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拖延刺激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及过程

2018-03-01毕翠华

心理学探新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性词被试偏向

毕翠华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成都 610068)

1 引言

拖延是个体延迟开始或逃避在自我控制之下完成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Tuckman,1991),拖延也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Milgram,Mey-Tal,& Levison,1998;Steel,2007)。Klingsieck(2013)指出,拖延是个体对打算完成,必须完成的重要事情的延迟行为,主要把它作为一种行为结果。随着拖延研究的深入,拖延更倾向被视为一种由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拖延使人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体验,例如焦虑、怨恨、内疚,并且对睡眠、身体和幸福感都有很大的影响(Kroese,de Ridder,Evers,& Adriaanse,2014;Krause & Freund,2014)。

研究者根据问卷调查或测量的结果,指出拖延反映的是自我管理的失败。例如Steel(2007)对将近800项拖延研究成果进行了元分析,指出了造成拖延的四个主要因素:任务特点、注意力分散与易冲动、自我控制与成就动机。但是鲜有研究探讨他们的认知特征。国内有一项研究考察了拖延者的注意偏向(陈俊,易晓文,2009)。他们首先用大学生拖延问卷,筛查高低拖延的被试,然后用情绪Stroop任务考察他们对人格词语和拖延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高拖延行为被试对神经质词和拖延词均表现出注意偏向。这表明拖延程度高的被试,对与自身行为习惯相关的信息产生更快的加工,难以抑制对其注意,因此在判断与自身无关的颜色时,反应时延长。最近李维莹,张 晶,李永娜和王烨晖(2016)也发现被试在执行Stroop 命名任务时,主动拖延程度高的个体做出反应的时间都要比主动拖延程度低的个体长,正确率更高,表明拖延者对完美的追求延长了其反应时间。

但是已有的研究并未探讨拖延影响注意偏向的具体成分及时间过程。注意偏向主要包含 3 个成分:注意定向、注意解除困难和注意回避(Cisler & Koster,2010;Sheppes,Luria,Fukuda,& Gross,2013):注意定向加速是指相对于中性刺激,人们能够更快的将注意指向与自身有关的刺激位置;注意解除困难是指与中性刺激相比,人们更难停止自身相关刺激位置的注意加工;注意回避是指人们将注意指向自身相关以外的刺激位置。Fox等(2001)采用威胁线索靶子任务,以词语和面孔为线索。结果发现在有效提示条件(靶刺激出现在线索呈现的一侧)中,威胁和中性线索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提示条件中,威胁线索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线索下的反应时,表明被试对威胁刺激存在注意解除困难。Van Holst,Lemmens等(2012)采用成瘾—Stroop任务和点探测任务也发现,游戏成瘾的被试对游戏线索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表明被试对游戏相关的刺激存在注意定向。

线索呈现时间是影响注意偏向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在点探测任务中,线索呈现时间大于200ms时,被试对对威胁刺激存在注意解除困难;而当线索改为阈下呈现时,却只观察到注意定向加速(Carlson,Reinke,& Habib,2009)。但当线索有足够的加工时间,线索和目标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影响注意偏向,并未见这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的实验1考察拖延者对拖延刺激是否存在注意偏向,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判断拖延词或中性词的颜色。假设高拖延者对拖延词存在注意偏向,导致颜色命名任务的反应时增加。实验2考察拖延刺激是如何影响注意偏向的,参照Van Holst等(2012)的研究范式,以拖延词和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除了操作提示线索外,还增加了线索和目标的时间间隔(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假设相比中性刺激,高拖延对拖延刺激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使得短SOA条件下,拖延线索和目标刺激一致时的反应时更长。

2 实验1 拖延行为个体的注意偏向

2.1 被试

在校大学生,共分两组样本。样本1为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生,采用的工具为一般拖延量表,该量表由Lay于1986年编制,中文版由楚翘等人2010 年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3。量表包含19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拖延行为越严重。有效问卷370份,其中,男生151人,女生 219人。根据问卷得分,分别从最高分和最低分开始,选取15%的被试组成拖延高分组和拖延低分组,组成样本 2。因有的被试未愿意参加,或未按要求完成,剔除这些被试。最后拖延高分组18人,男生7人,女生11人;拖延低分组18人,男生6人,女生12人。每个被试均完成两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任务之间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程序采用E-prime.2.0编制,计算机的屏幕大小为17英寸显示器,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刷新率为85Hz。被试距离电脑屏幕约57cm,屏幕背景为黑色。

