,SCHINDEHUTTE M,ALLEN 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6):726-735.

[2]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172-194.

[3]STINCHCOMBE A L,MARCH J G.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65,17:229-259.

[4]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5]ZOTT C,AMIT 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26.

[6]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7]O’REILLY C A,TUSHMAN M L.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past,present,and fut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27(4):324-338.

[8]DUNCAN R B.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J].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1976(1):167-188.

[9]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0]IM G,RAI A.Knowledge sharing ambidexterity in long-term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7):1281-1296.

[11]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12]BELLMAN R,CLARK C E,MALCOLM D G,et al.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stage,multi-person business game[J].Operations research,1957,5(4):469-503.

[13]JONES G M.Educators,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s:a problem in synthe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0,35(4):619-626.

[14]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15]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5):86-92.

[16]OSTERWALDER A,PIGNEUR Y,TUCCI C 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1):1.

[17]JOHNSON M W,CHRISTENSEN C M,KAGERMANN 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7-68.

[18]ZOTT C,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2):181-199.

[19]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20]SIMSEK Z,HEAVEY C,VEIGA J F,et al.A typology for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s conceptualizations,antecedents,and outcom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5):864-894.

[21]BADEN-FULLER C,HAEFLIGER S.Business mode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19-426.

[22]BRETTEL M,STRESE S,FLATTEN T C.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models with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fforts: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2,30(2):85-98.

[23]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24]HU B.Linking business models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4,32(4):587-595.

[25]张郑熠,金珺,陈俊滢,等.商业模式设计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6):23-32.

[26]ZHANG Y,LI H.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88-109.

[27]LOVELACE K,SHAPIRO D L,WEINGART L R.Maximizing cross-functional new product teams’innovativeness and constraint adherence:a conflict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779-793.

[28]HU B,CHEN W.Business model ambidexterit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6,28(5):583-600.

[29]WINTER S G,SZULANSKI 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6):730-743.

[30]阎婧,刘志迎,郑晓峰.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下的变革型领导,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J].管理学报,2016,13(8):1208-1214.

[31]王炳成,张士强.商业模式创新,员工吸收能力和创新合法性:跨层次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6,37(11):1-10.

[32]胡保亮.商业模式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7):19-24.

[33]陈亚光,吴月燕,杨智.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7(3):156-162.

猜你喜欢

新创商业模式交易
商业模式从0到N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结句的新创(外一题)——李清照《武陵春》
新创企业的滞涨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新创企业创业向导对资源整合过程的影响研究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