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地区400例动脉硬化病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2018-03-0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湿质气虚血瘀

, , , , , , ,

动脉硬化(AS)是一组以动脉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为特征的血管病变,具有弥漫性、进展性和全身性等特点,其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随着疾病进展,最终发展为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 4],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以及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治疗的学说[5]。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疾病的内在基础和根本原因,决定了个体对特定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6- 8]。因此,体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息息相关,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病理基础,研究动脉硬化病人体质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可以为基于体质防治动脉硬化,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体质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多[9],但是关于动脉硬化病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体质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对广州400例动脉硬化病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横断面收集病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并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医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体检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科、广州市黄浦区长洲社区医院动脉硬化病人400例,年龄40岁~65岁(56.3岁±6.53岁),男181例,女219例。

1.2 诊断标准

1.2.1 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多普勒超声、胸片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存在大动脉硬化,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冠状动脉、颅内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或脉搏波速度(PWV)提示动脉硬化;或依据《超声医学》第4版[10],将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IMT)≥1.0 mm或有粥样斑块作为判定标准。

1.2.2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或舒张压(DBP)≥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11]。

1.2.3 糖尿病诊断标准 具有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静脉血浆葡萄糖含量≥11.1 mmol/L以及糖负荷后2 h静脉血浆葡萄糖≥7.8 mmol/L[12]。

1.2.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总胆固醇(TC)>5.20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1.7 0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1.15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3.37 mmol/L[13]。

1.2.5 吸烟诊断标准 按WHO标准,每天吸烟1支以上;时间长于1年者定义为吸烟。

1.2.6 嗜酒诊断标准 近5年内每日饮酒2两以上持续一年。

1.2.7 超重/肥胖诊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24 kg/m2判定为超重,将(BMI)≥28 kg/m2判定为肥胖[12]。

1.2.8 运动诊断标准 运动量评价简单积分法评分小于45分为缺乏运动。

1.2.9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由《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判定。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60个条目组成 。使用其中的痰湿质、湿热质和平和质亚量表对痰湿体质、湿热质及平和质进行评分。各个条目是1 ~ 5的5段计分法,先计算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再换算为转化分数,转化分数=[(实际得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转化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倾向越明显,不考虑兼夹体质。

1.3 纳入标准 符合动脉硬化的诊断; 年龄40岁~65岁; 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者。

1.4 排除标准 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者;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精神病病人。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方法 ①固定调查人员两名,对调查人员进行系统性中医体质辨识培训,掌握问卷标准用语及项目内容含义,了解注意事项;②对于不能准确回忆具体血压数值及时间段的病人,可以向家属沟通明确,不能明确者将不纳入调查对象;如研究时间段内无相关资料者将不纳入研究;③监督员定期对研究进行监督抽查,且安排专人负责审校调查表,审校有疑问的调查表需进行电话核实或复查。

1.5.2 调查内容 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项目编号、联系电话(住址、单位)、家族史;②中医体质量表;③临床指标: SBP、DBP、尿酸(UA)、空腹血糖(FBG)、TC、TG、LDL- C、HDL- C、BMI等;④诊断动脉硬化的影像学结果。

2 结 果

2.1 AS病人体质类型分布 400例动脉硬化病人中,主要以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分别占总人数的23.0%、22.0%、15.0%、13.5%,共占73.5%;而阳虚质、阴虚质、平和质、气郁质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1.5%、5.8%、4.8%、4.5%。本次调查未发现特禀质。详见表1。

表1 400例动脉硬化病人体质类型分布

2.2 AS主要体质的BP,FBG,UA,TC,TG,LDL- C,HDL- C比较 四个主要体质组间UA,TG,HDL-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在各组间是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TG在各组间是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HDL- C在各组间是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详见表2。

表2 主要体质间BP、FBG、UA、TC、TG、LDL- C、HDL- C比较(±s)

2.3 轻、中度AS间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对所有以动脉彩超为诊断的316例AS病人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轻度AS病人167例,中度AS病人149例。轻度AS病人中以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为主,中度AS病人体质分布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轻、中度AS病人间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例(%)

2.4 AS主要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 以性别、吸烟、嗜酒、缺乏运动、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9个因素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吸烟、嗜酒与气虚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吸烟、嗜酒、高血压与湿热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 性别、吸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高血压与痰湿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与血瘀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详见表4。