实验材料为拖延词和中性词各20个,拖延词,如拖拉、拖沓、延迟、推迟;中性词如平常、清楚、简单、明白。拖延词和中性词各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组成,共组成120个刺激图片。请心理系本科生对所有刺激词的熟悉度、词频、抽象度进行评估,使得刺激在这些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词语在一个3.5cm×3cm的图片框内,词语的大小大约为2cm×1.5cm。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采用2(被试类别:高拖延和低拖延)×2(刺激类别:拖延词和中性词)的两因素混合设计,被试类别分高拖延组和低拖延组,为被试间变量;刺激类别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Stroop 色词判断反应时和正确率。

实验的具体过程为:屏幕中央呈现一个红色的“+”注视点800ms,随后空屏500ms,接着在刚才“+”的位置出现一个刺激词,要求被试尽可能又快又准地判断词的颜色。如果是红色,请用小数字键盘按“1”键,如果是绿色,请按“2”键,如果是黄色,请按“3”键。被试作出反应后刺激消失,如果没有反应,刺激在屏幕上呈现3000ms后自动消失。不同trial之间的实验间隔为1000ms。正式实验由4个block组成,刺激随机呈现,共240个trial。Block之前有1~2分钟的休息时间。

2.4 结果与分析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0.33,p>0.05,被试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1,p>0.05,但是被试类型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见图1),F(1,34)=6.26,p=0.017,ηp2=0.16。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高拖延组,拖延词和中性词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拖延词的反应时间更长,而在低拖延组,被试对两类词语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在正确率上,被试类型和刺激类型的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图1 高低拖延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

实验1表明,在执行情绪Stroop任务时,拖延行为高分组在拖延词上的Stroop 干扰效应显著大于拖延行为低分组,说明了拖延行为高分组的被试对拖延词存在注意偏向,拖延词占据了更多的注意,减少了对目标任务的加工资源,造成被试对拖延词的颜色判断时间延长。但拖延刺激是如何影响注意偏向的,在实验2中,我们操纵拖延线索和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探讨注意偏向的具体成分。

3 实验2 SOA对拖延者注意偏向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词的选取方法同实验1,不同的是刺激的颜色均为白色。

3.2 设计与程序

采用2(被试类别:高拖延和低拖延)×2(线索刺激与目标的关系:一致、不一致)×2(SOA:200ms、1000ms)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被试类别分高拖延组和低拖延组,为被试间变量;SOA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空间位置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具体的实验程序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白色注视点“+”号800ms,然后在屏幕两侧同时出现两个白色的词语,呈现1000ms,一个词语为拖延词,另一个词语为中性词,词语在左侧和右侧呈现的位置是随机的(左侧和右侧刺激的水平距离为6°),间隔200ms或1000ms后,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出现探测“#”,要求忽略前面的词语,对探测刺激的空间位置作按键反应,刺激呈现在左侧,按“F”键,呈现在右侧,按“H”键。Trial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00ms。按键反应在被试间平衡。拖延词和中性词的位置于探测刺激的位置进行充分的平衡,顺序随机。正式实验共包括240个trial,分成4个block。

3.3 结果与分析

在反应时上,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SOA的主效应显著,F(1,34)=134.46,p<0.001,ηp2=0.80;被试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1,高拖延组和低拖延组的反应时分别为453.29±12.49msvs.454.40±11.82ms。被试类型和关系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4)=5.44,p<0.05,ηp2=0.14。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高拖延组,当拖延词和目标位置一致比不一致的反应时更长(457.75±13.26msvs.448.84±11.972ms),F(1,34)=5.59,p<0.05,ηp2=0.14。;而在低拖延组,词语的位置与目标位置是否一致,对目标判断没有影响(452.81±12.54vs.455.99±11.32ms),F(1,34)<1,见图2。

时间和关系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4)=16.80,p<0.001,ηp2=0.33。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SOA短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500.22±10.08msvs.486.62±7.95ms),F(1,34)=10.45,p<0.01,ηp2=0.24;而随着SOA的增加,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变短(410.34±9.72msvs.418.22±9.82ms),F(1,34)=6.56,p<0.05,ηp2=0.16。见图3。

在错误率上,被试间差异显著,F(1,34)=4.68,p<0.05,ηp2=0.12,高拖延组的错误率高于低拖延组,其他差异均不显著。

图2 高低拖延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

图3 SOA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

实验2的结果表明,拖延程度高,当提示线索有效时,相比中性词,被试难以抵制对拖延词的注意,表现为一致条件下反应时的延长。表明高拖延的被试,当拖延词作为线索,再在同样位置呈现目标刺激时,被试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对靶子作出反应,表现对拖延词语的注意解除困难,这种影响在短的时间间隔内更明显。

4 讨论

实验1采用情绪Stroop任务,发现高拖延组在拖延词上的Stroop干扰效应显著大于低拖延组。这说明拖延高的个体对刺激作出判断时,与拖延有关的刺激更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难以抵制对拖延词的加工,表现出对拖延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陈俊,易晓文,2009),本研究只发现了刺激类型和拖延行为的交互作用,并未发现两者的主效应,原因可能与材料的选择有关,本研究拖延词和中性词各20个,而已有研究仅8个,数量少,多次重复出现时,线索刺激的强度更高。

