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书本到荧屏:《红旗谱》的电视剧改编

2018-03-0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春兰原著

许 贤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几年,解放初期拍摄的“红色经典”电影被翻拍成电视剧,先是《林海雪原》,后是《红旗谱》《小兵张嘎》等一些作品,这些电视剧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动荡不安的岁月,唤起了老一辈的记忆,又让年轻一代在红色革命精神中接受洗礼。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由胡春桐和王建为导演的,吴京安、巍子、夏和平等主演的电视剧《红旗谱》,以原著为蓝本,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满足大众需求,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上进行再创作,一播出就受到了不少好评。有人评价说“电视剧版《红旗谱》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改编过程中把忠于原著的‘核心精神’与今天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在原著情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拓展延伸,使电视剧更容易为当下观众所接受”[1]39。《红旗谱》的改编,证明了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合理地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依然能够积极地宣扬红色革命历史精神。

1 情节内容的变动

《红旗谱》内容主要包括: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高蠡暴动、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和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反抗日本侵略统治、日伪政权作、殊死斗争等。从宏观上看,《红旗谱》主要为了突出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内容上始终围绕着他展开,再现文本经典场景,删掉了保定二师学潮。从微观上看,《红旗谱》在情节内容上的变动首先体现在将小说中拖沓的地方删除,选取重中之重的内容,同时也进行二度创作,增加了不少内容。比如电视剧开头,增加了一个情节——祭奠大钟,由此引出了朱老巩的女儿朱秀娟,她是当地的“水娘娘”,电视剧一改朱秀娟的死因,不是投河自杀而是被冯兰池糟蹋之后丢进河里。笔者认为,电视剧增加祭奠大钟情节一是为了渲染锁井镇人民对大钟的崇拜,显示出大钟在锁井镇人们心中的地位;二是为了引出朱老巩的女儿朱秀娟,为后面冯兰池的恶行做铺垫;三是形成鲜明的反差,一开始锁井镇人们正在欢天喜地祭奠大钟,与后来钟被砸、朱老巩被气死、朱秀娟跳河自杀等一系列的悲剧形成对比。实际上,作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冯兰池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以及逼死朱秀娟等恶行的批判力度。

革命历史小说的基本模式是“革命+恋爱”,《红旗谱》也不例外,主要讲述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大贵和金华之间的爱情故事,电视剧加入了张嘉庆和芝儿之间的感情戏,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较多的情感故事来赢得观众的喜欢,同时也表现出革命人士柔情的一面。“改编者可以轻松,但是不可以轻佻,可以使人物的地位下移,但不可以下作,可以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但没有必要变成桃色。”[2]电视剧版的《红旗谱》中感情戏部分增加有度,并没有使“红色”变成“桃色”,着重凸显了年轻一代在面临民族危难之际,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另外增加的人物是张嘉庆,他以前是地主家的少爷,但是他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加入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张嘉庆在原著中是作者有意作为一个批判对象来写,他外号张飞,做事鲁莽,不修边幅,还批评江涛和严萍谈恋爱,最终也是因为他,江涛和严萍产生误会始终没在一起。在电视剧中,这个角色一出场,就颠覆了原著中的形象,张嘉庆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勇猛善战,最终娶芝儿为妻,成为李双泗的女婿。笔者认为这一人物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芝儿和他之间的感情戏,让内容更加丰富,使芝儿最后有一个归宿;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像张嘉庆这一类人也被团结了起来。

