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继续教育间题研究

2018-03-04吴连霞

绿色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

吴连霞

摘要: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人群体的中坚力量,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更强的留城意愿。当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正逐渐放开户籍限制、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外在体制性障碍正在消除,农民工自身就业能力是影响其留城的内在根本因素。受教育水平低、技能缺乏或单一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含量成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必要选择。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形势,提出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1-0278-03

1 新生代农民工内涵及市民化意愿

1.1 新生代农民工内涵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相对称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一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学习接受能力强等特征。

1.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1.2.1 农民工市民化内涵

“农民工市民化”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农民工从乡村到城镇定居、就业和生活。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分割,农民工到城镇定居不仅是居住的物理迁徙,还包括就业、子女教育、城镇接纳、农民工对城镇生活的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变化。林存壮、周乐萍(2014)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质上是城乡居民社会权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完整的市民化过程包括4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转移就业,由务农转为务工;二是均享公共服务,即农民工自身和家庭被纳入城镇就业公共服務体系;三是获取户籍资格,实现社会身份转换;四是心理和文化完全融入城镇,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1]。刘传江、程建林(2008)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4个层面的内容[2]。综上,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农民进入城镇务工,获取城镇户籍和市民权利,并从行为到心理都适应城镇生活的过程。

2.2.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农民工市民化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一项针对全国农民城镇定居意愿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9.06%的农民愿意到城镇定居[3],而一项针对农民工的城镇定居意愿调查表明,有67.8%的农民工愿意在条件和政策许可的情况下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而且年纪越轻、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市民化愿望越强烈[4];一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的调查表明有7

4.3 6%的人明确表示“想成为城里人”[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群体中市民化意愿最强烈的、重点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提出相应的完善举措,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事半功倍的捷径。

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实施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主要有两类,一是城乡二元经济造成的体制障碍,如户籍障碍、社保不完善、子女人学困难等因素;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均较低[6]。对于第一类障碍,当前中央正在积极出台破解二元经济体制的各种政策,各地方政府正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对开放的落户政策,由此,长远来看,以户籍区分为核心的体制性障碍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而第二类障碍即自身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低才是限制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在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中67.2%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收入太低”是制约其在城市定居的重要困难和障碍,63.2%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住房问题”是制约其在城市定居的重要困难和障碍[7],由于住房买卖和租赁早已市场化、货币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核心障碍仍是收入水平太低的问题。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收入水平与个体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反应了其较低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对雇主的竞价能力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8%,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3%。由此,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含量,有助于提升其个人就业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帮助新时代农民工在城镇获得持续就业机会、达到一般水平的报酬,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立足的根本。

3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形式分析

3.1 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分析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应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为标准。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需要支持农民工达到一般水平就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支持其在劳动力市场完成一般岗位和工作类别的转换,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从观念和心理上适应城市生活。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相当庞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

(1)学历教育。相较于城镇劳动力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不及1/3,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应包含学历教育内容模块。由于70%左右的农民工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因此,学历教育应涵盖高中、大专和本科层次,农民工可根据自身原有学历情况进行选学。

(2)职业技能教育。就业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农民工从事的多是操作性岗位,需要的技能非常具体,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应包括一般岗位所需的通用技能和具体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是就业的基础,特殊技能是具体岗位的就业保障。此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单一、跳槽较为频繁的情况,职业技能教育中的特殊技能教育应是一个允许多项选择的模式,以塑造新生代复合型、高水平就业能力为目的,旨在拓宽其就业领域,增强其职业转换能力,助其持续获取就业机会,实现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

(3)创业能力教育。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形式可分为自我雇佣和务工两种,且自我雇佣群体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务工群体,融入城市的意愿也更强烈,因此针对新时代农民工的实用的继续教育内容还应包括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比较庞杂,既包括营销、法律、投资等具体知识,还包括互联网应用等具体操作技能。

