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到深处是平淡

2018-03-02冒海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阅读指导高中语文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讲,在接触一些经典的语文篇章时,想要阅读得更加深入,需要注意三点内容,其一是作者的个人情怀,其二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其三是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现基于这几点,以老舍《想北平》为例,谈谈经典的语文篇章阅读指导策略。

关键词:想北平;高中语文;阅读指导

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想北平》,以温暖朴实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乡即北平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那时,老舍先生客居山东,面对不利的时局,他深深忧虑。而思乡之情杂处其间,更是让这种忧虑仿若切肤之痛。在阅读本文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作者的个人情怀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两方面入手,最终处理好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认知问题。

一、北平和作者的个人情怀

在阅读本文之前,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研读老舍先生所著《老舍自传》,以及其子舒乙先生所著《老舍在北京西城的足迹》等文,据舒乙先生讲,老舍诞生于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大街东侧小杨家胡同,在胡同里面的一个四合院中,住到了十三岁,那里可以说是老舍先生的摇篮。而老舍本人曾回忆说:自己生于北平,三岁失怙……一日两餐,只有白菜茄子。了解到这些,我们便更能理解《想北平》一文里面“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些描写里面的深厚情感。在生活的困顿不安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蔬菜瓜果,却是作者早年物质生活的支撑,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于老舍本人来讲,它们身上所洋溢的,是北平的味道,是对故乡无尽的、真切的思念。总之,只有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我们才有可能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而不至于在面对文本时茫然无绪。

二、北平和宏大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是无法离开时代背景的,也正是有了背景的烘托,才会让文章之中的人物言行、事物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致。[1]而对于读者来讲,深入了解作者及文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作品文本的正确认知和深度解读。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创作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作者本人也目睹了周遭的恐怖情形,因而能够自觉战争已经在眼前,心里面的悲愤是无法再让自己编制太平歌词了。在这种环境氛围中,祖国所受到的侵辱、故土所蒙受的苦难等,都在作者心中无法抹去,老舍在其自传里面写道:“全城笼罩在灰色之中,敌人已经在山巅投过重炮……总会有一天……烧完了梦中人灰色的城,灰色的人。”语气是非常悲凉的,可见其心情之惶恐与忧愤。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个体的恐慌和离乱,便会自然而然回忆起儿时,回忆起故土所营造的安全感与眷恋感。了解了这些,我们更能了解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与思想。老舍在文章中,充满感情地回忆到儿时背靠老城墙玩乐的时光,作者说:“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并设想如果把家安置到了另外的地方,那么一定会如同没有家一般寂苦。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宋代文人苏轼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诚然,北平恰恰是老舍先生的安心处,在国家危难的大环境下,能给老舍先生以心灵慰藉的,正是这样一处精神热土。回忆中的北平是安然悠闲的,是适宜的,也是生机勃勃的,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现实中越是离乱与不安,就越容易想念那个地方。

三、思绪和表达的若即若离

“想”却“说不出”,这恐怕是最深切的情感了,事实上,即便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在面对写作对象时,也会存在内心涌动却表达失语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更是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时的苦恼所在。伟大的作家在面对表达失语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比较巧妙的办法化解之,其化解的策略是值得学生加以学习的。[2]在学习《想北平》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普遍感觉到亲切,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老舍先生文字的亲切,另一方面也在于老舍先生成功地化解了“想”却“说不出”这一文学创作失语问题。应该说,这是进行文本阅读时的一个新的认知角度,教师引导学生由此角度分析课文,将会从文本表面直抵作者内心,直面作品历史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和学生以上面的个人情怀和时代背景认知为基础,从文中寻求老舍的失语症结所在:北平很大却了解得太少、爱北平很深表达的可能性却很小等,从此处拓展开来,学生可以獲取相应的阅读与写作经验:校园环境太大,朋友的性格太丰富,我对家乡、对亲人爱得太深等,以至于所有的语言表达都过于无力,也就是爱并不是想说便可以说出来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失语”并不等同于“无语”,在面对个人情怀和宏大历史背景时,“失语”之后的表达则更显酣畅淋漓,于是便可以和学生共同进入到老舍的“表达困境”与“自由书写”的若即若离关系中来,看作者是如何不写而写的,看其是怎样“独自微笑和落泪”的,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对于直抒胸臆的散文作品认知,效果尤为明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老舍记忆中的北平渐渐回到印象中来,它并非贵族皇城,而只是街头巷尾的影子,只是草花菜蔬留痕,它并非天津、上海、伦敦、巴黎任何一座城市可比,甚至老舍所写的北平并不是北平本身,它只是游荡于一个人思念之中的物象,这大概就是不写而写的至高境界吧。在这种境界下,一些小细节的烘托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像“摸着”城墙时所发出的微笑,“看着”嫩蜻蜓时所产生的快乐安适感,“想到”那些菜蔬时所印记的贫寒清福等,一字一句的缓缓述说,恰足以动人心肠,缓解时势危急带来的忧愤之感,而最终不管心境如何,只需要轻轻说一句“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其心境之苦乐,毋庸多言,自然会让读者有所意会。事实证明,这种思绪和表达的若即若离认知,对于学生是很具有启发性的,学生在此认知之下,会更清晰地了解到作者之心理与笔力,也可以无形中得到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的锤炼。

在阅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时,教师和学生通常都会面临一个本体和拓展关系的问题,同时也会受到文本和情感的双重困扰,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有很深的渊源,只要采取合理的补充材料、深度解读策略,让学生体认到情感的来源,便更能领悟文本的表现手法及无穷魅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阅读指导效果。在此种解读策略关照之下,学生也才有可能追溯至人文血脉之内,受到文本或作者美好品质的潜移默化影响。

注释:

[1]陈松.老舍“特殊”在哪里——重读老舍的《想北平》[J].语文知识,2016,(1).

[2]陈小英.朴实中寓深永之致——重读《想北平》[J].语文学习,2014,(4).

作者简介:冒海燕(1979—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立发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 。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指导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研究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浅析高中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