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

2018-02-26付鸿飞李明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学双一流

付鸿飞 李明磊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

付鸿飞 李明磊

2017年10月26日,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研究生教育学“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径上达成了共识。

“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培养模式

2017年10月26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协办的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代表150余人。大会主题为“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与会代表围绕“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各国研究生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双一流”建设与评价

1.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厘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关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何海燕教授结合“双一流”战略指导方向和基本发展规律,从“职能维——创新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关系。就职能维度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个方面存在着职能耦合的关系;就创新维度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互利共生的逻辑关系,创新驱动应该逐渐取代既往的要素驱动,具体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价值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体联动的关系,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和核心,但一流大学建设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齐头并进、坚持内涵式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以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双一流”建设关注的焦点在于质量和特色,而不是数量和规模。

2.在特色中争创一流,在一流中彰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曾指出:“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宝印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世界各个大学的历史脉络和传统不一样,我们不要第二个哈佛和斯坦福,而要成为第一个北大和清华,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其中会涉及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对世界高等教育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eikoh Ryu教授认为,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要彰显自己的特色与标准化,而不是追随世界各大排行榜。Keikoh Ryu教授指出,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价值观,例如QS、The Times等世界大学排行榜关注的焦点是竞争与效率,而中国的特色则是公平与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本土化和国际化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使“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标准”。

3.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宝印主任从宏观战略层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框架设计和未来布局,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八大特点:一是国家持续推动与高校自主建设,上下联动;二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转动;三是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双轮驱动;四是总体布局与水平条件,统筹推进;五是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良性互动;六是显性指标与制度建设,交相鼓动;七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可比,战略策动;八是继承以往与创新未来,稳健律动。黄主任指出,坚持重点建设、持续投入和久久为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要努力使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心,要在继承以往和创新未来的稳健律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通过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五大标准,即一流大学经费富可敌国、一流大学人才富可敌国、一流大学文化具有底蕴、一流大学体育强可敌国、一流大学发展方向具有引领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根据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和理性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即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全球吸引力、追求卓越、引领发展,以及五大标准,即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和参与全球治理。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Janette Ryan教授认为,国际化的程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显著标志。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的国际化程度很高,牛津大学41%的学生是国际学生,68%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48%的员工是国际员工,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此外,牛津大学还与世界上许多高校进行国际研究合作,进行全球项目研究。因此,Janette Ryan教授认为,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4.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方岱宁院士指出,“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研究生教育,从高等教育发展逻辑及世界一流大学来看,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既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表征,也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环境还不够优良,研究生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雄厚,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合理,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

1.注重学生体验

近年来,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满足学生的需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体验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一个潜在的组成部分。美国华盛顿大学Maresi Nerad教授作了“博士生调查:基于标准的经验与启示”的主题报告。Maresi Nerad教授将博士生教育划分为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独立研究人员以及专业职业生涯四个阶段,认为要注重对各个阶段的博士生进行满意度和职业发展道路测评,重视博士生的就读体验。Maresi Nerad教授指出,以“研究生为中心”是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体验式调查始终秉承的核心理念,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认真聆听他们的体验与诉求并将其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强化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王雪莉教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王教授指出,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过度专业化,培养的是某个领域(局限在非常狭隘的一个领域)最顶尖的研究人员,无法应对全球化和跨学科的需求;二是缺乏教学法的培训。王教授认为要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出发,一是提高研究生学习体验的系统化反思性和发展性,构建学生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长效反馈机制;二是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训,例如美国开展的未来教师培训项目,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同时要挖掘学生职业潜能,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2.鼓励跨学科教育