实验2采用改进后的点探测任务,进一步证实拖延程度高的个体,对与自身相关的信息产生注意偏向,难以抑制对于这种词语的加工,因此在完成与自身无关的目标任务时,受到自身相关刺激的干扰越大,错误率更高,拖延刺激和目标刺激位置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也长。但是,这种注意偏向受到时间间隔的调节。当线索和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短,高拖延组对拖延词存在注意偏向,难以抵制其影响,导致当拖延词和目标刺激位置一致时,反应时增加,表明被试存在注意解除困难。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拖延词促进了任务加工,表现为拖延词和目标刺激位置一致时,反应时更短。这表明注意偏向涉及的成分与线索和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虽然有研究者指出,短暂的线索呈现时间是注意定向的关键,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发生在威胁刺激呈现时间较短(500ms以内),而注意回避发生在威胁刺激呈现时间较长(通常大于1000ms)的情况下(Calvo & Avero,2005),在威胁线索呈现时间较长(大于300ms)时,只观察到了注意解除困难(Fox,Russo,& Dutton,2002;Yiend & Mathews,2001)。但实验2中,线索刺激呈现的时间足够长(为1000ms),却发现线索与目标之间时间间隔对目标定位的影响不同。高拖延组比低拖延组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并且线索和目标的时间间隔短,表明被试的注意力持续被拖延刺激占据,拖延刺激阻碍了目标定位,使得被试存在注意解除困难,因此越拖延的被试抑制能力越差。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被试有更多的认知资源从线索刺激转移到目标任务,而且线索刺激得到了足够的加工和存储,因此目标任务的反应时显著缩短,表明拖延刺激促进了目标定位,反映了注意易化。

本研究发现,拖延影响了注意偏向,高拖延者对拖延词产生注意偏向,使得被试在完成无关的目标任务时,拖延刺激产生了干扰,引起反应时的增加。并且,这种注意偏向在短的时间间隔内由注意解除困难所致。说明拖延产生的注意抑制或注意易化与线索与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

陈俊,易晓文.(2009).拖延行为个体对人格特征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心理科学,32(2),316-319.

楚翘,肖蓉,林倩.(2010).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8),970-972.

李维莹,张 晶,李永娜,王烨晖.(2016).大学生主动拖延水平与成就STROOP干扰效应.心理学探新,36(4),354-357.

Cisler,J.M.,& Koster,E.H.(2010).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An integrative review.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0(2),203-216.

Calvo,M.G.,& Avero,P.(2005).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bias to emotional scenes in anxiety:Gaze direction and duration.Cognition&Emotion,19(3),433-451.

Carlson,J.M.,Reinke,K.S.,& Habib,R.(2009).A left amygdala mediated network for rapid orienting to masked fearful faces.Neuropsychologia,47(5),1386-1389.

Fox,E.,Russo,R.,& Dutton,K.(2002).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Evidence for delayed disengagement from emotional faces.Cognition&Emotion,16(3),355-379.

Fox,E.,Russo,R.,Bowles,R.,& Dutton,K.(2001).Do threatening stimuli draw or hold visual attention in subclinical anxiet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30(4),681-700.

Klingsieck,K.B.(2013).Procrastination in different life-domains:Is procrastination domain specific?CurrentPsychology,32(2),175-185.

Krause,K.,& Freund,A.M.(2014).Delay or procrastination-a comparison of self-report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aff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63,75-80.

Kroese,F.M.,De Ridder,D.T.,Evers,C.,& Adriaanse,M.A.(2014).Bedtime procrastination: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FrontiersinPsychology,5,611.

Lay,C.H.(1986).At last,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20(4),474-495.

Milgram,N.N.,Mey-Tal,G.,& Levison,Y.(1998).Procrastination,generalized or specific,i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5(2),297-316.

Sheppes,G.,Luria,R.,Fukuda,K.,& Gross,J.J.(2013).There’s more to anxiety than meets the eye:Isolating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biases.Emotion,13(3),520-528.

Steel,P.(2007).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PsychologicalBulletin,133(1),65-94.

Tuckman,B.W.(1991).The developme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51(2),473-480.

van Holst,R.J.,Lemmens,J.S.,Valkenburg,P.M.,Peter,J.,Veltman,D.J.,& Goudriaan,A.E.(2012).Attentional bias and disinhibition toward gaming cues are related to problem gaming in male adolescents.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50(6),541-546.

Yiend,J.,& Mathews,A.(2001).Anxiety and attention to threatening pictures.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54(3),665-681.

猜你喜欢

中性词被试偏向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英语职业称谓性别歧视语及应对策略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成因及应对
年轻是个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