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8-03-0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湿质短暂性瘀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梗死证据。TIA属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其症状相对较轻,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继续发展为严重卒中,是完全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1]。目前我国TIA的患病率为2.27%,知晓率仅为3.08%,治疗率仅为5.02%,可见TIA是我国严重卒中的幕后推手[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3- 6],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心脏病、老龄、性别和家族史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7]。体质与疾病息息相关,体质是疾病的内在基础和根本原因,决定着个体对某种特定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决定着患病类型的倾向性,并影响疾病的转化、转归及预后[8]。因此,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可以为基于体质防治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关于卒中与体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脑栓塞,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一完全卒中的前期状态与体质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为病例组,并以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中医体质和危险因素,探讨不同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基于中医体质防治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留观、门诊就诊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120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于广东省中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非脑卒中人群120例,且无脑血管疾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1.2 诊断标准 TIA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9]标准。中医体质诊断标准参考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0]判定,该量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类型,按各体质的转化分最大值法确定体质类型,不考虑兼夹体质。

1.1.3 纳入标准 病例组为符合TIA的诊断标准,并且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I确诊。为对照组为健康

人群。两组年龄30岁~75岁,无精神障碍可以完成调查问卷者。

1.1.4 排除标准 ①病例组中诊断为完全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源性脑栓塞等;②对照组中有脑血管疾病史、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年龄<30岁或>75岁;④有精神障碍不能完成调查问卷者;⑤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我院自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居住地等;②现病史和既往史:脑卒中、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③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酗酒、运动等;④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生化、三大常规、凝血功能、头颅CT和(或)头颅MRI、心脏彩超、脑颈血管彩超等;⑤中医体质。

1.3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24 kg/m2判定为超重,将BMI≥28 kg/m2判定为肥胖;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5.20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1.70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1.15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3.37 mmol/L; 高血压病: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虽然血压正常但是服用降压药;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11.1 mmol/L,或虽然血糖正常但是正在使用降糖药; 吸烟史:目前正在吸烟(10支/日,≥5年)或戒烟≤5年; 酗酒:长期饮酒≥5年(折合乙醇含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睡眠时大汗、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症状,并经多导联睡眠图确诊。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例(%)

2.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体质分布 病例组120例中痰湿质35例(29.2%),瘀血质23例(19.2%),气虚质20例(16.7%),阴虚质19例(15.8%),湿热质13例(10.8%),阳虚质5例(4.2%),气郁质2例(1.7%),平和质2例(1.7%),特禀质1例(0.8%)。其中以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所占比例较高。

对照组120例中平和质36例(30.0%),湿热质16例(13.3%),阳虚质14例(11.7%),阴虚质16例(11.7%),气虚质10例(8.3%),痰湿质10例(8.3%),瘀血质9例(7.5%),气郁质8例(6.7%),特禀质3例(2.5%)。其中以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所占比例较高。两组中医体质经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对两组吸烟、酗酒、高血压病、冠心病、中医体质等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病例组吸烟、酗酒、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因素分析 例(%)

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首先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赋值,“1”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为非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接着对表2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是为“1”、否为“0”。最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正相关(P<0.05)。而平和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负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临床前阶段,完全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卒中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荟萃分析结果发现,TIA发病后2 d、7 d、30 d、90 d复发的风险为3.5%、5.2%、8.0%、9.2%[2]。据估算目前我国约有2 390万TIA病人,提示TIA已经成为我国卒中的幕后推手。据统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年治疗费用高达100亿美元,其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11]。因此,对TIA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是降低卒中复发和阻止其进展为完全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减轻居民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防治TIA的关键就在于控制其危险因素。

TIA属于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12],中医药防治中风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起来的辨质论治和辨质预防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体质学说,分析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精神等方面固定的、稳定的、特异的一种特性。其认为体质是疾病的内在基础和发病根本,决定了个体对某种特定致病因子、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转归和预后。体质主要通过影响正气强弱以决定是否罹患某种疾病和影响疾病的“从化”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13- 14]。TIA是一种慢性脑缺血性疾病,是现代医学发现的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和内因相互呼应,脑卒中危险因素是在一定体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影响着体质的变化。

本研究调查发现,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P<0.05)。这与目前国内外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相符合[1]。酗酒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未充分暴露有关。在体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结果方面发现,TIA的主要体质是痰湿质、气虚质、气虚质、瘀血质,进一步的Logistic分析发现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是TIA的危险因素(P<0.05),而平和质是TIA的保护因素(P<0.05)。这与其他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与中医体质关系调查的结果相符合[15- 18]。痰湿、瘀血既是重要的病因,也是重要的病理产物,三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致病程缠绵。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具有“可调性”,可以通过调整体质偏颅为正常体质即平和质,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痰湿质、瘀血质这三个偏颇体制为平和质,从而达到基于体质防治脑卒中的目的。

在防治TIA过程中,不仅可以治疗其危险因素,而且可以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通过调整痰湿质、瘀血质这三种体质,以达到防治脑卒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1] Johnston SC.Clinical pratice:transient.ischemic attack[J].Nengl J Med,2002,347(21):1687- 1692.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2:100- 105.

[3] 陆晋,湛进逾,陈冕,等.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1):34- 36.

[4] 周培毅,吴自强,谢志泉,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90- 3594.

[5] 王玮.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811- 5814.

[6] 白亮亭,钟平.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08- 210.

[7] 王文锐.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1: 2501 - 2503.

[8]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 15.

[9]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 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 304.

[11] 倪金迪,李响,刘梅,等.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48(1):65- 73.

[12] 刘琳,周鸿飞,董宝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232- 2234.

[1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 252.

[13]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 332.

[14] 张海梅,张云云,郭德莹,等.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409- 1412.

[16] 王长德,马先军,王利,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8):1646- 1647.

猜你喜欢

湿质短暂性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瘦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痰湿质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研究
痰湿质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