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05付松锋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付松锋

【摘 要】本文论述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的基本步骤,对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进行思考,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水育文化 校本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49-03

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汶指出,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事物或过程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课程评价至关重要,是课程价值的呈现,是挖掘课程亮点的过程。但就目前来看,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瓶颈,是课程实施的难点和突破点。

说它是难点,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一线教师不完全具备评价的素养和技能,就算是学校的领导和专家也不完全熟悉有关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方法,因而难以做出科学、规范、有效地评价。就算做出了评价,也多是主观的判断,或是支离破碎的评价内容,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缺少实证的过程,或是有力的评价支持工具,从而造成评价的主观化、碎片化。二是从学校的宏观层面来看,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学校层面更多的是重视开发和实施过程,对于评价环节,学校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从而造成课程建设环节缺失和不完整、不系统。

说它是突破点,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有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团队,肯于学习和钻研,有强烈的课程规范意识和职业操守,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有信心有能力去构建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二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员在思想认识上充分地认识到评价对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推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动力源泉。

一、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可以用四个“抓”来概括和总结。

第一,通过课程评价抓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程评价就像是一把尺子,它起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离开了这把尺子,在工作的成败得失的判断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科学性。

第二,通过课程评价抓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课程的改进完善是一个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不能够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课程面对的对象每一天都是新的,是拥有成长可能性的生命,因而通过评价来促进改进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通过课程评价抓课程的反馈和校正。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教”与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以及师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做”,等等,它们的成效如何,必须通过评价来获得反馈。这对教师改进教的环节和提升学生学的环节具有深遠的影响,它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第四,通过课程评价抓课程建设的典型和生成的经验。评价成果的固化过程是一个典型经验的提炼和生成的过程,唯有通过评价抓好研究成果的固化,才能真正地形成经验的积累,升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实现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二、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校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在开发前,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首先构建了课程开发的图谱(见图),作为整个课程开发的引领。然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设定课程目标——编写教材——实施课程——课程评价”的研发流程,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课程发展包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四个环节。由于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对学校课程实施结果的固化和评价是最后的一个关键环节,评价被看作是课程规划设计与结果对比的考查。在实时评价中其考查的内容也大多是局限在学生所上交的作业评价、作品的评价,或者是实验结果的评价。这种忽视过程重视结果的功利性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范畴和评价时空缩小了,将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诊断,这将影响校本课程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认为:课程评价就像是一把尺子,必须用于衡量整个课程的发展当中。评价应该对课程的总体框架设计、具体实施环节和全过程进行描述和记录,并做出价值判断、价值提炼和改进完善。而评价的相关要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校的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将评价的时间、内容、主体、方法和价值判断联结起来,构建了“3WHV 模式”评价体系,即明确什么时间评(WHEN)、评什么(WHAT)、评价主体是谁(WHO)、如何评(HOW)以及评价的价值判断(VALUE)。并系统地将以上五个要素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评价的整体框架,具体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我们可以看到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整体框架的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评价贯穿于水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始终,评价与课程的发展相互促进。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在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评价项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价值判断、价值取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优化校本课程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让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我们关注课题研究的论证过程,将文本分析与实践反思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不断地回头看,思考我们的研究是否瞄准了研究的目标,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可衡量,不断地校正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实现研究的目标,构建水育文化校本课程。

二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兼顾,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多样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在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由原来课程规划和内容设计阶段的重文本评价转变到多种评价方法并存,如问卷调查与访谈、座谈、课堂观察等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与学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层次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与成果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重视课程实施后师生满意度的调查和反馈。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多了“一把尺子”,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反映得更全面、更客观、更立体、更真实。

三是评价主体相互联结,呈现多元化、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三方,他们都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形成互相评价的综合体系——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相互评价,甚至是学术委员会或是外聘专家对教师、学生参与课程和家长开设课程的评价。这改变了过去单一线性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从而形成立体化、系统化、多点对接的评价网络。评价平台建立后,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组织,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搭建更广阔的参与平台,提高他们参与校本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从而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合力。endprint

四是价值评价——诊断、导向、激励和成就四个方面贯穿始终,以价值引领,彰显出动力源泉。诊断是为了准确地把准研究的脉络,符合研究的严谨性和规律性,对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以“问题点”作为突破口,找到问题的形成根源,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修正的措施和意见。导向是评价对实际开始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我们在研究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这些对研究和实施起到导向作用。被评价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是建立在激励和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课程的评价就要从正反、内外、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增强各方参与校本课程研究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一)基本步骤构建

学校的水育文化校本课程与学校的“水润善育·自强不息”的校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它带有天然的学校个性特色。这就使水育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必然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他们在评价的具体操作当中,也会因为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同、参与评价的时期不同,评价项目不同等,而造成评价结果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性难免会带有主观性,造成评价的不真实性和不够客观。但是这些差异背后的实质是有着共同的本质的,那就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为了解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成果固化当中的问题,因此,以问题为核心反观课程的发展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评价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是相对稳定,即评价一般会经历问题界定,明确评价方向;选择有联结的分解维度,问题细分与指标化;评价工具研制和方法选择;信息收集、处理和提炼以及评价结果反馈等流程。基于此,学校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的解决,将课程评价操作设定为七个步骤,如表 2 所示。

(二)案例呈现

下面以笔者开发的 POE 校本课程为例,谈一谈践行学校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POE 课程是研究学习规划和策略,组织实施和结构化建设以及效率和效能提升的一门选修课,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學习环节进行课程建设。简介如下图:

教师设计的评价步骤如表 3 所示。

四、水育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我们深知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充满了各种挑战的,也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复杂性,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践本身也同样如此。尽管学校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当中,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践、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课题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案例和经验的总结。但是,回归课题的实施过程,我们仍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的评价依然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环节,在课程推进和实施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重视内部评价,忽视外部评价,多元评价的贯穿力度有待加强

校本课程评价是立足于学校的基础上的,倾向于内部评价为主,尤其是学校当中的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师、学生来共同参与评价。而家长在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的最终评价上参与的程度并不高,教科所的专家除了在课程的开发给予指导意见,在课程的实施和过程评价中参与度也不够高,这就造成了外部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缺失,评价的整合度不高,没有有效地形成立体化、综合性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的专业性仍需不断加强,被动参与评价与主动作为不足

中学一线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又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参加者。他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承担教学者的角色,又要承担评价者的角色,由教学者到评价者,这不单只是角色转换的问题,更要深入地思考角色转换带来的专业性、科学性的问题。同时,在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中也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习量,这对于高中一线教师来说是挑战。作为评价者,教师的评价素养和技能需要自身有强烈的学习态度和自我精神追求来支撑。

(三)评价成果的运用和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课程设计和改进的宏观思考

评价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当中,但是作为评价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我们往往重视不够。在校本课程评价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往往也就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告一个段落了。其实评价之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校本课程在宏观的可持续的发展、开发和系统化上将是更深层次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实施和推进水育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包括案例、论文和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评价体系等,但是如何让这些成果更好地去指导后续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在当前及至今后仍然是我们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工作当中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潡.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李 达.校本课程评价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隋文亮.校本课程评价个案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5]林一纲.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