情节上的改变也是剧版《红旗谱》一大突出特点。原著中写到冯兰池使计抓大贵去当兵,运涛被贾湘农派去南方参加革命,但是电视剧却改为抓运涛去当兵,最终朱老忠想用大贵换运涛不成,结果是运涛和大贵一起去当兵,这明显与原著不同。这一段故事的改动,一是为了突出朱老忠“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二是为了表现运涛和大贵不畏艰难、甘愿接受磨砺最终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吃苦耐劳精神;三是为了体现春兰对运涛不离不弃、对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的精神。这不仅仅为了宣扬红色革命精神,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电影中原本弱化了争夺铺红鸟的剧情,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影片中朱老忠和春兰带着铺红鸟前去参加冯兰池的寿宴,以为冯兰池贺寿为名,当众将铺红鸟放飞,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冯兰池得到铺红鸟。这一改编,一是为了突出朱老忠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英勇果敢的性格特征;二是为了突出另外一个足智多谋的女性人物——春兰。情节内容的变动,使剧版《红旗谱》在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上,比小说原著更丰富、耐看。

2 人物塑造的变化

小说中人物众多,剧版《红旗谱》将人物做了删减,同时,为了情节的需要,增加了一些人物,比如:桂仙、李稚天、牛宝利等。除了增加了人物之外,还有与原著相比性格变动较大的人物,比如:春兰、冯贵堂、李德才等。另外,剧版将原著中笔墨较少的人物重点塑造,特别是冯家三子,这些都体现出编剧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做了精心的改编。电视剧中出现两个人物的错位,原著中李德才的女儿叫珍儿,春兰的表妹叫金华,结果在电视剧中李德才的女儿变成了金华,最终金华嫁给了大贵,所以李德才和朱老忠成了亲家。原著中的李德才是帮助冯兰池无恶不作的坏人,他狠心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冯兰池,但是电视剧中的李德才这一反面人物完全被“正面化”了,在电视剧中着重体现李德才也是受到冯兰池压迫的底层阶级,他屈服于冯兰池的威胁,不敢反抗,才帮助冯兰池做了很多错事,但是其内心是矛盾的,也痛恨着冯兰池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多次间接地帮助朱老忠,最终因不愿意将女儿送给冯家,被逼上吊而死。电视剧中的李德才在人物的设计上,更加饱满,内心的矛盾也更能凸显在那个时代下底层人民的悲哀与无奈。

在影片中春兰这一角色与原著出入较大,她代替原著中珍儿这个角色,潜伏在冯家做卧底,面对冯兰池一家的不怀好意斗智斗勇,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不像原著中那样腼腆害羞,变成一位聪明伶俐、热情泼辣、不惧强权的新型女性形象。这样改编的目的体现了红色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冀中平原,人们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抛弃了狭隘、保守、愚昧的偏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这其中也见证了春兰的成长,她最终投身于革命,为革命服务。提到春兰,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物——冯月堂,他是生活在反面人物群中的正面人物,作为冯兰池的大儿子,在冯家地位低,性格比较软弱,但从他帮助朱虎子护钟开始就表现出和他父亲不是一路人,后来春兰成为他的丫鬟,就算他一直心系春兰,但他尊重春兰的选择,一直保护她免受冯兰池的迫害,后来也无数次帮助朱老忠,最终为了保护金华和她的孩子,被冯贵堂打死。冯月堂虽然没有加入革命的队伍,但是他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反面人物的重新塑造也是剧版《红旗谱》的重要表现。小说中的反革命知识分子冯贵堂,在外上过学,还当过军官,回乡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要在农村实行民主,对传统耕作与贸易方式进行改革,虽说是学以致用,但是其受益者还是他们自身,名义上是给老百姓谋利益,但实际上是在榨取农民的血汗。小说中,冯贵堂人物的塑造实际上是“为了让读者认识到新型地主对农民剥削的隐蔽性,从而更深地认识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3]。电视剧版中,编剧对于这一形象除了继续扣上反革命知识分子的帽子之外,还增加了政治投机分子这一形象。剧版中,冯贵堂为了实现他的当官梦,残忍地铲除政敌,还利用媳妇桂仙讨好上级,最终沦为汉奸。电视剧中的冯贵堂,这一角色形象相比小说更加出彩,成为第二大反面角色,安排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不仅仅揭示反革命知识分子的虚伪性、反动性,还与正面知识分子和工农兵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冯贵堂在错杀自己亲哥冯月堂之后,开枪自杀身亡。