(4)城市生活融入教育。城市生活融入教育主要指对农民工进行城市化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的人文教育,是指对其进行城市生活风格、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子女教育理念、政策了解、设施使用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全面知晓城市生活和城镇人群体,促其从心理和行为上尽快向城镇生活和群体靠近。

综上,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和城市生活融入教育四大块内容。

3.2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形式分析

教育有集中面授、网络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继续教育需要教育形式和内容相匹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相匹配。当前我国为了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帮助农民工市民化,中央和地方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帮扶政策,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农民工人数众多,完全由政府以项目形式开展的继续教育,不具有全局适用性和可持续性。鉴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长期性,构建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适合农民工学习的继续教育形式。具体来讲,可将不同的教育内容,依托不同的社会资源,采用如下不同的教育形式。

(1)学历教育和创业教育可结合高校,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自主、低成本、便捷学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可依托互联网实现的原因有如下4点:第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日趋成熟,学历教育内容相对固定,而创业教育经过几年发展,内容体系亦较完备,加之高校慕课技术的推广,学历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做完整呈现;第二,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强;第三,互联网学习时间自主灵活。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获得教育形式突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民工可通过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随时进行学习;第四,“互联网+”的教育形式非常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首先,新生代农民工非常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交际,获取资讯;其次,网络学习模式费用较低,可免除农民工高昂学费,降低受教育门槛;最后,网络学习模式自主性较强,新生代农民工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非常便捷。

(2)职业技能教育可依托企业和培训机构,实现有效的学习。职业技能教育内容中的通用技能由企业或培训机构来完成均可。特殊技能教育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就业岗位上需要的特殊技能,另一种是提升其就业领域的特殊技能。针对当前岗位上的特殊技能教育,必须依托企业进行。当前,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有很多,但最实用的是农民工在工作中遇到技能或职业发展瓶颈时需要的培训,这种培训适合企业通过在岗培训的形式完成,对企业用人和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能力来讲,是一项双赢举措,但由于在岗培训需要企业投入时间和财力成本,且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企业有时并不愿为新生代农民工做足够的在岗培训,有数据表明,只有不到40%的农民工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且呈不断下降态势。对很多农民工而言,企业给的在职培训机会,将大大提升其对这一岗位的熟悉和热爱,也能更加的“学以致用”,因此,依托企业实行“干中学”,是稳定其当前岗位的好办法。针对其就业领域拓宽式的特殊技能教育需要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利用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完成继续教育内容。

(3)城市生活融入教育可依托社会资源,以讲座和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城市生活融入教育内容比较庞杂,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农民工聚居地、雇佣较多农民工的企业厂矿内等地,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面授,而对于不能进行听讲的农民工,可将讲座内容录为专题视频,放在专门的网站上,供其随时学习。

4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8.5%,城镇化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其中的关键,对其他农民市民化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旨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是城镇化这一国家战略任务中的重要一环,应将其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机制。该机制需要多方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尤其是需要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三方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1)政府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人员、场地和经济支持。首先,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前景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职业发展意愿,梳理在本地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其次,政府应整合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搭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为适合集中面授的需求量较大的项目提供常设的集中学习师资和场地;最后,政府可成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补贴专项基金,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在线或面授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以教育补贴的形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企业为职工提供在岗培训既有收益也有风险。为鼓励企业积极展开培训,政府可对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在职培训提供一定的补贴,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在职培训的几率。

(3)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单位应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单位是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阵地,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开放图书馆、开放在线课程、委派专业讲师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存壮,周乐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特征及推进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22)3~4.

[2]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05):48~57.

[3]黄振华,万丹.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267个村4980位农民的调查[J].经济学家,2013(11):86~93.

[4]夏显力,姚植夫,李瑶,等.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2(04):73~80.

[5]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0~100.

[6]郑风田.对新生代农民工十个关键性问题的研判[J].学习月刊,2010(16):24~25.

[7]國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R].北京:国家统计局,2011.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