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比较及应对措施

2018-03-07陈启晗何海晴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项目组外号现象

陈启晗+何海晴

针对中小学校园存在的欺凌现象,西安交通大学两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此组建了相关项目组,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借鉴美国关于校园欺凌的有关调查问卷,对西安市一所城市住民子女中学和一所新城市住民子女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分别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共收到有效问卷3224份。项目组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项目组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挖掘和研究,试图比较分析两类中学生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认识与反应,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中学校园欺凌,是一种丑恶的中学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指学生间通过暴力、威胁,或者强迫来虐待、恐吓,或主动侵犯他人的行为。欺凌是重复的、习惯性的一种行为。中小学中最为常见的欺凌行为是肢体、语言及关系欺凌。校园欺凌的成因有很多,如学生自身性格或交往方式,或是学生家境或家教的原因,抑或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由于欺凌行为的界定边界并不明确,极易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或被开个小玩笑、搞个小恶作剧等而被淡化。因此,本研究将着眼于语言及关系欺凌的调查,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间,在西安市选取了两所中学开展了有关调研,重点对欺凌现象进行广泛了解,并对城市住民子女所在的普通学校与新城市住民子女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和应对校园欺凌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调查,初步获得了项目组期望的结果。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3道题目,第1、2题是对学生自然情况的统计,第3、4题主要是关于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同学关系情况的统计,第5题则是关于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交流情况的统计,第6、7、8题分别统计了学生在校期间是否遇到过身边有欺凌情况,第9、10、11题则是了解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以及在该情景下的反应,第12、13题主要是调查校方在校园欺凌方面有无相应措施。项目组重点对第10、11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第10、11题问题如下。

10.你对以下问题的认同度

认同度:不同意0——2——4——6完全同意

(1)起外号、小团体等现象很普遍。(2)我不愿意和那些被孤立的人做朋友。(3)起外号等现象只是同学之间的玩笑、小打小闹,没必要把它们上升到校园欺凌的高度。(4)小团体、孤立等行为会对同学造成伤害。(5)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人。(6)被欺负的同学都是自找的,他们有错在先。(7)语言欺凌会对同学造成伤害。(8)起外号、小团体等做法很酷。(9)我愿意亲近很酷的人。(10)我觉得给同学起外号、组成小团体很可怕。(11)我觉得被欺负的同学很可怜。(12)我能理解同学间互相起外号、抱团等现象。(13)我觉得欺负人的同学应该受到惩罚。(14)我信任我父母,我不愉快的时候会主动向他们倾诉。(15)打小报告的人很讨厌。(16)出于任何形式、任何原因的欺凌都是不可以的。

11.如果你在学校被同学的言语伤害,或被忽视、孤立,你会:

0:不会这样做;2:可能不会这样做;4:可能会这样做;6:会先这样做

(1)自我反省。(2)改变自己,主动迎合其他同学。(3)自己默默忍受。(4)习惯了,无所谓。(5)假装什么也没发生。(6)主动和同学们沟通,解决问题。(7)口头反击。(8)和朋友倾诉。(9)告诉家长,寻求帮助。(10)告诉老师,寻求帮助。(11)我没有这样的遭遇。(12)其他。

二、两所中学的学生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态度比较及原因分析

1.态度对比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在第10题中第1小题“起外号、小团体等现象很普遍”的评分中,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的三组数据都偏高,说明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的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第2小题,“我不愿意和那些被孤立的人做朋友”,前者的3组数据依然偏高,说明新城市住民子女对那些被孤立的同学的态度更偏重于认为理所应当,并抱冷漠态度;第3个问题关于对起外号现象的认识问题,前者的3组数据显示偏高,说明在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这些现象比较普遍,且学生们对此更多的感觉是无所谓。第10个问题中有关“我觉得给同学起外号、组成小团体很可怕”,普通学校的3组数据中,有两组显示偏高,一组偏低,置信度检验测试结果在置信区间内,结果表明,普通学校子女更多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可怕。

在第11题的调查中,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的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现象时,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愿意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相当数量的同学也不能做到遇到情况时,试图改变自己,主动迎合同学而改善关系,更多同学选择了默默忍受,甚至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有的直接选择口头反击,使矛盾激化。而统计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遇到校园欺凌的情况时,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帮助。

2.可能的原因。

項目组认为家庭环境等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较大。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有时面临变换工作、家庭居住条件等因素,新城市住民子女家庭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城市住民子女相比相对较差。家长更多忙于工作和生计,对子女的关注、与子女间的沟通少,导致子女自信心较弱,进取心相对缺乏,学生容易行为拘谨、自我保护、封闭意识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不畅,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不同态度。

三、应用措施分析及讨论

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城市、新城市住民子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完全解决,比如户籍政策方面的平等问题,在当前状况下不可能解决。然而,针对城市、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态度与反应情况统计,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和弥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心理辅导工作。据统计,目前中学开设心理辅导类课程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但是通过本调查研究,项目组发现,许多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在密切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辅导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议中学应引进或培训高层次心理辅导教学力量,加强更加专业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特别对于校园欺凌现象应当有更加专业的辅导,至少要让学生在学校里感觉平等,感受温暖、感激和感动,在遇到欺凌现象和其他心理问题时愿意和老师、同学、家长交流,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出现二次伤害。

2.配足配强新城市住民子女学校师资力量。针对新城市住民子女在家庭、社会环境、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应当在做好专门的心理辅导基础上,配足配强教学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情况在内的全方位指导与关注。比如,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导师制的团队帮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家访,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来源地域多样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开展地域特征、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避免欺凌现象的发生。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维权意识。依法治校,按照道德规范约束学生日常的语言和行为,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基本管理治校原则。学校应当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加强道德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教会学生在言行方面把握好标准尺度,遵纪守法,遵循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法制意识,提升维权意识,遇到校园欺凌现象,能够明确辨别,处理恰当。

四、结论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开放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和新城市住民一样,城市住民也同样承受并习惯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工作,城市住民的学龄子女与新城市住民的学龄子女一样,有时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因此上述提出的措施与建议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城市普通中学。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目组外号现象
妈妈有个外号
给自己起外号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项目化设计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调皮的小河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