表4 主要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

2.5 AS主要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是否为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作为因变量,以性别、有无吸烟、有无嗜酒、是否缺乏运动、是否超重/肥胖、有无高尿酸血症、有无高血压病、有无糖尿病、有无血脂异常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示,没有危险因素进入气虚质的回归方程;吸烟、嗜酒进入湿热质的回归方程;男性、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进入痰湿质的回归方程;血脂异常进入血瘀质的回归方程。详见表6。

表5 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应赋值

表6 主要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动脉硬化是一组以动脉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为特征的血管病变,具有弥漫性、进展性和全身性等特点,其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硬化可以累及全身大、中动脉,最常见的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1]。动脉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随着动脉狭窄逐渐进展,最终发展为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健康[14]。

动脉硬化是病理学概念,中医学并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归属于“脉痹”“胸痹”“中风”“眩晕”“痰浊”“血瘀”等范畴[15]。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与疾病息息相关,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体质状态决定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的传变。体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综合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正常生命状态生理特性的差异,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5]。

本研究调查发现,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偏颇体质;四个主要体质组间UA、TG、HDL- 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AS病人中以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为主,中度AS病人体质分布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体质,且转化积分越明显,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其四种体质对动脉硬化存在倾向性和易患性。

本次调查人群均来自广州,地属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东南或偏南之湿暖气流的影响,还受着地表蒸发而来之湿气影响,“两湿相合”,致使岭南丢六淫致病是以“湿邪”为先;加之岭南人多贪冷饮,又好食海鲜等阴柔多湿之品,易伤脾胃。此外,长期的湿热气候也易致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运化水湿,酿成湿困脾胃的体质。正是因为岭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饮食偏嗜等作用于人体形成的人群体质特点,这就决定了该地区痰湿质、湿热质的易感性、多发性。气虚质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后体虚、年老体弱等所致,气虚不仅可因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动能受影响,而生痰湿;气虚亦可因气不行而血不行,而致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正是动脉硬化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固有特质,后天环境因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性别、体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疾病等对体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后天环境因素。疾病与体质息息相关,疾病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反过来,体质也是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15]。本研究调查发现,吸烟、嗜酒与气虚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吸烟、嗜酒、高血压与湿热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 男性、吸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高血压与痰湿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与血瘀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示,在P<0.05的情况下,没有危险因素进入气虚质的回归方程;吸烟、嗜酒进入湿热质的回归方程;男性、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进入痰湿质的回归方程;血脂异常进入血瘀质的回归方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脉硬化病人中,气虚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吸烟、嗜酒,湿热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吸烟、嗜酒、高血压病,痰湿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男性、吸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高血压,血瘀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

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体质是可调的,通过改善饮食、中医中药等方法,不仅可以改善体质,也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6- 17]。因此,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针对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这种动脉硬化危险体质,通过辨体调体等方法调整偏颇体质的阴阳失衡,使之趋于阴阳平衡,有望早期识别和防治心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治心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应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采用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地区动脉硬化病人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并对主要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基于中医体质防治动脉硬化,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横断面调查仅能提供基础资料,且本研究样本量尚不足,研究结果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1.

[2] Grundy SM ,Balady GJ,Criqui MH,et al.Primary preventio 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Guidance from Framing- ham [J].Circulation,1998(97):1876- 1887.

[3] 王薇,赵冬.我国心血管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 143- 146.

[4] 张立晶,胡大一,杨进刚,等.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 124- 127.

[5]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 252.

[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7]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 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 332.

[8] 崔淑兰,张军瑞,郭晓黎.体质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4,10(33): 222.

[9] 俞晓婷,沈雁.中医体质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J].吉林中医药,2013,33(4): 327- 329

[10] 周永昌.超声医学[M].第4版.上海: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63.

[1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 743.

[1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 42.

[1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5:390- 419.

[1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5.

[15] 谭宇卫,郑玉姣,王雅君,等.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6):3197- 3200.

[16] 李静娴,陆旭亚,沈翠珍.中医食疗对痰湿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 6):1371- 1373.

[17] 孙秋苗,倪诚.中医痰湿体质与方药干预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8):207- 210.

猜你喜欢

湿质气虚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瘦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痰湿质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研究
痰湿质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