3 语言的创造

梁斌的《红旗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价值。小说中除了描写激烈的革命斗争之外,还增加了大量冀中平原的景物描写。二十多年之后,朱老忠回乡之时,“老远望见千里堤上,大杨树的枝干在太阳下闪着白光,天气暖和的,桃李树正是放花季节,映着夕阳发散香气”[4]31。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在电视剧中呈现较少,尤其是自然风景的描写,电视剧采用镜头的方式记录下来。电视剧的取景基本上还原了作品,小说中的滹沱河“打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4]4,养育着锁井镇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而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这条河,比如朱老忠回来途经大钟被砸的河边、秀梅将手镯还给大娘,以及结局中给即将外出参加革命的年轻一代送行等,这些场景都发生在滹沱河边。在作品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电视剧基本上还原锁井镇一带的自然风光,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让观众一目了然。

《红旗谱》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出当地的风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电视剧版中做了大量的删减,使之不能完整体现梁斌语言的艺术魅力。梁斌说“为了加强地方色彩,我曾特别注意一个地区的民俗。我认为民俗是最能透露广大人民的历史生活的”[5]56。同时,用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也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庆祝朱虎子回到锁井镇,严志和一家准备了一桌菜,有炒鸡蛋、腌鸡蛋、萝卜丝等,两家人围坐在炕上,唠家常,呈现出冀中人民淳朴人家吃饭时的画面。小说中写到典型的北方过年的场景,家家户户“碾米磨面,扫房做豆腐”[4]255,还有蒸饺子,电视剧中将这些风俗习惯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吃的是当地最有特色的食物,穿的是北方最具特色的棉袄,住砖瓦房,外出赶马车等,再现了当地农民生活的场景。

电视剧在小说语言描写的基础上,从外貌、语言、动作、服饰等方面体现人物的性格。要想成功再现经典人物形象,演员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电视剧中朱老忠的扮演者吴京安,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演技上,成功塑造了朱老忠这一角色,并在原著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他凭借饰演朱老忠角色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荣誉。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腿泥”,是他坚韧性格的凝聚点,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次数减少了。除了体现坚韧性的同时,朱老忠还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如帮助严世和夺回宝地、去牢里看望运涛等,在电视剧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剧版中人物的对话,继续保留群众的口头语,还展现了地方语言。

关于人物的塑造,梁斌认为“中国小说偏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写人物性格,尤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写人物的性格”[5]57。春兰这一角色在电视剧中有了较大的改变,其语言上最能体现这一人物性格的变化,比如江涛、运涛、大贵、二贵在关帝庙拜把子,春兰说:“朱大叔,俺不信啥鬼神,可俺刚才听见你说要为穷人办事,就得把整颗心都放进去。”春兰与朱老忠这一段精彩的对话,一改原著中腼腆的形象。可见,电视剧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人物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4 结语

改编的《红旗谱》通过设置悬疑、增加动作戏和感情戏,使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更加符合实际。电视剧运用多条矛盾线索交叉推进,揭露人性的崇高与善恶,表现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走向胜利的保证的主旨。但是,剧版的《红旗谱》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长期生长在农村,从未接触到新思想的春兰,从一出场就具有很高的觉悟,这一点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还需要仔细斟酌。总之,剧版的《红旗谱》是新媒介传播的体现。虽然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但是这些“红色经典”文本,经过编剧的改编,演员的表演,通过电视荧屏得到新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39.

[2] 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8).

[3] 王金双.“十七年”小说中农村反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探析:以宋郁彬和冯贵堂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156.

[4] 梁斌著.红旗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31,4,255.

[5] 周立波.创作经验漫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6,57.

猜你喜欢

春兰原著
驯烈马
《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超声引导下膝关节腔积液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拔牙
哄儿子睡觉
水家乡
你有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