当今世界“跨学科教育(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IDE)”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发展,跨学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2]。英国牛津大学Janette Ryan教授认为,在应对全球挑战时,要打破学科本身的固有壁垒,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牛津大学建立了博士培训中心和高级学习中心,其导师来自不同学院和不同学科,而且还为不同学科和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平台。美国华盛顿大学Maresi Nerad教授也认为要在多学科的环境下培养博士生的各种学术研究能力,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背景(包括国别、性别、宗教、文化等)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能力与水平。概括而言,跨学科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禁锢,目的是通过多学科教育与研究,培养具有复合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教学课程和内容的交叉性,注重对知识体系的融合与再构建,使不同学科之间加强联系;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通过对话、沟通与协作的方式进行,鼓励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主体和平等参与的新型教学关系。

3.提供博士生培训项目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Jung C Shin教授认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博士生教育面临着身份认同、市场价值下降、教育质量和经费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对博士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Lori Lockyer教授也指出,传统的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等学术领域。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澳大利亚的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学术圈已经不是其职业选择的热门路径,学术界以外的行业和领域所占比例在不断攀升。传统的博士生教育过度注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模式偏向于学术型,导致博士毕业生在转向非学术职业领域时面临就业技能缺失的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满。Lori Lockyer教授认为,面对研究生职业选择的多样化需求,要着重解决研究型博士生在非学术领域环境中就业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建立行业博士培养中心,强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融合,满足不同行业对博士生专业技能的需求;二是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博士生的通用职业技能,包括数据处理、项目管理等技能;三是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着重于解决工作场景中的挑战性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开展跨国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跨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跨国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英国巴斯大学Catherine Mantgomery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美两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目前,跨国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模式,例如特许经营、课程衔接、海外分校、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Catherine Mantgomery教授非常认可目前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跨国办学形式,即在中国建造国际一流大学的分校或研究中心,且进行中式教学,或者是中国高校走出去在海外创办校区(例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这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Catherine Mantgomery教授指出,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跨国办学可以为输入国和输出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例如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和更好地学习他国办学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补充本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为输入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等。但不可否认,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为输入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例如跨国办学中的机构认证、学历承认、质量保证、师生流动和收益分配等,都成为国际社会激烈争论的 热点。

5.重视项目改革

日本东北大学Akiyoshi Yonezawa教授分析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巨大挑战,例如学生的国际流动问题、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保障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2000年到2017年,日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府领导的项目改革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例如,2011年面对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沉重打击,日本政府启动了研究生领先项目,通过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促使博士生掌握优秀的技能,从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项目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最长周期为10年,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从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可以看出,通过项目推进的日本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中日本东京大学高居榜首,前10强,日本高校占有4席。比较而言,中国和日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到2015年的“双一流”政策,中国政府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项目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三、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周文辉社长认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深入,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应该成为一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交叉应用型学科。

1.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基本实现了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和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据统计,2016年我国研究生规模约260万,2020年预计将达到290万,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距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没有形成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调节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解决上述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大学于2016年获批全国首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学”,2017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于2016年设立全国首个研究生教育学博士点,并于2017年首次招收3名博士生。这两所学校开辟了我国培养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端人才之先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之问题和对策

周文辉社长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学科定位在学界没有取得共识;②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偏低;③学术争鸣氛围尚未形成,学术经典尚未出现;④研究生教育学科点设置不足,学科后备人才培养乏力;⑤各专业学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紧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少;⑥经费不足,用以支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渠道偏少。

针对以上问题,周文辉社长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改善:①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应该坚持“由外而内”的路线,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②创新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建立国际研究生教育组织,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③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保障,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④创新导师指导方式,建立导师组制,实行专兼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

四、启示

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与讨论,展现了“双一流”建设、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等领域的最新动态。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基调,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方向[3]。我国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新趋势,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汇集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人才。同时,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要加快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习近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11-05].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 /c1053-24973276.html

[2] 克莱恩. 跨越边界: 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 蒋智芹,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1.

[3] 刘延东.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6.

(责任编辑 贺随波)

10.16750/j.adge.2018.01.014

付鸿飞,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李明磊,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编号:16JZD044)

猜你喜欢

博士生教育学双一流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