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

2018-03-10刘文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祝福

刘文玲

鲁迅先生的《祝福》,堪称一部颇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其所表达的主题内涵也是值得众多读者与师生探索的话题。有人认为《祝福》一文的主题在于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愤怒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是对改变不合理社会的强烈呼吁,是一种对信仰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有的则认为《祝福》的主题旨在披露“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权对女性的迫害,是一种唤醒愚昧无知的奋力呐喊。上述两种观点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要遵循的标准主题思想。然而,笔者经过反复研读,结合《彷徨》创作前后作者的情感历程,对《祝福》主题进行思考,认为《祝福》的主题不单单是叹礼教吃人,不仅在于启蒙与同情,揭露与奋力呐喊,唤醒沉睡之人,更多的是因多次的奋力呐喊而毫无回音,多次的摸索前行而不见希望之光,在寻求疗救社会良方四处碰壁之后对所有病态麻木灵魂产生的一种真实的绝望和悲哀之情。

一、聯系作者情感,感受“绝望”

大凡优秀作家都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现象中的各种特征,常中见奇,同中见异。鲁迅先生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是雕刻生活的伟大艺术家,其作品都融入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一些情感态度或者社会现实,体现出他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在研读《祝福》一文时,若要真正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我们还需要走入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发展历程。

《彷徨》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当时鲁迅曾满怀希望,却四处碰壁,希望最终破灭,无法看到更好的出路,感觉出路似乎总在未来。于是,他彷徨,写下“寂寞新文苑,两间余一卒”,体现了创作《彷徨》的思想矛盾,指向了“绝望的抗战”,是探求疗救社会良方时真实的迷惘与空前的绝望。而《彷徨》中的首篇作品——《祝福》,正是在如此心情笼罩之下,凸显出一个沉寂而毫无希望的悲凉社会环境,描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是有着其特殊涵义和写作用意的。可见,《祝福》的主题不仅仅是感叹中国封建腐朽文化之坚固,更多的是借助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形象,展现作者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深切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在唤醒愚昧过程中产生的彷徨和迷惘心情,表达了对那些麻木变态灵魂的真实绝望。

二、结合全篇内容,感悟“绝望”

在《祝福》一文中,自然环境是压抑无比的,社会环境是氤氲着愚昧的,处处回荡着令人麻木、顿感绝望的声音。比如鲁四老爷脱口而出的“谬种”“可恶”的谩骂之声,四婶不经意间那“你放着吧”的慌忙断喝声,绑架、转卖的婆婆与那些喧闹之声,听完“阿毛故事”后男男女女的调侃之声,小孩们的哄笑之声,柳妈指点的窃窃私语声……祥林嫂为了赢得一种认同,并获得新生,于绝望抗争之中想通过“捐门槛”来救赎自己的灵魂。当认为灵魂获救,非常开心地回来干活时,鲁四老爷与四婶还是不准她动祭器,她依旧不被大家谅解,这时候她全部的信心顷刻被这冷漠的世界吞没掉了,精神世界彻底倒塌,顿时感到了抗争失败的绝望,觉得自己再也不可救赎,于是变成了一个脏乞丐,游走在绝望的街头。当祥林嫂遇到“我”,询问有无灵魂时,听到“我”支支吾吾的答问之后,不久便倒在鲁镇冰冷的雪地上了。

可见,导致祥林嫂走向绝望、死亡的鲁镇,是个病态社会,生活着一群“病态”的人。那么谁可以来疗救他们,将鲁镇这些病态众生唤醒?这是明确《祝福》主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倘若《祝福》的主题仅仅在于“揭露封建礼教”与“唤醒愚昧”,那么见识较广的、接受了新知识与新思想的“我”,在他人看来应该是可以为无知愚昧的人们指明道路,解答谜团,引领其勇敢直面人生的。对于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发问,“我”就不会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也许有”,“说不清”,“也未必”,至少可以以启蒙者身份或者从道义之上劝诫祥林嫂;倘若《祝福》的主旨在于启蒙与呼吁,那么文中的“我”身为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新派人物,与“竟不知辛亥革命”的鲁四老爷“寒暄”的时候则可以顺便聊聊当时的“革命形势”;看了鲁四老爷家卫道士般的客厅布置的时候,就不会是感到非常压抑后,两次决计要走了。由此来看,在整个鲁镇里,我们是无法找出有着必胜之信的“巨大身影”的。

那么谁又是“鲁镇”中最有可能被“唤醒”,同时还能打破“封建礼教”枷锁的人选呢?这也是开启《祝福》主题的重要钥匙。显然,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精神麻木、对世界绝望人是没有醒来的希望了。而满嘴“谬种”“可恶”的鲁四老爷也是很难唤醒的,更不用去说疗救柳妈、四婶,其他诸如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以及常听“阿毛故事”的男男女女们也是无法唤醒的,而那些起哄的孩子们更无希望。所以,面对吞噬祥林嫂生命、氤氲着呛人的愚昧的鲁镇,面对酣睡于封建腐朽的鲁镇众生,奋力呐喊是没有希望与意义的,这是一个绝望的世界,住着绝望的愚昧众生。

当然,《祝福》一文中蕴含的这种真实的绝望情绪并非是消极的,这里的绝望源于希望。由于彷徨之深,才有了《彷徨》后的超然清醒;由于绝望至极,才有不顾一切的奋然前行,对信仰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34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祝福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祝福》中的三个“剩”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